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CPU是什么啊
你知道什么是手機CPU嗎?
手機CPU的概念
手機CPU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容易被消費者所忽略的手機性能之一,其實一部性能卓越的智能手機最為重要的肯定是它的“芯”也就是CPU,如同電腦CPU一樣,它是整臺手機的控制中樞系統,也是邏輯部分的控制中心。微處理器通過運行存儲器內的軟件及調用存儲器內的數據庫,達到控制目的。
手機CPU的歷史
歷史
說起手機CPU的歷史,筆者給大家提一個問題:“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機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愛立信的R380或諾基亞的7650,但都不對,真正的首款智能手機是由摩托羅拉在2000年生產的名為天拓A6188的手機,它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觸摸屏的PDA手機,它同時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寫識別輸入的手機,但最重要的是A6188采用了摩托羅拉公司自主研發(fā)的龍珠(Dragon ball EZ)16MHzCPU,支持WAP1.1無線上網,采用了PPSM (Personal Portable SystemsManager)操作系統。龍珠(Dragon ball EZ)16MHzCPU也成為了第一款在智能手機上運用的處理器,雖然只有16MHz,但它為以后的智能手機處理器奠定了基礎,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多核CPU
2012年下半年開始,各家手機廠商推出的主打旗艦機型多以四核處理器為賣點,多核手機似已成為主流。所謂多核手機,指的是配備雙核、四核CPU的手機,最大的優(yōu)勢是運算速度更快。雖然看似多核手機的市場需求激增,但根據工信部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四核芯片在整體移動智能終端中的占比尚不足8%。
有了往年在PC端的處理器高頻、數量之爭的前車之鑒,現在很多人不看好移動處理器的數量之爭。目前Android手機都在進行軍備競賽式的硬件升級,動不動就在專業(yè)測評軟件上跑分來一比高下。事實上,普通消費者并不需要這么高配的CPU,高配的CPU意味著高能耗?,F在包括高通、英特爾等芯片廠商更多的是在追求性能和功耗的整體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CPU主頻和核數了。
對于手機來說,大部分軟件甚至在單核條件下都可以正常運行,與之相對應的,還是“大部分”——大部分軟件都沒有對多核并行做相應的設計優(yōu)化。這就像是你修建了四條并行鐵軌,但大部分火車都在第一條上面運行。
事實上,單純增加CPU的核心數,并不意味著能帶來性能的顯著提升。如果要最大化地利用多核CPU提供的計算資源,需要同時對操作系統和現有的應用做調整。而且,多核CPU對應用性能的提升取決于同時運行多個程序或線程的能力高低。我們看看Amdahl定律就能發(fā)現,在程序有順序代碼的情況下,性能提升帶來的回報會越來越少。此外,多核芯片在發(fā)熱控制上比單核芯片更難。從技術角度看,一般在整個移動處理器中,CPU的處理任務最多僅占15%~20%,更多的任務是由GPU、DSP、GPS、調制解調器等其他組件完成的。 因此單純強調CPU核數是片面的解讀,CPU核的質量比核的數量更為重要,決定核的質量有眾多因素,如架構、制程等。
手機CPU的前景
最近包括德州儀器、Intel等,都推出了主頻高達1GHz的CPU,在搭載高通生產主頻為1GHz的TG01上市后,高通還要發(fā)布主頻為1.3GHz的QSD8650A芯片組,在未來CPU的主頻將會越來越高,兼容能力和運行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搭配的功能也將會更多。高通、TI、ARM的負責人都曾公開表示,手機CPU的未來潛力將比PC端更大,簡單的雙核是不能滿足手機功能的,只有更高更強才符合所有手機用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