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的秀才的故事
民間故事是歷史文化沉淀的結(jié)果,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稱,負(fù)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吝嗇的秀才》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吝嗇的秀才》
有位秀才,三十多歲了還沒有討到老婆,不為別的,只因他對女方的要求太苛刻:長相漂亮,不要聘禮,每餐飯只吃三粒米。忽然有一天,秀才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到了頭上,這樣的老婆還真的“送貨上門”了,她長得漂亮,簡直是“絕色”,而且不要男方分文聘禮,還不用吃飯,連那每頓的“三粒米”都省下了。
秀才和這個女子做了十來天的夫妻后,他起了疑心,原來,每天半夜,妻子都要出門一段時間,問她,總說解手去了。秀才心里犯了“嘀咕”:不吃不喝還用拉屎撒尿?于是他決心探個究竟。
這天夜里,秀才起身悄悄跟著妻子出門,發(fā)現(xiàn)她沒有去村上任何一戶人家,而是向野外走去。秀才走在后面,繼續(xù)一路跟蹤著,一會兒,他見妻子在一座新墳旁停住了,一改蓮步輕移的淑女形象,一雙纖手插入墳堆,將新埋的死人挖了出來,大口吞食起來,秀才驚得大叫一聲,暈倒在地……
第二天早晨,秀才的那個鬼妻子對鄰居說,男人有事出遠(yuǎn)門了,買條狗來看家護(hù)院。其實(shí),鬼妻子為了不暴露自己的面目,竟把丈夫變成了一條狗。從此,可憐的秀才開口說話成了狗叫,眼睛一張成了“狗眼瞧人”,每天吃的是剩菜餿飯,還要看著鬼妻和形形色色的男人鬼混,雖說知道這個女人是鬼,但畢竟夫妻一場,這使他痛苦萬分。有一天早上,在光天化日之下,鬼妻竟在院內(nèi)的草垛里和奸夫鬼混,秀才狗真的急了,他突然想起一句民間諺語:“眼不見心不煩”,于是他毅然拋下幾代人省吃儉用積下的家產(chǎn),離家出走,讓自己獲得了自由。
自由雖是個好東西,但自由畢竟不能當(dāng)飯吃,而且秀才狗不知道該如何找到吃食,填飽肚子。自由了三天,秀才狗氣息奄奄,餓暈在一個賣肉包子的小攤前。擺攤的老漢動了惻隱之心,從蒸籠里拿出一只肉包子打在狗的身上,秀才狗一個“激靈”醒來,一口就把這救命之物吞下肚去,并向老漢作了個揖,老漢大為驚異,心思一動,決定留下這條通人性的狗。
就這樣,老漢第二天上街賣肉包子時就多了個幫手,他讓通人性的狗幫著收錢。當(dāng)時情形極為熱鬧,有好些人并不想吃肉包子,而是要試試這條狗是否真的認(rèn)識錢,有人拿一兩銀子買一只包子,有人用一個銅子兒來蒙事兒,但都沒有難倒秀才變成的狗,零錢找得毫厘不差,惹得顧客一片驚嘆:“瞧啊,連狗都會做生意了!”老漢善有善報(bào),肉包子生意日益紅火,三年后,富麗堂皇的包子樓終于落成,即將開張。
早些時候,老漢喪妻,留下了一個獨(dú)生女兒,這女兒從小喜歡旁門左道,當(dāng)時正張羅給她找婆家,誰知這小妮子竟不辭而別,去學(xué)什么法術(shù)了,長期云游在外。這次聽說父親生意做大,肉包子打狗打出滾滾財(cái)源,心里暗暗稱奇,特意回家來見識見識這條能認(rèn)錢的狗。
女兒一進(jìn)家門,父親就夸獎這條狗如何如何通人性,女兒掐指一算,說:“他本來就是人嘛!”父親正在驚愕,只見女兒拿了塊床單蒙在狗身上,口中念念有詞:“變!”話音剛落,秀才立即恢復(fù)了人形,裹著床單跪在老漢的女兒面前不肯起來。
老漢拿來衣服遞給秀才:“別不好意思嘛!”可秀才不肯起來。老漢又說:“狗都當(dāng)過了,還怕難看?”秀才還是不肯起來,于是老漢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起來呀?”秀才說:“我要報(bào)仇!”
老漢的女兒聽了面露難色:“做你老婆的那個女鬼我認(rèn)識,手段很厲害,所以不是我不想幫你,實(shí)在是我的本領(lǐng)不如她啊!”
秀才感到很失望:“那如何是好?”
老漢的女兒無可奈何地說:“看來還得把你變回去才行,否則我們父女倆性命難保。”秀才一聽大驚失色,頭磕得血流如注,苦苦哀求。老漢的女兒見他可憐,決定幫他一把,為民除害,于是便說:“并非完全沒有辦法,只是風(fēng)險(xiǎn)太大。”秀才被逼到了絕境,做人做狗已經(jīng)由不得自己選擇,只好拼命一搏了,他斷然說道:“如能報(bào)仇,萬死不辭!”
于是,老漢的女兒手畫一符,燒成灰后用雄黃酒沖在碗里,然后再三叮囑秀才:“只要這碗酒能潑在你妻子臉上,要她變什么她就會變成什么,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秀才拿著酒走了之后,女兒和父親便收拾好金銀細(xì)軟,作好了隨時逃離的準(zhǔn)備。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個鬼妻再狡猾,再厲害,總是防不勝防,就這樣,秀才把那酒潑到了鬼妻的臉上,讓她變成了一堆狗屎,然后奪回了家產(chǎn)。經(jīng)過這件事后,秀才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吝嗇了,他還娶了個飯量挺大的老婆。老漢的包子樓也如期開張,生意紅火至今,成了名揚(yáng)四海的百年老店……
秀才簡介: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瓶荚嚨囊环N。但后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jīng)過各地府試者,無論及第與否,都可以稱為秀才。故此當(dāng)時有「不第秀才」之稱。
明、清時,秀才是經(jīng)過院試,得到入學(xué)資格的「生員」的俗稱。得到秀才資格,是進(jìn)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quán)。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秀才中部分人是貧窮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cái)富。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并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后的鄉(xiāng)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jìn)一步,只能回鄉(xiāng)以教書等方法為生。這些在經(jīng)濟(jì)上并不富裕,但在社會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讀書人被稱為「窮秀才」。
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秀才是地方士紳階層的支柱之一。在地方鄉(xiāng)村中,他們代表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因?yàn)樗麄冊诘胤焦倮羟八械奶貦?quán),故此經(jīng)常會作為一般平民與官府之間溝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爭執(zhí),或者平民要與官衙打交道,經(jīng)常都要經(jīng)過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喪事,或過年過節(jié),亦有請村中秀才幫忙寫對聯(lián)、寫祭帳等習(xí)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