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長壽的
中科院最長壽的
中科院最長壽的人是貝時璋,以下由小編為您帶來關于這位最長壽院士的簡要介紹。
人物簡介
貝時璋(1903.10.10-2009.10.29)浙江鎮(zhèn)海人,生物學家,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1921年(民國十年)畢業(yè)于上海同濟醫(yī)工專門學校醫(yī)預科,1928年(民國十七年)獲德國土濱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7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03年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命名為貝時璋星。
杰出事跡與貢獻
貝時璋主要研究包括動物個體發(fā)育、細胞常數(shù)、再生、中間生、性轉變、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類動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關于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1] 鑒于他長期從事實驗細胞學研究取得的卓越成就,德國土濱根大學又于1978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授予博士學位。他以“學科交叉”理念創(chuàng)建了浙江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他組織開展了“核試驗放射性本底自然監(jiān)測”、“核爆試驗對動物本身及其遠后期輻射效應監(jiān)測”、“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為中國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健康的生活習慣
1903年出生的貝時璋院士是1948年遴選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過了百歲之后,貝時璋的味覺、嗅覺和觸覺功能還很好,只是從1999年96歲開始,他的聽覺和視覺功能逐漸萎縮。與人對話時,就由家人用水彩筆寫大字給他看,或者用手指寫在老人的手心里。貝時璋用放大鏡細細看每一個字,偶爾碰到字數(shù)多的問題也會提抗議:寫得簡單一點嘛!貝時璋一生沒有生過大病,98歲之前沒有住過醫(yī)院,除了正常的體格檢查,他是不去醫(yī)院的,平常幾乎不打針吃藥??偨Y自己的長壽經驗時,貝時璋認為主要得益于4個方面:淡泊名利,寬厚待人,適當運動,注意營養(yǎng)。從中關村北一條的住所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來回3000步,這條路貝時璋走了整整40年。今天,這位年逾百歲的資深院士雖說已不再往返于這兩地之間,但前幾年,他仍堅持每天在自家室內、走廊和陽臺上走3000步,以模擬從家里到實驗室的路程所走的步數(shù)。自己還編了一套操,按摩手腳、頭部,活動身體各個關節(jié),每天操練兩次。從小就熱愛勞動的貝時璋始終把自力更生掛在嘴邊,以盡量減少別人的負擔。
在飲食上,他的原則是早上吃得飽,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葷素搭配,講究營養(yǎng)和熱量,吃飯要講究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的搭配。除一日三餐,他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不吃生冷食物,飯菜全吃熱的,所以從來不鬧什么腸胃病。
貝時璋在德國留學時,學生中盛行吸煙,他也學會了吸煙。煙一直吸了60年,到20世紀80年代初,說戒煙,便從此再不抽煙。他也從不吃其他補藥和營養(yǎng)品,只是每天堅持吃4片復合維生素B、6片維生素C。之所以每天堅持吃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貝時璋認為根據(jù)自己的細胞重建理論,維持好細胞解體和細胞重建的平衡,是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維持和提高腦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細胞解體和細胞重建的平衡,是靠機體氧化、還原系統(tǒng)作用的平衡來維持。吃一定量的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就可以維持氧化、還原系統(tǒng)作用的平衡,從而可以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維持和提高腦功能,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