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凝聚力凝聚力的產生
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xiàn)群體職責目標任務而實施團結協(xié)作的程度。那么你對凝聚力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什么是凝聚力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凝聚力的定義
1、同種物質內部分子間的相互吸引力。只有在各分子十分接近時(小于10的負6次方厘米)才顯示出來。分子間距離愈小,凝聚力越大。凝聚力能使物質聚集成液體或固體。
2、比喻使人或事物聚合到一起的力量。如: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我國十億人民才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才有最可靠的保證。
凝聚力的心理學概念及其表現(xiàn)
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xiàn)群體職責目標任務而實施團結協(xié)作的程度。概念中的群體是指人或動物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伙伴、單位、集體、階級、民族、國家等等。凝聚力外在呈現(xiàn)為執(zhí)行群體目標任務,各個體與團隊相互配合所具有的默契、信賴性、依賴性乃至服從性上。凝聚力按群體成員實施團結協(xié)作的對象不同,可分為合聚力和向心力。合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以及群體各單位相互之間團結協(xié)作的程度,而向心力是指群體成員以群體領導為中心而實施團結協(xié)作的程度。
群體的凝聚力從內在來源角度及其產生過程上來講,是在行為增力作用上相互矛盾對立的集體效能感與歸屬心理,由意志過程中的“共同責任權利意識”的作用下相互平衡結合,所形成的一種士氣狀態(tài)??捎霉奖硎緸椋?/p>
集體效能感×歸屬心理【群體共同責權意識》凝聚力(其中:整體配合效能值=歸屬心理值)
凝聚力屬于士氣的一種,士氣是維持意志行為的具有積極主動性的動機,士氣從人格個性的來源上劃分可分為自覺性、凝聚力和自我實現(xiàn)心理三種。凝聚力在士氣來源與能量激發(fā)強度上高于自覺性,而又低于自我實現(xiàn)心理,屬于中層次級別的士氣狀態(tài)。
凝聚力的產生
凝聚力的來源,在于集體效能感、權利的分配、歸屬心理在共同責任目標上的統(tǒng)一,也就是在于群體成員的集體效能感與歸屬心理在共同責任權利意識上的對應一致。所謂“共同責任權利意識”是指群體成員在群體行動中,對群體內需要協(xié)同配合的目標、責任、權利、義務,以及責任目標與權利義務相互統(tǒng)一的意識。
凝聚力層次的驕傲焦躁心態(tài)
士氣的產生是態(tài)度和信心在任務目標上對立統(tǒng)一的結果,態(tài)度和信心在心理上相互置疑相互對立的,它們只有統(tǒng)一對應于目標任務才可能產生積極主動性。凝聚力是士氣中層次級別的士氣狀態(tài),它是由中層次級別的信心——集體效能感與中層次級別的態(tài)度——歸屬心理,在共同的任務目標上對立統(tǒng)一的結果。集體效能感與歸屬心理是對立的關系:
首先,相對于一定的職責目標,當群體成員所感受到的個體自身實力、小群體整體實力及其小群體成員相互間的協(xié)同配合效能感,過大于群體成員本身對群體整體及其領導主體的從屬感、依附感、忠誠度等歸屬心理時,群體成員就會表現(xiàn)出對群體及其協(xié)同配合任務的或自大、或自私、或散漫、或抵觸、或反對、或自行其是、或叛逆等等的驕傲心理。
其次,相對于那些對群體成員很重要的職責目標,由此群體成員對群體相應的情感與忠誠度等歸屬心理太強時,無論群體成員實際的協(xié)同配合能力如何,群體成員卻總會感覺到:自我所擁有實力以及整體配合效能的力不從心,由此就愈會表現(xiàn)出對大眾、對權威、對各種相關信息的盲從盲信乃至相應的行為措亂,有時反之還會極端地處于——不去主動協(xié)調配合而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的倦怠心態(tài)中。
集體效能感與歸屬心理在達成共同的責任目標關系上是對立的關系,但就凝聚力的產生來講這兩者又必須統(tǒng)一于共同責任目標,這也就是集體效能感與歸屬心理的相應相等,若集體效能感與歸屬心理在共同責任目標上不相應相等,就不會產生在相應目標責任上的凝聚力。
權力的配置在共同目標責任上的統(tǒng)一
