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百合花種植的方法
百合為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鱗莖球形,淡白色,先端常開放如蓮座狀,由多數肉質肥厚、卵匙形的鱗片聚合而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食用百合花種植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食用百合花種植的方法
一、植株調整。包括打頂心、摘花蕾、抹珠芽等技術。其目的首先是調整植株內部養(yǎng)分的合理分配,它具有促控雙重意義。‘控’,是控制地上莖葉旺長,以免消耗大量的養(yǎng)料;‘促’,是促地下鱗莖迅速發(fā)育膨大,對提高百合的產量和改善品質都有直接的相關性。其次,植株調整的各項技術要求較高,時效性強,必須善始善終不失時機的環(huán)環(huán)扣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打頂摘心。植株有頂端生長優(yōu)勢的習性,也就是說植物從根部吸收的無機養(yǎng)料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養(yǎng)料首先向頂芽輸送。打頂摘心可控制地上莖葉生長對養(yǎng)料的消耗,從而轉向鱗莖輸送,加速鱗莖的生長發(fā)育。打頂摘心的時間約5月中旬、苗高40厘米時為宜,使地上植株控制在45厘米左右,保證植株有一定的生長量和足夠的葉面積。摘心宜擇晴天中午前后進行,有利于傷口的愈合,減少病菌侵入。打頂時對苗勢旺的宜早打多打,對苗弱苗小的可推遲幾天,或只少量摘心葉,以達到生長平衡。
2、摘除花蕾。百合開花結實,會消耗大量的養(yǎng)分,嚴重影響鱗莖的發(fā)育,不僅產量降低,而且品質變劣,直接影響到商品性和生產效益。這一措施應在花蕾初現或花序剛形成時進行,用手摘花蕾,也可用剪刀剪。切記摘花時間不宜遲,遲了不僅消耗養(yǎng)料,且因組織老化較難折斷。摘花蕾(或花序)要反復進行多次,才能除凈。
3、抹除珠芽。對生有珠芽的品種或不用珠芽繁殖的應及早除芽,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進鱗莖肥大。抹珠芽時應細心,以防碰斷植株和傷及功能葉片。
二、遮蔭降溫。百合生長最適宜的氣溫為15-25℃,高于28℃,生長受到抑制,氣溫持續(xù)高于33℃,植株發(fā)黃甚至枯死。遮蔭是防高溫的重要舉措。方法是在百合行間適當套種藤蔓類瓜菜,以蔓葉遮蔭。如套種絲瓜、豇豆等作物,5、6月份瓜豆藤蔓上架后,對降低田間氣溫、地溫都有良好效果,這樣能延長百合綠葉期,可增產10%左右。
三、肥水管理。百合生長后期,要嚴格控制氮肥的施用,特別是在打頂以后,氮肥用量過多,則莖葉瘋長,影響鱗莖膨大。打頂后,一般畝施用復合肥30公斤,6月下旬鱗莖膨大轉緩時,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加0.3%-0.5%尿素混合液,以延長功能葉的壽命,有利于增加產量。梅雨季節(jié),注意疏通田內外溝系,確保排水暢通,防止因澇漬使植株早枯和鱗莖腐爛。
四、防病治蟲。發(fā)現病毒病,應及時拔除病株帶出田外燒毀,并用石灰消毒病穴。對立枯病、葉斑病,可用波爾多液或80%代森錳鋅600-800倍液噴霧,7-10天一次,連噴3-4次。
食用百合花的價值
食療作用
潤肺止咳:百合鮮品含黏液質,具有潤燥清熱作用,中醫(yī)用之治療肺燥或肺熱咳嗽等癥常能奏效。
寧心安神:百合入心經,性微寒,能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用于熱病后余熱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夢、心情抑郁、喜悲傷欲哭等病癥。
美容養(yǎng)顏:百合潔白嬌艷,鮮品富含黏液質及維生素,對皮膚細胞新陳代謝有益,常食百合,有一定美容作用。
防癌抗癌:百合含多種生物堿,對白細胞減少癥有預防作用,能升高血細胞,對化療及放射性治療后細胞減少癥有治療作用。百合在體內還能促進和增強單核細胞系統(tǒng)和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體液免疫能力,因此百合對多種癌癥均有較好的防冶效果。
該品甘涼清潤,主入肺心,長于清肺潤燥止咳,清心安神定驚,為肺燥咳嗽、虛煩不安所常用。
食用禁忌
風寒咳嗽、虛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百合因為有,并且從對鼠類、犬類的實驗中發(fā)現長時間/大劑量食用會導致肺、腎的損壞及對白細胞、血小板的影響,即使是食用百合也有一定毒性,建議使用前向醫(yī)師咨詢。直接接觸生的球莖可能會引起皮膚瘙癢,吞噬生的球莖可能會引起嘔吐、拉肚子等癥狀。
藥用價值
中醫(yī)認為百合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尤其是鮮百合更甘甜味美。百合特別適合養(yǎng)肺、養(yǎng)胃的人食用,比如慢性咳嗽、肺結核、口舌生瘡、口干、口臭的患者,一些心悸患者也可以適量食用。但由于百合偏涼性(但并不寒),胃寒的患者少用。冬季到來,需要潤肺、養(yǎng)胃的人越來越多。百合可清心潤肺、安神定志,很適合被失眠困擾的人食用。臨床研究顯示可取得較為顯著的療效。另外在服藥的同時配合一些行為療法,包括食療。平時清淡為主,不要吃辛辣食物。患者應該培養(yǎng)起較好的生活習慣,如晚飯后多散步,平常多運動等等,這些對于癥狀的恢復均有很好的幫助。
食用百合花種植的方法相關文章:
2.如何種植食用百合
3.如何種植食用百合
5.百合花種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