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差異比較
中日茶文化差異比較
中日茶文化同源而異轍,內(nèi)涵近似而形式去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異比較,希望對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異比較
(一)茶文化史的起點不同。中國茶文化史是從實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而日本茶文化史則是從精神文化推廣至實用的。茶味苦性寒,對于陽病熱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茶的這一特性早被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發(fā)現(xiàn)。所以,茶是被當做藥首先被中國人所利用的。開始時多被用于復方中的一味,后經(jīng)陸羽宣揚,逐漸趁于單方利用,爾后茶搶占了中國第一飲料之首座。唐以后,茶為文人所愛,文人們飲茶賦詩,進而使茶與詩得到了結(jié)合。又加之中唐時金丹中毒卒故多發(fā),人們從傾慕全屬類“仙藥”轉(zhuǎn)至傾墓草木類“仙藥”,使飲茶風習大盛,這一時期的茶詩中常把茶比做仙藥。由此,也給飲茶這一物質(zhì)行為帶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之后,飲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養(yǎng)的一部分而至今。
與此相反,茶在日本,一開始便是被作為高稚的精神文化。茶被遣唐使帶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貴族、高級僧侶之間流行起來,他們模仿中國丈人的樣子飲茶賦詩,彈琴垂釣。日本三大漢詩集中留下了許多崔峨天皇與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跡。爾后13世紀經(jīng)榮西(吃茶養(yǎng)生記》提倡,茶才開始在寺院里流行開來,以至十七世紀,茶在日本被大面積栽種之后,飲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間。
(二)左右茶丈化發(fā)展方向的動力不同。中國茶文化是隨著茶葉生產(chǎn)方式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唐代的茶是經(jīng)米、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餅茶,由此,唐代的飲茶方式也是經(jīng)炙、搗、眼、煮等程序的煮飲。至宋,粗糙的餅茶被改造為精制的團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沖即服,于是,飲茶方式也轉(zhuǎn)變?yōu)闆_飲。再至明初,茶葉產(chǎn)蚤大增,制茶技術發(fā)展為炒制,工本下降。由此,飲茶方式也變?yōu)榕蒿嫸佑弥两瘛V箫嫛_飲、泡飲,中國飲茶方式隨制茶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摒棄舊式,采用新法。
與此相反,日本飲茶方式的變是隨著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來的。八世紀唐使帶回了煮飲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風為代表的平安飲茶便來用了煮飲。繼而十三世紀以榮西為代表的入宋(元)僧們帶回了沖飲的方式,于是便開始了沖飲,并形成了抹茶道文化。又至十七世紀,明日貧易的發(fā)達給日本傳去了葉茶泡飲法,日本便開始了泡飲,并形成了煎茶道丈化。由于中國歷史土的幾種飲茶方式首先是作為精神文化傳至日本的,這就導致了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存亡與其相應的生產(chǎn)技術的存亡毛無關系的現(xiàn)象。雖然在中國宋代的沖飲法早已被人忘卻,然而在日本卻仍存在著以沖飲點服法為衣現(xiàn)形式的抹茶道。這就是此文化現(xiàn)象反差之所在。
(三)品茶藝術所追求的目標不同。中國地域廣闊,氣候土質(zhì)多種多樣。由此茶的品種繁多,又加之各區(qū)域文化各有特色,使得茶的加工方法也多有絕招。就今統(tǒng)計,中國僅名茶就有上千種之多。古來品評、欣賞各地銘茶便成為了中國品茶藝術的追求目標。宋代以來品茶藝術之標尺被歸納為色、香、味而延至今日。
