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息技術與教學的關系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已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教學的特點,充分發(fā)揮網絡教學的作用,如何解決網絡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特別是當前條件不是十分成熟,對網絡教學的期望值不要太高,畢竟還有很多制約的因素。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相關知識點。
網絡信息技術與教學關系一:
一、網絡信息技術與過程最優(yōu)化教學
過程最優(yōu)化教育理論是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巴班斯基,在20世紀60-80年代提出來的具有較大影響的教育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以實現教育目標和具體的教學任務為標準,在現有的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的前提下,設計最合適(最優(yōu))的教學方案,在人力、物力、時間消耗最少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成果。那就是:實現全班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合理的教育和獲得最符合自己的發(fā)展,以體現教育的普遍性和鮮明的個性,他們的綜合效果既是全面發(fā)展下的個人能力突出,其中包括了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過程最優(yōu)化教育在我國也有較大的影響,不少學校在推行過程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在網絡信息技術為特征的今天的教學條件下與“昨天”相比,過程最優(yōu)化教育就與那時不可同日而語了。在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人才為教育目標的今天,國家推行素質教育而擯棄應試教育,在這種形勢下,在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條件下,探討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的課題比巴氏的時代更有價值。
過程最優(yōu)化教學理論以人的個性化的發(fā)展為核心推動班級教學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突出的發(fā)展必須尊重、挖掘、培養(yǎng)學生的天性:既個性。但是,在以往以班級為課堂教學單位的教學模式下,要體現尊重、挖掘、培養(yǎng)學生的天性,形成個性突出的教育特征是不現實的。同時,用傳統(tǒng)的傳授、灌輸以及后來運用的許多改良后的教學方法,也無法做到既照顧了學生的共性發(fā)展又突出了學生的個性。而用網絡信息技術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造,當網絡信息技術和虛擬教學等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的時候,徹底改變了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提倡了多年在這時才得以真正實現。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情景創(chuàng)設、制作、會話、實驗等都給學生發(fā)揮天性搭建了一個平臺。教師授人以漁,學生的主動性克服了畏難的惰性,積極性克服了厭學的心理,創(chuàng)新精神得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成果使學生產生了成就感,反過來又激發(fā)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chuàng)新又上一個臺階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全班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挖掘和培養(yǎng),動手動腦能力提高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都受到強化,班級整體成績也得到很多的提升。
網絡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改造,把傳統(tǒng)教育沉悶的過程改造成一個生機勃勃嶄新的天地。教與學的角色在變:教師從知識傳播者變?yōu)檎n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由知識接受者變?yōu)橹R的探究者。教育的主體也在變:教師的教育的主體地位被學生所替代。從來沒有過的一種技術成為學生認知的主要工具,網絡信息技術做到了。從此,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封閉式的教學變?yōu)殚_放式,知識源不再囿于教材和教師的范疇,由學生自主去求索。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由教師灌輸,變?yōu)閷W生在通過駕馭信息鍛造能力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在信息化的課堂里學生獲取知識信息變得更直接,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更大,學習的效率提高了,學習的過程優(yōu)化了。由此看來,網絡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條件,卻直接使課堂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比以往其他條件都更全面、更高水平上實踐著最優(yōu)化理論,隨著信息化教學的全面鋪開所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豐碩。
二、網絡信息技術使教學過程發(fā)生了質變
網絡信息技術使教學的內容發(fā)生了質變,使教學形式實現了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在教育教學的使用中首先使教學內容發(fā)生了質變。在現行的教材中,教材內容主要是文字、圖表等。而網絡信息技術本身的內容就具有顛覆性的革命,使許多新技術、新科學知識作為教材的內容納入教學內容之中;而由于它的出現使傳統(tǒng)的教材內容也生動起來。有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樣式,教學內容呈現出信息源的多樣化和開放性,符合了時代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在教學形式上,一改過去許多無奈的灌輸教學方式。對認知性的知識,可以用聲像來真實地再現;抽象概括性的知識可以用動畫軟件去模擬。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在多智能主體答疑系統(tǒng)探索更多的未知,使教學方式變得多種多樣起來;隨著眾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學設備不斷應用到教育領域,各類信息之間的協(xié)同形成多種教學模式的交聯,促進了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網絡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師、學生的思維。以往教育中教師、學生的思維是封閉的,因為沒有開放的網絡空間。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的應用改變了這一切,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網絡中篩選自己需求的知識,探尋自己愛好領域的未知,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也在探尋中逐步建立起來。網絡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開辟創(chuàng)新思維的新時代。
