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婦女網上創(chuàng)業(yè)案例
創(chuàng)業(yè),已成為當下最熱的話題。這是一個鼓勵創(chuàng)業(yè)的時代,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VC都為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和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庭婦女網上創(chuàng)業(yè)案例相關文章。
案例1:毛竹皇后的財富傳奇
在奉新縣,鄧靜是一個傳奇。從最初靠借來的一萬元開始創(chuàng)業(yè),到如今擁有上億的資產,被稱為毛竹皇后,她的企業(yè)也成為全行業(yè)的方向標,一舉一動都引來同行的多方打探,她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她以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一段財富傳奇,而誰也想不到,當初激勵她創(chuàng)業(yè)的動機,竟然是一套能安身的房子。
創(chuàng)業(yè)圓夢,從賣配件開始
鄧靜家里原本很貧困,連房子都是生產隊里的。結婚后房子夢依然很遙遠,家里的開支就靠丈夫兩百多元的工資,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他們不得不租房住。為了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鄧靜開始四處打工。1997年,她東拼西湊借來一萬多元,在上富鎮(zhèn)這個地方開了一家農機配件店。因為不懂行,鄧靜的配件店剛開三個月就虧掉了一萬多元。這時,鄧靜的一個決定更讓全家人都急了眼,?她想拉丈夫跟自己一起干,但這樣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斷了。眼看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鄧靜只用了一句話就把丈夫打動了:“我不奢望什么東西,難道作為一個女人想要一個家都不給嗎?”
為了能讓鄧靜早日圓了擁有一套房子的夢,丈夫方青松下定決心,辭職和鄧靜一起創(chuàng)業(yè)。初次創(chuàng)業(yè),他們從農村常用的農機配件入手,憑優(yōu)質的服務他們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甚至周邊縣市的人都慕名到她這里買配件,生意竟好到無人可與之相爭。鄧靜回憶道:“我們有時候不計成本,他要一個螺絲,我也騎車幾公里給他送過去。有時候人家半夜來買配件,我也保證馬上服務到位。”
沒過多久,夫妻倆驚喜地發(fā)現(xiàn),賺的錢已經足夠買好幾套房了。就在全家上下都期盼買新房的時候,鄧靜卻突然決定不買房了,而且她要將賺來的150萬元投資辦廠。此舉遭到了公公方仁安的強烈反對。?公公退休前在銀行工作,見過很多企業(yè)倒閉,他不愿意鄧靜冒那么大的風險,因此建議維持現(xiàn)狀,用賺來的錢先買套房子再說。但鄧靜卻堅持關掉配件店,另謀出路。
志向遠大,投身毛竹業(yè)
這時候的鄧靜,目標已經不再是一套住房了,她心里另有打算。在一次無意間的對話中,鄧靜嗅到一個商機:奉新縣是中國毛竹之鄉(xiāng),竹子面積達65萬畝。在產竹子的鄉(xiāng)鎮(zhèn),新開了不少竹產品加工廠,而竹地板坯板廠的生意特別火爆。
鄧靜覺得機會來了,和家人一番商量討論后,2003年,鄧靜的第一個坯板廠終于投產了。看到工人四五天的工夫就做出了一車坯板,她心里美滋滋的。按照當時的行情,這車貨刨去成本就能賺四萬多元,這是她開配件店兩個多月的利潤。當她將一車坯板送到竹地板廠,就要拿到錢時,意外發(fā)生了。
竹地板廠實驗室打電話過來,說產品不合格,板子有點變形。鄧靜當時就傻眼了,一車坯板全被退了回來,她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眼睜睜看著大把的錢,可就是賺不到手里,像霧里看花一樣。這一次前后虧損了三十萬,占去了流動資金的一大半。那段時間,鄧靜最怕的就是回家,苦悶的時候,她就一個人坐在車里聽《水手》這首歌。在她看來,開弓沒有回頭箭,拉出去的弓,就必須射準目標,否則的話就前功盡棄了。后來她從成品廠找來了加工數(shù)據,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核對,經過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的研究,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題。預想的收入源源不斷地涌進來了。
案例2:A+女人,玩轉水立方
人生中,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讓生命順勢而長,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運氣。
王敏的人生,可以用A+作為定語和前綴。作為建筑設計師,她設計了水立方;作為公司老板,她的工作室兩年之內便蜚聲圈內;作為女人,她有可愛的女兒、志同道合的丈夫。
她像技藝高超的舞者,在多種角色間切換,游刃有余。
理性魅惑:相遇中國與西方
王敏出生在中關村,是地道的北京大妞。報考大學時,對生命有著強烈興趣的她想考植物、生物或醫(yī)學類,可又害怕解剖、尸體和血。正好一個親戚家的哥哥在清華大學,哥哥說:“那上清華建筑系吧,平時就背個畫板,到處寫生,挺悠閑快樂的,適合女孩子。”就這樣,王敏報了建筑系。
人生第一步無需選擇,第二個“無需選擇”中卻深深打上了理性的烙印。
1996年,王敏結婚了,隨后丈夫赴美留學。為了追隨丈夫,王敏通過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筑專業(yè)的考試,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此舉讓許多人不解。連清華大學的導師也建議:“讀重復的專業(yè),效用有多大,還值得商榷。”王敏自有一套說辭:“雖然專業(yè)相同,但彼此教育的立足點、側重點肯定不一樣,我希望用三年的時間,系統(tǒng)地了解中國與西方的建筑學教育。”
很快,教育模式的差異顯現(xiàn)出來了。國內教育注重理性,注重如何將建筑圖畫好,上課時老師給每個人的作品點評,如果圖畫得不好,事后的講解再精彩也沒用。
美國卻完全反了過來,很多學生只靠說,就能拿到A+的成績。建筑系的學生必須在一個公共區(qū)域演講設計作品,用建筑草圖和語言表達思想。因為不適應,第一次演講,王敏鬧了一大笑話,精準的建筑圖與拙笨的語言形成強烈對比,引來一片哄笑。事后,美國導師嚴肅地對她說:“一個建筑師,要面對那么多業(yè)主,要讓他們認同想法,只有一張圖遠遠不夠,還需要用頭腦分析和產生靈感,并用語言讓他們理解。兩者兼顧,方才能成大師。”
留學第一課讓王敏深受觸動,接踵而來的卻是新鮮和樂趣。設計過程中,老師還會讓學生動手去做很多東西。這對在國內從未動過手的王敏來說,挑戰(zhàn)無疑更大。
第一次用陶藝做房子時,房子怎么也立不起來,東倒西歪不成型。王敏很沮喪,導師卻笑瞇瞇地說:“非常好,你一直靜下心來做,也許有一天你還會成為陶藝大師呢。”這話讓王敏意外又高興,所有的不快煙消云散。
迥異的雙面教育,給了王敏困難以及克服困難帶來的快樂。留學的日子,她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知識,真正感到受教育的快樂?;A扎實的收獲是,幾年后,當水立方的項目擺在她面前時,她沒有絲毫畏懼。直到如今,這段看似重復的學習過程,依然被她視為最值得的事情:“國內的教育給了我扎實的基本功,國外給予的是思維和方法,彼此互補,所以那以后我不再害怕碰到難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它,我總會想出辦法解決難題。”
家庭婦女網上創(chuàng)業(yè)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