日本茶道的發(fā)展軌跡
日本茶道的發(fā)展軌跡
日本茶道的發(fā)展也有其歷史軌跡,日本茶道的發(fā)展是什么樣的呢?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日本茶道的發(fā)展軌跡,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日本茶道的發(fā)展
茶道起源于中國,但如今說起茶道首先想到的卻會是日本,頗感嘆息。日本茶道延續(xù)我國唐宋時期的風格,將“禪”融入到茶道中,后以“寂”為精神內(nèi)核,形成現(xiàn)在的日本茶道,中間的波折曲奇頗感興趣,遂翻閱書本了解學習,并粗略整理日本茶道的發(fā)展,與大家分享。
毋庸置疑,日本是沒有原生茶樹的,理所當然的,最初他們也就沒有喝茶的習慣。但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把茶葉帶回日本后,茶,便開始在日本逐步發(fā)展起來。從無到有,自然珍貴。茶在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也是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shù)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的奢侈品,作為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茶道也只局限于皇室周圍,內(nèi)容形式也多模仿大唐。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日本天臺宗始祖)將茶樹帶回日本,并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據(jù)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這一時期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
榮西禪師到了鐮倉時代,被視為日本茶祖的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將優(yōu)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此書上卷前半段借用中國陰陽五行辯證關系闡敘吃茶養(yǎng)生的道理,上卷的后半部分,論述了茶的名字、產(chǎn)地、樹形、采茶季節(jié)和制茶技術;下卷提出于治療各種病的方法,概括起來是“吃茶法”和”桑瀝法”。就是在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到室町時代,畿內(nèi)的茶農(nóng)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并逐步發(fā)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斗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雄厚的財力經(jīng)常舉辦以品嘗各地茶葉來賭博的斗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并擴大交際。
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斗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筑設計為后世所借鑒, 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斗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室內(nèi)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筑,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
“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斗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合的任務,并且基本確立了現(xiàn)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
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發(fā)展
武野紹鷗是繼村田珠光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大茶人,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xiàn)于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而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并將室內(nèi)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于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
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于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diào)體味和“本心”;并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guī)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
茶道的“四規(guī)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guī)”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xiàn)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xiàn)為上下關系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xiàn)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寂"就是凝神、摒棄欲望,表現(xiàn)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jié)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
約當我們的明代時,日本茶道的三大流派,三大時期已完成其二,唐代的淹茶,宋代的點茶,或者對應叫團茶與抹茶在日本詮釋了。自然主義的煎茶,大約是在相當于明代的中后期登場。
日本煎茶道發(fā)端于日本江戶時期,煎茶作為盛行于明代的飲茶方法之一,是由黃檗禪僧傳入日本的“普茶料理”。高僧隱元隆琦1654年東渡扶桑將中國明代的泡茶法帶入日本。
曾為黃檗山萬福寺僧人的被譽為“賣茶翁”的柴山菊泉,將自由精神,文人意趣與明式泡茶法飲茶趣味相互融合,奠定了日本煎茶道精神與形式的基礎。
經(jīng)創(chuàng)立煎茶道花月庵流的田中鶴翁,小川流創(chuàng)立者小川可進等人的弘揚,最終確立了煎茶道的地位,并誕生諸多流派。日本煎茶道崇尚中國明代的文人風尚,以追求自由,不拘形式而被日本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參與的群體亦以文人墨客為主。焚香、掛畫、插花、點茶,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四藝,體現(xiàn)在煎茶道里。筆墨紙硯、印譜等亦成為茶席的裝點道具。煎茶道不求繁復,崇尚簡 潔,提倡“和、敬、清、閑”。一字之別的“閑”,明確了煎茶道個人意趣與抹茶道禪宗趣味的不同。
茶道將精神修養(yǎng)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huán)境中,以用餐、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yǎng)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yǎng)成循規(guī)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
因此,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一種重要手段。
中國茶道對日本茶道發(fā)展的影響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代,長安城中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這個時代,中國茶道開始它的遠行。
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在他回國的行李中,就有中國的茶籽,最澄禪師將茶籽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蒞臨滋賀縣梵釋寺,僧人們獻上清茶一杯。天皇飲后龍心大悅,開始大力推廣飲茶,于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
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jīng),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jù)中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
榮西禪師晚年著《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將茶譽為“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盛于明。歷經(jīng)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國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續(xù)。
如今的日本,卻依然完整地保留著中國千年前宋代點茶道的儀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經(jīng)無處尋覓,無怪乎會有人認為日本是茶道的故鄉(xiāng)了。
點茶為道,泡茶亦為道,真正的道存留在清茶的淡香中、留存在飲茶之人的心中……
看了“日本茶道的發(fā)展軌跡”的人還看了:
1.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2.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4.關于茶道的文章
8.日本茶道茶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