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絲馬跡的用法
蛛絲馬跡的用法
蛛絲馬跡是指從掛下來的蜘蛛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從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隱約可尋的痕跡和線索。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蛛絲馬跡這個成語的用法。
蛛絲馬跡成語用法
用法: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指不明顯的線索。
示例:機敏的公安人員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線索。
【辨析】“蛛絲馬跡”常誤寫為“蛛絲螞跡”,應注意。
蛛絲馬跡詳細解釋
解釋有三:
1、沿著蛛網(wǎng)的細絲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馬蹄的痕跡可以尋到馬的去向。比喻細微的端緒或形跡。此為通常的解釋。
2、從掛下來蜘蛛的所在,從灶馬爬過留下的痕跡可以查出灶馬的去向。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lián)系的不明顯的線索。語文出版社《通用成語詞典》的解釋:“蛛絲馬跡”的“馬”,指“灶馬,一種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蟲”。
(注:此處的“馬”并非真正的“馬”,而是昆蟲中的“灶馬”。故蛛絲馬跡,也可寫作“蛛絲蟲跡”。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絲蟲跡,屋漏蝙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
3、也有只解釋大意,于“蛛絲”“馬跡”各自的含義只字不提,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釋作: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lián)系的不明顯的線索。
“蛛絲馬跡”之“馬”
語文出版社《通用成語詞典》的解釋:“蛛絲馬跡”的“馬”,指“灶馬,一種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蟲”。 灶馬,學名“突灶螽”,屬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異,重慶稱之為“灶雞”,杭州稱之為“灶壁雞”,廣東地區(qū)則稱之為“灶蝦”。灶馬在中國南北方均有棲息,天暖時棲于野外草石、土隙間,天冷后則棲于灶臺之上,以剩菜、飯屑、植物、小型昆蟲為食。
灶馬作為一種昆蟲,在文獻中出現(xiàn)最早是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于灶側,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提及,灶馬可以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干燥全蟲性味辛、咸、溫,入肺、脾二經(jīng),搗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腫之功”。[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引《山堂肆考》曰:“灶雞好穴于灶側,一名灶馬,形類促織。促織有翼而黑色,灶雞無翼而褐色,其聲亦曰織織。”而在清朝的文獻中,灶馬有別的含義,為“灶王爺?shù)鸟R”,是貢品。[清]張玉書《佩文韻府》引《東京夢華錄·十二月》曰:“二十四日,都人至夜,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清]顧祿《清嘉錄》引《東京夢華錄》云:“年夜,貼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醉司命,是民間年終祭灶神的一種習俗。此先不論。將“馬跡”之“馬”看做灶馬,是強調(diào)了“蛛絲馬跡”這個成語隱含的“隱約的”、“依稀可辨的”這層意思,同樣能在行動后留下細微印記的灶馬,更適合這種情況。
但是,“蛛絲馬跡”這個成語強調(diào)的不應只是“細微的”、“隱約可見的”這類特性,而應是“有跡可循的”、“可以順藤摸瓜的”這類特性,畢竟“蛛絲馬跡”是比喻“線索”、“跡象”。而且,除了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的例子,并無其他例證能支持這個觀點。如果從語源分析,將“馬跡”釋作“馬奔跑留下的印記”無疑更合適。給出幾個例子:
[晉]干寶《搜神記》:“秦時筑城于武周塞內(nèi),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shù)焉,有馬馳走,周旋反復,父老異之,因依馬跡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在這里,“馬跡”是可依的,沿著馬的印記筑城能把城筑好,同樣,沿著“馬跡”這種線索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jīng)注》:“胡馬感北風之思,遂頓羈絕絆,驤首而馳,晨發(fā)京城,食時至敦煌北塞外,長鳴而去,因名其處曰候馬亭,今晉昌郡南,及廣武馬蹄谷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號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是有大小之跡,體狀不同。”這里提到廣武和晉昌郡的馬蹄印巖刻,“馬跡”就是馬蹄印。
[晉]戴凱之《竹譜》:“車跡曰軌,馬跡曰躅。”
[南北朝]范曄《后漢書》:“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可以看到,在早期文獻中已經(jīng)有“馬跡”這個成熟的語詞,而且能構成“車轍馬跡”這樣的成語,說明這個語詞的構詞能力是足夠的,當然也能構成“蛛絲馬跡”這樣的成語。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