三、網絡信息技術在教學方法革新中的應用
在教育領域應用于教學的網絡信息技術有:通訊、多媒體、網絡、多Agent、虛擬現實技術等,這些網絡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中的應用開啟了教學方法的革新。 網絡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應用,更好的適應了人類大腦的生理特征,這是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的生理理論基礎。例如:特瑞赤拉(Treicheer)在1967年就人類的大腦刺激類型和學習、記憶作了研究發(fā)現:人類的學習,從味覺獲得1%、觸覺獲得1.5%、嗅覺獲得3.5%、聽覺獲得11%、視覺獲得83%。其中人類通過“聽”和“看”獲得了總信息量的94%,其價值不言而喻。人類的記憶,從閱讀獲得的記憶占10%,從聽到信息獲得20%,從看到信息獲得30%。其中,從“聽”到和“看”到的信息中可獲得記憶的50%。那么,在優(yōu)化教學過程中抓住或混合使用“聽”和“看”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多媒體的“多樣化信息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正是利用了視聽混合刺激技術使學生獲得多重刺激,給教學創(chuàng)設一個視和聽并用的環(huán)境支持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
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逼真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身臨其境以實踐促學習。網絡信息技術的“虛擬環(huán)境、虛擬材料、虛擬工具、虛擬實驗室”在傳統(tǒng)教學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這些虛擬的世界里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通過實踐駕馭知識、學習技術,無疑是天方夜譚,可網絡信息技術做到了。虛擬現實技術用計算機在課堂上再現了現實世界、創(chuàng)建了逼真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使用現實中不具備的工具和先進的實驗室,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改造這些情景進行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虛擬現實技術能解決學習的情景化以及和自然交互反應的難題,對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的支持是不可估量的。
四、網絡信息技術對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
網絡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以上探討了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影響,而對教學組織形式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課堂教學方式的組織設計和實施,是完成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的關健結點,在學生和教材相對不變的情況下,使用什么樣的教學媒介就決定了教學水平的高低或者是成敗。
課堂教學互動是活躍氣氛、啟迪智慧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多媒體網絡的“交互控制性”給師生搭建了—個開放的互動的平臺。通過網絡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實現學生問的互動,也可以建立師生問的互動。學生獨立學習時可以隨時通過網絡與教師互相交流,提出疑問解答問題,也可以和其他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見解;還可以和學習軟件、學習資源相互交流在更高水平上探討問題;也可以和計算機交流,自主學習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還可以組織集體討論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答疑,在網絡里引進新知識、新觀點,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組織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達到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目的。這種開放的互動式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沒有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是實現不了的。
協(xié)作式、探索式教學是建立在網絡資源之上的課堂組織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有以年級為單位教學、以班為單位的教學、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和學科專題教學,通常是單獨或聯合使用。這種組織形式既能產生灌輸式的教學也能產生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只有在網絡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以后,舊的教學組織形式煥發(fā)了青春:如“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高度共享性”催生了以小組教學為基礎的協(xié)作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獨立學習為教學基礎的探索式學習等。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在網絡時代的教育,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通過他人(包括教師)的幫助,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用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社會、教育當局、學校、教師的作用是為學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情境,這是非常重要的。網絡信息技術、多媒體及其他設備、教具都是為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條件,網絡豐富的資源和高度共享的功能既是獲得知識的資源又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條件。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產生了利用網絡的共享性,通過網絡使學生們之間互為學習資源,借助教師或學習伙伴的幫助實現雙向互動,共享學習資料實現學習目標的協(xié)作式教學法;和利用網絡豐富資源,教師向學生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或自己在學習中善于發(fā)現問題,自己形成假設,學生利用網絡查閱相關的信息資源,對此問題進一步探索的探究式的教學方法。