凝聚力的產生的關鍵在于權利的合理配置,特別是通過權利的集中以形成權力。凝聚力產生過程與自覺性的產生過程不同,觸發(fā)自覺性產生與形成的關鍵在于放權,放權會促成自覺性,但過度地放權又對凝聚力存在著負面的作用。這表現(xiàn)在以高度放權觸發(fā)自覺性形成與歸屬心理卻由此會腐化泛濫的過程中,各群體成員之間由此又會形成各自的妄自尊大、自行其是,而這最終會嚴重影響群體成員凝聚力的形成。
自覺性的放權與凝聚力的集權,使得自覺性與凝聚力在各自形成以后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乃至對立性。但如果在一定的責任目標任務上,沒有群體成員自覺自愿執(zhí)行群體任務相應的自覺性的形成,則群體成員為實現(xiàn)群體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xié)作這種凝聚力的形成又會是很困難的。
那么,就如水的沸點一樣權力調節(jié)的臨界點又是什么呢?這也就是群體目標任務的義務化機制。所謂群體目標任務義務化機制,就是指將目標任務執(zhí)行者的個體權益與群體整體及其各部分的權益統(tǒng)一起來,從而使責任任務的具體執(zhí)行者以群體責任任務為義務的機制。
歸屬心理在共同責任目標上的統(tǒng)一
歸屬心理在共同責任目標上的統(tǒng)一,可通過利益共同體的建設、內部的談判與協(xié)調仲裁機制、行為榜樣的作用等予以實現(xiàn)。①利益共同體的建設可通過招募招集具有共同利益與愿望的成員、進行共同利益思想教育等方式以達成。②歸屬心理的重要根基在于群體對個體利已心理的滿足程度,但對群體成員的利已心理還要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才會使一個組織在相應活動中能夠有相互協(xié)同配合的有效性。如此,也就需要群體成員乃至各組織機構交付出自己相應的自由與權益,而這往往就需要有一些內部的談判、協(xié)調乃至仲裁機制去完成。③有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正面性的行為榜樣來說,它是傳達了一種不僅應該做到,而且是能夠做到的信息,這種言傳身教,是那種僅僅靠講大道理的效果所不能比擬的。
集體效能感在共同責任目標上的統(tǒng)一
集體效能感與共同責任目標的統(tǒng)一,其根本在于安排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處于合適的位置去辦合適的事。人員合理安排后,還要盡量做到分工細致、責任到位、責任到人,避免責任分散乃至相互推諉。在合理安排人員并定崗定責的基礎上,集體效能感的實現(xiàn)除了依靠相應的學習、培訓與訓練等前期工作以外,在具體的現(xiàn)實場景中則就要依靠具有強制與半強制性的利益制約程序的安排與實施。激發(fā)凝聚力的利益制約程序和激發(fā)自覺性的利益補充程序,共稱為利益調節(jié)體系。利益制約程序應該建立在主體必有的必須的利益基礎之上,只有在利益上能拴著人的身乃至拴著人的心,利益制約程序才能從根本上起到效果。
所謂利益制約程序是指:如果在個體或群體成員現(xiàn)有的實際需要已不能滿足或無法滿足或不需要給予滿足的情況下,若單純利用利益補充系統(tǒng),則就很難使個人產生執(zhí)行目標任務所需要的自覺性,這樣則就只有通過壓制或破壞群體成員產生越軌愿望的既有利益,從而迫使其產生與其責任任務相應的服從性、依賴性等協(xié)同配合精神。
利益制約程序包括利益壓制和利益破壞兩種。利益制約程序從個體利益受到壓力的利己心理出發(fā),是一個利已心理服從于共同責任目標的過程,但從利益制約程序對個體實施協(xié)同配合的整體有效性的觀察者角度,則就是一個整體配合效能與共同責任目標相統(tǒng)一的過程。利益壓制是指通過對群體成員已有權益予以管控或懲戒等手段,逼使群體成員產生與完成群體任務相應的協(xié)同配合精神。
利益破壞是指對個人易于產生越軌愿望的既有的利益基礎給予破壞,只給個人留下以規(guī)定途徑完成相應的新的愿望的途徑,從而逼使其不得不產生與完成一定的群體任務相應的協(xié)同配合精神。例如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項羽的“破釜沉舟”等就是將個人易于產生逃跑愿望的途徑和條件給予破壞,只給個人留下通過完成軍事任務死里逃生的途徑,從而逼使其部隊官兵產生了與完成一定的軍事任務相應的凝聚力。
看過“凝聚力的產生”的人還看了:
1.團隊凝聚力的口號
什么是凝聚力凝聚力的產生
上一篇:什么是能量轉換能量轉換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