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故事十則
國學經(jīng)典故事十則
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語言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接下來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國學經(jīng)典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解釋:才學豐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大,人們所佩服的是一個人的真才實學,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噓。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幫助別人,別人有才能,不能看輕人家,更不能詆毀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
小象有一條長長的鼻子,能把大石頭擊碎。小象說:“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動物都要聽我的。”
大獅子和大老虎來找小象挑戰(zhàn)。小象一個對兩個,一點兒也不害怕,長長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獅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遠。大獅子和大老虎嚇得趕緊逃跑了。
小象連大獅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別的小動物就更不用說了。小象讓小熊給他送好吃的、小猴給他捶背,誰要是不聽話,他就用長鼻子打誰。
大烏龜不怕小象。大烏龜說:“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鉆個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氣了,把長鼻子一絞,對著龜殼鉆下去。鉆呀鉆呀,長鼻子頂進鼻腔里,變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風。小象吃不了東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動物們聽說小象病了,帶了好多好吃的東西來看他,小象感動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淚。大烏龜也來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長鼻子又拉出來了。
小象羞紅了臉,慚愧地說:“以前都是我不好,請大家原諒。”
現(xiàn)在,小象還練鼻子功,不過可不是用來欺負小動物,而是把鼻子變成蓮蓬頭,噴出水花幫助大家洗澡。
二、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解釋:不要討好巴結有錢人,也不要對窮人驕橫無禮。不要厭棄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歡新交的朋友。當別人很忙碌的時候,不要去打攪;當別人心情不安的時候,不要找他說話而打擾他。
故事:愛憎分明包青天
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來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門外擊鼓喊冤。等到衙門里的公差轉遞給辦案的官員,案子才開堂審理。這樣,一些公差們常找借口向告狀人要錢。不給錢,就扣著狀子不送。他們一刁難,窮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錢,有冤無處訴,告狀無門。這些都被新上任的開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包拯命令衙門辦公的日子,大門都開著。要告狀的百姓可以直接上公堂,當面向他訴說是非曲直,當堂論斷。從此以后,窮苦百姓告狀有門了,不再無處申冤發(fā)愁了。百姓對包拯都十分信任,愿意找他斷案。
包拯斷案公道,為很多人申了冤。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包青天”的說法也在老百姓中間傳開了。
三、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解釋:書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墻壁要干凈,書桌要保持整潔,筆墨紙硯要擺放端正。如果把墨磨偏了,就說明學習時心不在焉;字若寫得潦草不整齊,則說明學習時思想不集中。
故事:柳公權拜師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從小便能寫一手好字。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著說:“不敢,不敢,我是個粗人,寫不好字??墒牵腥擞媚_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柳公權回家后,左思右想終于明白了,老人家是在告訴他取得點成績不要驕傲。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書法家。
四、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解釋:接近水才能了解魚的習性,靠近山才能識別鳥的聲音。路途遙遠才知道馬的力氣大小,人與人相處時間長了才能看出人品的好壞。
故事:割席斷義
三國時,魏國的管寧和華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卻很不一樣。管寧不在乎榮華富貴,把心思都用在鉆研學問上,可華歆就很羨慕有權勢的人。一天,他們在菜地里鋤草,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在意,華歆卻想據(jù)為己有。還有一次,他們坐在席子上看書,有個大官乘著華麗的車子路過他們窗前。管寧依然在讀書,華歆卻連忙出去看,回來后還對管寧說個不停。管寧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割成兩半,說:“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不是一路人。從此以后,我們就像這片割開的草席一樣,不再是朋友了。”
[解讀]和人相處久了才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和你合得來,值不值得繼續(xù)交往下去,因此我們交朋友時應該多觀察,這樣才能交到合適的朋友。
五、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解釋:有些人是親戚卻不像親戚,有些人雖然不是親戚,卻比親戚還親近。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住得很遠的親戚不如近鄰能夠隨時幫忙。
故事:董篤行對鄰友善
明朝時,山東濟陽有個叫董篤行的人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里母親的來信。信中說家里正在蓋房子,因為一堵墻和鄰居起了沖突,想借他的權力解決這件事。董篤行看完立刻回了信。信上說:“彼此相讓才能結成好鄰居,我們就讓出兩尺給鄰居又能怎么樣呢?”董母讀了以后,覺得兒子說得很對,就在蓋房子的時候主動讓出了幾尺。鄰居見董家這樣做很感動,于是也效仿董家的做法。兩家的房子蓋成后,中間空出了一條胡同,這就是著名的“仁義胡同”。
[解讀]有時候,好的鄰居比親戚還親。和鄰居相處應該學會多謙讓,與鄰友好,這樣才能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