網絡信息技術與教學關系二:
一、網絡教學的定義
網絡教學:廣義上,網絡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網絡技術的教學活動。狹義上,網絡教學是指將網絡技術作為構成新型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機因素,充分體現學習者主體地位,以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
解釋:廣義的網絡教學簡單來說就是網上教學(E_Learning)就是在線學習或網絡化學習,利用已有的互聯網平臺,學者通過PC上網,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無論通過網頁發(fā)布的教學內容、通過電子郵件BBS與學生交流,通過網絡傳遞視頻信息,還是基于網絡信息資源的信息加工樣式──如WebQuest,以及基于網絡應用的研究型課程等等都屬于“網絡教學”。)
狹義的網絡教學:強調網絡技術,尋求在網絡技術條件下怎樣的教學活動是獨特的,是其他媒體無法取代的。
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我們只談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技術教學。
信息技術學科就學習環(huán)境而言可以分為:依托校園網的教師多媒體環(huán)境,基于網絡教室的局域網環(huán)境,直接利用Internet廣泛互聯網環(huán)境。(重點講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信息技術教學)
二、網絡教學的意義
信息技術教育的落腳點:信息技術教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學生為主,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既注重教師的教,又注重學生的學兩方面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優(yōu)化整個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教學正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學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學習和其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進行知識的自我構建(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所以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具備可行性。
1.網絡教學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優(yōu)越性
網絡教學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比擬的優(yōu)勢:
(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內容包羅萬象,在表現形式上,將文字、圖形、圖象、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集中于一體,采用可視化窗口交互操作,擴充了信息量,營造了信息環(huán)境。
(2)檢索信息方便瀏覽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強大的檢索功能,極大方便了信息的獲取。
(3)適時交流計算機網絡具備高速傳輸信道,教師可充分利用在線功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交流,得到及時迅速的反饋信息,大大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雙向交互,既加大了學生參與度,又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查找、處理信息)。
網絡以上功能與信息技術課程相結合,將網絡教學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手段,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論、模式、方法和媒體,必將推動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
2.網絡教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影響(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哪些差異)
(1)教學內容的變化 網絡教學為學習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環(huán)境,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大大豐富、拓展了書本上的知識,使學生可以在較少的時間學習更多內容。新課程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學習。課程涉及到學生利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達自己的觀點等,因此網絡本身也是“教學內容”,比如在應用網絡教學時候,學生也在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比如:網上鄰居、共享文件夾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載,網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記事本等字處理軟件,還有各種網絡環(huán)境(教學平臺)的使用。
(2)教學過程的變化 網絡教學中,教學過程由傳統(tǒng)的知識講解或課堂講述+演示轉變?yōu)閯?chuàng)設情境、協(xié)作學習、自主學習、討論學習等新的教學過程。在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課程的整個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生團體的共同參與,網絡環(huán)境教學大致經歷:給學生布置任務,確定主題,學生接受任務,分析問題,通過查資料、尋求幫助或在線交流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在網絡的資源共享、信息檢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學步驟圍繞“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核心目標進行,教學過程發(fā)生了變化。
(3)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在網絡教學中,學生必須具有高度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信息技術,利用各種資源主動構建知識,學生既要掌握知識的學習,又要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同時還要學會進行協(xié)同學習,與他人交流,共享信息。這些都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4)教師角色的變化 網絡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教師角色發(fā)生變化,變成學生指導、幫助者、促進者,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放在如何教學生“學”的方法,創(chuàng)設有利的情景,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懂得“從哪里”和“怎么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和根據認識的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
