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習俗的傳說故事簡短一點的
每個春節(jié)習俗的來源都有傳說,這些習俗背后的傳說你都知道嗎?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簡短一點的春節(jié)習俗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簡短一點的春節(jié)習俗的傳說故事篇一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xiàn),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chǎn)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在貼春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簡短一點的春節(jié)習俗的傳說故事篇二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兇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fā)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fā)現(xiàn)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于是渾身戰(zhàn)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簡短一點的春節(jié)習俗的傳說故事篇三
“福”字現(xiàn)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jié)貼“福”字,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fā)現(xiàn)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
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春節(jié)習俗的傳說故事簡短一點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