而日本的情況則不一樣。由于從中國引進的茶之種類單一,其國土相對狹小,氣候相差不遠,使日本的品茶藝術失去了品評眾多類茶的可能性。由此,日本品茶藝術便傾向了在點茶手勢方法。茶具的選擇、排列,主客之間的禮法,茶會的前前后后,茶室茶庭的建筑等一些問題的磨礪提高上。至今,日本茶道仍是這樣,他們看重的是點茶的程序與過程,至于結(jié)果—茶是否好喝,并不去特別關心。
(四)茶文化團休的組合方式不同。中國地貌復雜,古來交通不便,不乏高山大河。由此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這些特色文化與茶相結(jié)合就產(chǎn)生了特色茶文化現(xiàn)象。內(nèi)蒙的奶茶、西藏的酥油茶、云南的竹簡茶、福建的功夫茶、北京的蓋碗茶、湖南的擂茶等等不勝枚舉,至今,中國茶文化辜業(yè)興起,各地茶文化團休紛紛問世,無不以其地方特色亮相。
而在日本,所種植的茶的品種,大多屬獲北種,品種相當單調(diào),又加之單一民族,風俗差異不大,使得其各地茶文化團休缺少表現(xiàn)特色的物質(zhì)基礎。這也使得千利休在400年前規(guī)定的盧、茶技法能夠迅速普及至日本全土,長久不衰。也迫使各個流派為了生存不得不在細小的點茶技法上不斷標街立異。結(jié)果是點茶技法日趨復雜化。點一碗茶甚至要用一個小時。
中日茶道的異同
茶吸收天地之靈氣于一身,最是親近自然,深合天地大道,富含宇宙的無窮奧秘。所以,喝茶就是在喝自然,讀天地。
君不見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游”。
在茶人眼里,茶中藏月,而月中有情;茶中有山,而山中有景,景中孕情;茶中有風,而風起云卷,故風有情、云有情,人亦有情。
不論皇家、凡人還是俗、禪、道家,品茶各行其法,各得其雅,不足而一論之。但茶道無外乎兩種表現(xiàn)形式,這兩種形式一種以日本茶道最為著名,另一種則以我們中國自己的茶道最為代表。日本的茶道講究和、敬、清、寂,過程中又添加了無數(shù)的美學元素,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讓人能真實的接觸到了茶所蘊涵的絲絲美感。它是由茶道中看不見的最高境界‘無’來推演出萬物,再以看得見的萬物風情,來彰顯最終的境界‘無’。
日本茶道由開始的至簡到現(xiàn)在的繁瑣,已經(jīng)不僅僅是品茶如此簡單,而是將茶中看不見的的道德修養(yǎng)與境界,以看的見形式凸現(xiàn)出來,以觸摸到的身體之美,來說明虛無的靈魂之美,讓飲者達到“內(nèi)省修行”的目的。更是在沏茶、賞茶的過程中,讓飲者的的心慢慢靜下來,丟掉雜念、戾氣與疲憊,然后以最平和的心態(tài),去體味茶中的自然之美。能在茶道中凸顯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借茶來分享天地的韻味。
而我們中國的茶道則恰恰相反。它不同于日本的茶道,走的是另一條路,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裝飾,它遵循大道至簡的原則,丟棄一切可丟棄的,只留下那一絲絲根本。用最原始的方式接近自然,不加一絲人為氣息。它追求天人合一的禪境,讓飲者在聞著茶香中凝神靜氣下來,體會茶中蘊涵的精、氣、神。
在幾千年的追求探索中,丟棄了各種繁瑣的儀式與名貴的器具,簡單的都不成樣子了,像那泡茶的工具,只剩下一個泥捏的茶壺和幾個茶杯,甚至連這些都丟棄了,直接用一個大碗泡茶而已。但,這恰恰正是中國的茶道之美,美在返璞歸真,能借靈魂之韻來說明形體之美,更容易的徹悟人生。
將一小捏茶葉裝入杯中,倒上熱水,看著皺巴巴的茶葉片在水中伸展開軀體,抖擻了精神,就好像突然有了靈魂一般。然后飲者飲著茶水,將自己的所有寄托于茶葉之上,借此來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將萬物撥開,只問本心。然后,再借此機會,由萬物的靈魂去追尋自然界存在的最高境界‘無’,將一切可看到的東西都忘記,進而追尋那看不到的境界‘無’。
無論是中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表現(xiàn)形式雖不同,更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但,都是為幫人們徹悟人生和探索人文宇宙的精神而發(fā)展起來的。它們各有各的優(yōu)點,也各有各的局限。像中國茶道蘊涵著“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是日本茶道所不及的,而日本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變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這是中國茶道所欠缺的。
中日茶文化差異比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