(5)教學媒體作用的變化 教學媒體由原來的教師授課的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建構知識的工具。同時,教學媒體即網絡本身也是學生學習的對象。
(6)教學模式的變化 網絡技術的應用,使教學模式由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通過模擬教學、虛擬教學、問答式教學、交互式教學等模式來提高知識傳授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
網絡環(huán)境只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最佳載體,但它并不能決定教學效果,只具備了教學的硬環(huán)境(充當手段作用),而教學中的軟環(huán)境(教學資源、教學過程的組織)才是教學質量效果的決定因素,因此教師有效使用網絡開展教學,必須充分發(fā)揮網絡的優(yōu)勢同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以及學生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達到良好的效果。
根據網絡自身的優(yōu)勢,在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教學模式適合網絡教學。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鞏固知識技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主動學習習慣。
網絡環(huán)境的適時性,交互性使教師實施教學任務,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進行畫圖工具教學時,可以設計諸如節(jié)日賀卡、環(huán)保宣傳畫、海報等形式的任務,在進行網頁制作教學時,可以設計班級主頁、個人主頁、環(huán)保主頁等形式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加以指導、幫助適時點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能潛移默化地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
實施任務教學,應注意以下問題:
(1)主題任務(注重任務的實用性)設計任務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考慮學生實際,盡量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內容或其他學科內容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這一點,創(chuàng)設適當的教學情景,比如:《word對象的插入與設置》中自選圖形的應用,將《一米陽光》劇照、《中學生吸煙有害健康》作為學生活動任務;在學習網絡技術基礎時,布置“暢想Internet未來生活”主題任務;此外還可以結合時事(世界環(huán)境日,愛滋病,3.15等熱門話題)與《搜索與下載》、《電子小報制作》、《網頁制作》等進行教學。)
(2)強化任務,淡化計算機知識讓學生學會怎樣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在做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3)任務與任務之間的相互聯系任務具有連貫性,形成任務鏈,加強任務之間的互相滲透,使學生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處理綜合問題的能力。
此外,明確目標要求,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小適當,考慮小組和個人完成任務的能力等。
2.研究性教學法
研究性學習是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中涌現出來的一種嶄新的課程形態(tài),已經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過研究性學習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可以借鑒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結合信息技術課開展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在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與其他學科在課程整合上的運用,在實施過程中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和表達交流。比如:可以選擇中學生走進網絡的利與弊,暢想Internet未來生活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查找有關社會、科技問題等資料,比如朝核問題、土地沙漠化等熱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撰寫小論文,制作主題網頁,通過這種方式的研究學習,極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學法
合作式教學法常與任務驅動、研究性教學法結合起來,基于教學組織形式的教學方法,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利用網絡環(huán)境的開放性,交互性,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的學習效果,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
A.相互教學法(教學相長、學生相互幫助);
B.基于任務的協(xié)作學習(布置任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對教師而言,可以開展合作教學小組,實行集體備課(雙中教研組)。
4.學科整合教學法
學科整合教學法是把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結合起來,克服信息技術課單純學習技術的觀點,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網絡環(huán)境與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也可以促進其他學科的教學,提高整體教學的科技含量。
高中新課程標準中:信息技術既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分支,又是所有學科發(fā)展的基礎,當前,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的同時,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網絡部分的教學內容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將軟件教學與學科內容結合,把學生活動過程中把實質性東西講透,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yǎng)教育。例我們可以把學習內容大致分為:網絡基礎知識,暢游網絡世界、網上搜索與下載、網上交流、網頁制作,將網絡道德與文化貫穿于網絡部分的始終,讓學生學會如何尋找典型的、健康的網絡資源。我們在學習搜索引擎時候,可以先讓到網上搜索文章,然后請他們談自己的操作步驟,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經驗技巧,通過學生自學,自己總結出搜索信息的兩種方法:關鍵字和分類法,最后老師通過實例講解在具體搜索中遇到的問題和處理辦法。在這一課中,可根據實際增加如何將網上的圖文資料下載到本地計算機作為網絡資源,將搜索與下載聯系起來。學習網上交流時可以教學生上網發(fā)表文章,在網上請名師指導,同時可以讓學生探索QQ聊天軟件的多種功能。這樣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上網的習慣,使他們上網目的更加明確,更健康,也會積極主動、有效避免網絡中一些不良影響。
