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2)
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_長征讀書心得體會
朱德,紅軍的總司令,在長征的過程中,他頂住一切壓力,團結一切愛黨愛軍的力量,同一切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勢力作最堅決的斗爭。最終,他不僅帶領軍隊成功到達陜北,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而且還將革命意志最堅決的紅軍骨干帶到了了陜北,為保存軍隊的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樹增用深厚的筆力,再現(xiàn)了朱老總英勇的形象,同時,還將朱老總最樸實卻最典型的語言用倒敘的手法展示出來,讓我們明白,朱總司令能夠成為我黨我軍高級指戰(zhàn)員,就在于他一旦抱定了參加中國革命的信念,就會為做一個最堅定的布爾什維克而不屈戰(zhàn)斗。書中插入一個細節(jié):朱德在南昌起義爆發(fā)之后,黨的軍隊面臨分裂危機之時,他站了出來,講了最樸實同時又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句話:“不愿意繼續(xù)奮斗的可以走;繼續(xù)革命的留下,我是要繼續(xù)革命的?!苯Y果,大部分士兵選擇了留下,繼續(xù)完成他們心目中的革命事業(yè)。有了這次堅定信仰的表達,有了這次軍隊力量的保存,我們就可以理解,在長征這場考驗人心靈與身體的戰(zhàn)爭中,朱德是怎樣的用具有號召力的魅力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并且堅決地同各種惡勢力包括艱險的自然條件發(fā)起最有力的一擊。
作為紅軍長征的先遣隊,以蕭克為首的第六軍團提前進行突圍,率先長征。他們不僅要攜帶十分珍貴的戰(zhàn)時用品,而且還要與兵力優(yōu)勢遠遠高于自己的敵人進行最殘酷的搏殺?!敖M成第六軍團的絕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歲,其中還有十名女性,他們幾乎攜帶者根據(jù)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廠的老虎鉗子,印刷廠的石印機,醫(yī)院的醫(yī)療設備,甚至還有病床的床板,發(fā)電機、脫粒機和磨面機?!边@樣,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紅軍是在怎樣負重的情況下開始長征的,而且還要去面對殘酷兇險的敵人。
作為我們最可愛的人,普通士兵仍然是起到了最英勇的排頭兵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與惡劣艱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還要與兇殘的敵人
進行對陣拼殺。在行進途中,“他們沒有向導,沒有食物,沒有藥品,沒有彈藥,許多紅軍戰(zhàn)士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因為沒有鞋而赤著腳。他們以日月星辰辨別方向,以冰冷的山泉緩解饑餓,在灌木和亂石之間開辟道路,在枯萎的草叢中躲避藏匿。”在人煙稀少、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體溫來對抗超出生命極限的殘酷的生存條件?!凹t軍士兵,手抓著陡峭的崖壁縫隙,頭頂著如雨的槍彈向上爬。不斷地有人掉下來,不斷地又有紅軍接著擁上去?!痹跀橙藝范陆亍⒅嘏诿軓椫?,他們用自己的堅強意志來反擊兇猛的敵人的射擊。軍情緊急之時,更多的紅軍戰(zhàn)士,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敵人的陣地,開辟紅軍前進的道路?!叭砰L的身后是一條長長的血跡,他一直爬到敵人的機槍前,與這個川軍射手緊緊地抱在了一起?!毕袢砰L這樣的紅軍戰(zhàn)士,用同歸于盡的方式,堵住了敵軍的強大火力的射擊,為后續(xù)部隊的前進鋪平了道路。
軍中婦女和少年也是以昂揚的斗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忍受超常的痛苦而收放自如,挑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面帶微笑,不僅震破敵膽,更讓世人肅然起敬。毛主席的伴侶賀子珍同志,在長征中受傷,“紅軍衛(wèi)生員不得不就地搶救賀子珍,她身上一共嵌進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塊彈片,其中的一塊彈片從她的后背一直劃到右臂,形成了一條又長又深的血口子。緊急手術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始了,這位堅強的女紅軍在難以想象的劇痛中沒有呻吟一聲?!