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古代經典諺語故事
大家聽過民間諺語故事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民間諺語故事,感興趣的過來看看吧。
民間諺語故事篇一
風叩橄欖
乘風叩橄欖 “乘風叩橄欖”,是流傳于潮汕各地的俗語,也是潮汕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實事。作為俗語,它嘲弄那些乘機撈一把的不良現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為。作為史實,它曾發(fā)生于盛產橄欖的地方。“乘風”的“風”,指的是臺風。“叩橄欖”則是偷盜的行為。橄欖,是潮汕的土特產。潮汕橄欖品種繁多,馳名海內外的名優(yōu)橄欖,有潮澄饒交界一帶的烏種橄欖、潮陽金玉蘆塘的三棱橄欖和揭西鳳湖橄欖等。由于橄欖用途廣,價值高,歷來果農喜歡種植它,“鼠賊仔”也蓄意偷竊它。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謠:“南溪阿媽多,無好仔弟擔阿媽去賣。”橄欖與“阿媽”音近似,“阿媽”即橄欖。而擔阿媽去賣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無好仔弟”指的處那些愉“叩橄欖”的“鼠賊仔”。 當地人說,收獲橄欖從來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欖摘落甕。”這農諺指明兩點:一說收獲橄欖季節(jié)是霜降;二說收獲橄欖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欖還要有相當的技術。一般是用1條竹藤制成的軟性長梯,每梯格約1米,最長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樹冠邊,順梯爬上去后,用腳夾住梯格,手抓樹枝,采摘橄欖,放進身后勾籃。摘取時最怕有風,更怕大風,因風吹樹枝搖,操作人有危險,同時風吹樹搖橄欖掉,掉下來的橄欖易損傷,不能久藏。只有“鼠賊仔”才“乘風叩橄欖”。因為臺風到來,果園無人摘橄欖,“鼠賊仔”就乘此機會,用竹竿或石頭偷“叩”橄欖。這樣,風刮加偷“叩”,橄欖落滿地,“鼠賊仔”偷走一部分,還剩下很多,風后園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風吹落,還是被人偷叩。“鼠賊仔”自以為這是其得意之作。但時日久長,終被發(fā)覺。這“乘風叩橄欖”就成了廣為流傳的俗語。如今,人們對于那些層層加碼的亂收費等不正之風,也比如為“乘風叩橄欖”。
民間諺語故事篇二
凡事學大丈
俗語:“凡事學大丈”意指做事心中無數,盲目跟從。“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習俗大人跟小孩稱呼對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稱襟兄也稱“大丈”。“凡事學大丈”這個俗語,源出民間流傳的一則“傻女婿故事”。傳說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壽,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訴他:“大姐夫是個知書識理的人,到了我媽家,你就跟他學著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細心注意大女婿的一舉一動,認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舉杯向丈母娘祝壽,他也舉杯祝壽;大女婿為丈母娘夾菜,他也夾菜;規(guī)規(guī)矩矩,很有風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雖沒讀書,也甚懂理,心里很高興。席間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將蚶殼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湯。小女婿一不留心沒看清楚,以為大丈吃蚶是連殼吞下,心想這可能是禮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進嘴里,拼命往喉嚨里咽。這談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見襟弟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聲,誰料剛吞下的豆粉絲從鼻孔中噴了出來。傻女婿見狀,驚懼萬分,忙把蚶殼吐出,連連說:“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經把我哽得半死。這一著‘牛囝穿鼻’我確實學不來!”弄得大丈哭笑不得,眾人卻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
民間諺語故事篇三
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yǎng)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墒沁@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yǎng)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瑯瑯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民間諺語故事篇四
上梁不正下梁歪
宋朝的時候,有個叫陳州的地方,這里連著三年都沒有下過雨了,地里的莊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到處流浪乞討.朝廷知道后,便派劉衙內的兒子劉得中和女婿楊金吾到陳州發(fā)放糧食,救濟災民.臨走時.劉衙內悄悄地對他們倆個說:"你們兩個去陳州發(fā)放糧食救災,這可是個發(fā)財的好機會呀!你們到那里這后,就把米價抬高,由五兩一石改成十兩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這樣我們就可以借這個機會大賺一筆啦!"兩人聽了,會意地點點頭,然后便離去了.到了陳州后,劉得中和楊金吾兩人便按父親說的那樣,把米價改成了十兩一石,往米里面摻了很多土和糠秕,還在稱上面做了手腳,短斤少兩.老百姓看到買來的米不僅價格高不夠斤數,而且里面還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氣憤,于是便聯(lián)合起來,到官府那里告狀,誰知這件事情傳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當時有名的鐵面無私,公正執(zhí)法的官員,他知道后,親自到陳州了解情況,調查清楚之后,便馬上把劉得中、楊金吾抓了起來,按照法律判處了死刑.
民間諺語故事篇五
斫斷手指頭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錯了事之后決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個人下定了決心,總是用“斫斷頭指頭”這個俗語。
唐朝玄宗年間,發(fā)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當時的名將張巡守睢陽城,浴血奮戰(zhàn)。但寡不敵眾,只好派手下大將南霽云向其它城守將討救兵。南霽云帶了三十名騎兵,奉命突圍到附近的臨淮關搬救兵。敵軍數萬人發(fā)現南霽云等的蹤跡,就四面攔截,不放他過去。南霽云左右馳射,人馬所到之處,好象閃電一樣,倏爾明滅,使得敵軍神搖目眩,不知所措。南霽云突圍成功,到達淮陽時只損失兩名部下,唐朝的將軍們都妒忌張巡的威名,坐視其敗,不愿伸出援手。臨淮的守將賀蘭進明,尤其如此。南霽云苦口請兵,賀蘭進明只是不答應。南霽云悲憤之至,在宴會中撥出佩劍,砍斷一只手指,鮮血淋漓地斥責賀蘭進明自私,座中人不禁為之淚下。
睢陽城破,張巡、南霽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國。
潮陽及澄海都建有雙忠公祠,以紀念張巡和許遠。而南霽云“斫斷手指頭”的這個典故,也隨之流傳。但其語義已有所演變。
民間諺語故事相關文章:
1.民間諺語故事
2.民間俗語故事
4.諺語俗語大全
5.民間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