以上幾種教學模式,沒有嚴格的區(qū)分度,在具體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運用。
四、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
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設計與非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大同小異,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前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活動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網絡教學中教學活動過程設計包括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組織形式設計,知識材料,學生活動,學習環(huán)境設計等。
知識材料設計:在知識材料組織上,要將教學資源與教材知識重組,形成新的系統(tǒng)知識提供給學生或者作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和學習的內容。對于某些專題,還需要教師能夠設計專題學習網站,把零散的知識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習的自主學習。比如,高中信息技術課Word文字處理模塊部分,《電子小報的設計與制作》作為學習字處理軟件的終極學習任務,在學習“電子小報制作流程”時,給學生增加“什么是電子小報”,“電子小報由哪些部分組成?”等知識,在學法指導欄目中,教師給學生準備大量的有關于科技類、環(huán)保類、作品類、素材類網站,以及在具體制作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使用《Word2000教程》的幫助等,此外教師還要給學生準備電子小報的具體制作過程,比如:設計制作報頭、編寫刊頭,制作標題等。補充頁面設置、如何添加頁眉、頁腳,分欄、打印預覽等。從教學內容上就需要增加這么多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指導學生如何去搜集、加工、整理素材。即懂得“從哪里”和“怎么樣”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和根據需要處理信息的方法、技巧。
在知識材料的表現形式上,教師除了使用超文本的方式編排與組織教學內容外,還需要使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多樣化,更加形象生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容易。
這一點可以看出,教師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學會“學”的方法上,積極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情景,教會學生學習,對教師的專業(yè)化要求比傳統(tǒng)高了許多。
學習環(huán)境設計:除教學內容外,教師還需要對網絡教學環(huán)境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這一點常被很多教師忽略,很多教師片面認為網絡教學就是將教學內容搬到網頁上,將教學內容作為網絡教材提供給學生使用,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
其實不然,就側重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網絡教學更適合學生的資源共享教學法(網絡資源的利用,共享文件夾的使用;其中網絡資源包括專題學習網站,教育論壇、BBS、各類教學資源網和資源庫)、信息技術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發(fā)表教學法(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知識技能、思想情感、研究成果等);就學生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網絡教學比較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協(xié)同學習。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應包括:超文本方式組建的知識內容、豐富的案例和學習資源、搭建網絡教學平臺、作業(yè)提交系統(tǒng)(包括評價)、虛擬社區(qū)如留言板、BBS、E-mail、ICQ等。
教學評價設計:恰當的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利用評價結果也可以幫助老師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問題,有效調整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過程評價)
網絡教學中常引起關注的問題是學生成績的評價,教師怕不能正確評價學生的理解和參與度,實際上網絡教學中的評價更加方便、快捷。
(1)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夾對學習過程評價;
(2)作業(yè)和考試結果可放在學生記錄數據庫中進行評價(比如搭建作業(yè)提交系統(tǒng));
此外可以采用教師評定(學生活動過程中,現場評分)、小組互評(小組學習,由小組長給組員評價)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種方式評價都要注意反饋及時,有利于學生改正錯誤。
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設計除了要根據以上的要求來設計外,還應做到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反復循環(huán),逐步深化。即在教學中要充分研究大綱、教材,了解自己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生狀況,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所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在設計中要整個學期的課程一起設計,甚至是整個學年或者是整個小學、初中、高中階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綱,根據學生狀況制定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計劃;然后分成小的目標加以實施,將計劃落到實處;目標之間相互聯系,又有重復,這種重復不是單一的重復教學內容,而是通過新的主題強化學過的知識技能;定期總結提高認識,深化教與學的過程。
五、網絡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學生網絡學習習慣問題
