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基礎知識
墓碑上一般刻死者的姓名、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與死者的關系。那么你對墓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墓碑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墓碑的用途
第一,木碑立于宮門前,故稱“宮必有碑”。這木制的碑是用來識日影的,從日影的陰陽,可以測出季節(jié)的變化;
第二,古代宗廟前立碑,碑上有穿孔,是用來系繩,栓住祭祀的牲口,待神饗后,牽出牲口進行血祭;
第三,古代的碑是引棺入葬的用具。
墓碑的由來
對于殯葬親人的墳墓,一兩代可以記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別是經(jīng)過遷徙、戰(zhàn)亂便不知祖墳何處。如何解決,人們想出許多辦法。開始時人們從死人下葬,維系棺繩用的園木樁受到啟發(fā),在墓前插上木樁竹竿,系上纖維質的東西(紙或帛等),寫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時辰,叫做“銘旌”(或“明旌”)。但它卻容易,損壞,人們便另想辦法:富貴人家用石園柱代替木園樁,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時間、官級等。
為了多刻字其形體又演變?yōu)榉叫?、長方形,開始埋于墓穴內或墓外,參照房屋建筑,碑頂加上碑帽,飾刻動、植物或山水花紋,碑身刻上死者簡歷。標明是獨葬與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陰宅(即墳墓)風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產(chǎn)之家立中等墓碑,窮家僅可立上留個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磚碑或種植某種長青樹為標識。
從而墓碑由實用品逐漸轉化為文化藝術品,其功能、形態(tài)、質地、文飾也越發(fā)多樣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講究碑身多用花剛巖、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頂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鑲嵌死者的燒瓷像。墓碑成為記載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榮譽狀”和裝飾品了。這很符合國人的光宗耀祖、澤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會風尚。
為不受風吹、雨淋、日曬等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與銘埋于墓內。墓碑盛行于漢、唐,以后成為定勢。
墓碑的形式
在墓穴四角或兩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圓孔,名為“穿”。再在兩柱的穿中架一根橫木,木上纏以繩索,可用來放繩,如轆轤一樣,將棺木牽引入墓穴。入葬完畢,木碑隨之埋入地下,或置于墓旁。春秋時期,天子六纖四碑,諸侯四纖三碑,大夫二纖二碑。至周朝,天子開始用石碑,周末諸侯也開始用石碑。周朝的石碑還只是利用穿,來引棺入穴,碑上是不刻文字的。漢代開始將死者的情況,如姓名,生卒年月日,刻在碑上,而有地位的人,則開始了樹碑立傳,從而形成了墓碑,墓表等禮儀文化。
樹碑是造墓的重點,按風水,都以墓碑的朝向來定向,這是墓地吉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樹碑動土的時間,都要慎重考慮。一般情況下都是先下葬,后樹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后,應留出一段雨水與泥土結合的時間,使虛方變?yōu)閷嵎?,可避免樹碑時地面出現(xiàn)凹陷;二,下葬之后,留出一段讓家人斟酌碑文內容的時間。尤其是名人的評價,語句的輕重都應深思熟慮.如:清代開國的順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誠然,尋常百姓,也有下葬同時立碑者。
墓碑尺度,受傳統(tǒng)信仰風水的限制,都應取個吉利??山柚?ldquo;風水尺”來裁定。南方有用“丁蘭尺”來定奪吉兇的。丁蘭尺的一尺,約合38.1cm,將一尺分成十格,并注上一個字,即財、失、興、死、官、義、苦、害、丁等十個字。其中財、興、官、義、旺、丁屬吉祥格,可依尺度選用。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則盡量避開。當今“魯班尺”廣為土木工程中所應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時,更為木工師傅所遵從。魯班尺上,分上、下兩檔,上部用于陽宅,下部用于陰宅。在長長的卷尺的每個cm中,都注有風水的吉兇。在現(xiàn)今的陵園中,運用魯班尺設計、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數(shù)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寬60cm,厚8cm;臥碑高55cm或者50cm,寬80cm,厚8cm。在魯班尺上則顯示出100cm橫財、順科。60cm進寶、橫財。80cm天德。55cm大吉。50cm進寶、納福。80cm財旺、及弟。
墓碑的類型
一種是改墳石時候就立下墓碑。
二種是人死后就進行定做在埋的時候立下墓碑,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多人都喜歡生瑩墓。
生瑩墓即人還沒有死就進行定做,了解自己死后的棲息地,也給后人省去一些麻煩事。
看過“墓碑基礎知識“的人還看了:
1.祖墳立碑風水知識
2.墓地風水知識大全
3.公共基礎知識常識
5.浮雕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