在網絡教學中,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學生在自主學習時候往往會偏離教學目標,導致教師不能順利開展課堂教學。表現在電腦游戲、網絡圖片、聊天等非學習內容對學生誘惑會轉移學生注意力,例如:學生往往把信息技術課當做休閑娛樂課,偏愛上網、聊天、游戲,沒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對當前自己學習生活的重要性,他們沒有學習的需求導致學習興趣很低。對學生認識的轉變、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一方面加強引導,同時有必要聯合學校領導、班主任一起教育。要時常告誡學生,信息技術課是終身學習的工具,要堅持學習以便維持信息技術學習的歷程,學習信息技術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軟硬件的管理。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題
網絡教學要求學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學習能力,可是現代中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很有限,(有的地方還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真正讓他們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比較難。學生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學習的經歷不可能相同,自學的能力有大有小,所有的這些因素影響了在網絡中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決定了其學習成績。所以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這些因素,比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了解自己的學生;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如何獲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小組交流,尋求幫助;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等。也就是說只要學生掌握了在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方法,就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3.關于網絡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項提高全民素質,培養(yǎng)青少年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被看作教育的“至高點”。網絡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調動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在想像力的推動下,思維高度活躍,就容易引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網絡教學設計中,融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內容。通過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個方面是影響網絡教學的主要因素,歸納起來就是學生的參與度問題,學生個體差異包括對信息技術課程認識上差異和學生信息能力的差異(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跟不上步調,久而久之對課程失去興趣,導致課堂參與性差)。
六、如何增加學生參與度?
1.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之間的整合來引導學生參與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比如:與地理教師一起舉辦“走進身邊的世界”學生小論文活動,開展對某一專題的社會調查活動,舉辦電子小報比賽等,通過開展有意義的學生活動提高信息技術學習的參與度。
2.在網絡課堂教學中,在進行小組學習或者自主學習的時候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給學生具體學習任務,對完成好的學生給予激勵性評價,教師可以留時間給這部分學生讓他們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戲等)或者教師將評價結果作為綜合素質評定的部分,這樣增加學生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3.在網絡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景,提高學生學習情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課堂教學情景包括上課之前實施課堂引入、充分利用實境教學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等。比如:一位教師在上課之前給學生閱讀《人間仙境──九寨溝》文章,教師以生動的語言深深打動學生,當學生陶醉在美麗的畫卷之時,教師嘎然而止,提出問題,如果在文章中插入有關九寨圖片,九寨就更加美麗了,通過課前引入,使學生產生知識學習的欲望。
4.在網絡教學中,學生活動項目的設計也很重要,作為教師,在學生活動項目的設計上教師始終要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為主線,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學生完成活動項目的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引導學生明確活動任務,適時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比如:監(jiān)督學生學習,組織小組間成果交流與匯報,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等)、對于共性問題集體指導,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幫助者的角色,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能力有所發(fā)展。
5.在網絡教學中,根據課題需要,教師需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表現在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給學生提供學習支持來提高參與度。
6.此外,有條件學??梢岳镁W絡教學平臺(信息學教學系統(tǒng)、在線作業(yè)提交系統(tǒng)),經常給學生發(fā)信息或者發(fā)郵件,比如:學生登錄到作業(yè)提交系統(tǒng),可以看見老師布置給他的作業(yè)和老師對提交作業(yè)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無聲的關愛,也可以提高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
結束語: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已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教學的特點,充分發(fā)揮網絡教學的作用,如何解決網絡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特別是當前條件不是十分成熟,對網絡教學的期望值不要太高,畢竟還有很多制約的因素。大家可以憑借網絡環(huán)境這一廣闊的舞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積極嘗試網絡教學,以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