贬t(yī)療條件那樣簡陋,自然環(huán)境那樣艱險,敵人炮火那樣兇狠,我們可愛的女紅軍在負重傷的情況下仍然如鋼鐵般屹立一旁,我們不得不嘆服其精神之堅定。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本應該享受少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一旦選擇了紅軍,一旦參與到了長征中,他們沒有絲毫的懼色,而是更加的勇敢無畏。“這一群衣衫破爛、面容憔悴的紅軍少年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堅守都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堅守給予了他們超出常人想象的堅強與勇敢,從而使他們歷經(jīng)一切艱難困苦依然能夠迎著敵人的子彈發(fā)起沖擊。”英雄的形象逐漸清晰地展示出來,不禁讓人深受鼓舞。
紅軍是一個生死與共的共同體,他們用合力完成了中國革命事業(yè)最為壯觀也最為艱險的一幕。他們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用信念點燃革命的圣火,用行動延續(xù)革命的圣火,最終把圣火燃遍全國,成燎原之勢,取得了革命最后的勝利。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中國的脊梁。他們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仁人志士“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品質,并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中,用獨有的情操和飽滿的意志,為了求得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而去拋頭顱灑熱血,而且還將自己用鮮血和汗水鑄成的不怕犧牲、敢于克艱、迎難而上、奪取勝利的長征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留給后人,時時激勵我們,常常感動我們。
傳教士薄復禮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后對全世界說:“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zhí)著,是前所未有的?!蔽蚁胧呛苣芊从持袊沽涸谧鎳ky之際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氣概,從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篇4
王樹增的《長征》這本書讓我特別驚訝的地方,就是,它完全是一本士兵的史詩和悲歌。作者認為每一個長征參與者,不管他是司令員還是炊事員,都是歷史的主角,所以他永遠是在描寫隊伍,隊伍在怎么走,而不是在描寫統(tǒng)帥部。之前長征在我們的意識里簡直就是一幫“神人”干成的事兒,一幫“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而作者把他們從神壇上請下來,請到平地上,讓我們將心比心跟他們去比一比。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士兵的心地是純凈的,他們單純———我就要活下來!什么時候我都要活下來!只要不倒下,就跟著這支隊伍走!而且堅信仗打勝了,公平的世界就到來了!這種純凈令我們敬仰。雖然在書中作家描繪了很多戰(zhàn)斗和戰(zhàn)役過程,但這部書不是一部軍事史,也不是一部黨史,是一部從絕望走向希望,從絕境走向新生的心靈史。比如瀘定橋,書中四百零四頁是這樣描述的“一座有鐵索支撐起來的空中吊橋,13根碗口粗的鐵索連接兩岸,鐵索上鋪的木板已被拆去,北岸橋頭的橋樓已被沙袋緊圍,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壘,從堡壘的射擊孔中伸出的機槍正對鐵索,瀘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緊貼河邊,城墻高約兩丈,上面的堡壘所配置的火力在橋面上形成了一張火網(wǎng)”。飛奪瀘定橋,從軍事上無法解釋。不要說那邊有一個營在那兒堵著,一桿機槍就全封鎖了,誰也過不來。可那22個紅軍晃晃蕩蕩就過去了,所以,到最后,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就是拼意氣。當你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jīng)舍生忘死的時候,肝膽俱裂啊,使敵軍的意志瞬間垮掉了。而且瀘定勇士22人,一個落水的都沒有。我們看有些電影拍飛奪瀘定橋,不停地往下掉人,但從這本書上看來一個都沒犧牲,全過去了。
很多當年長征中的事,我們今天讀來有時候不可思議。讀的時候我就想,很多的時刻我都絕望了,要是我,我做不到。我肯定不往下走了,沒路了。比如,四渡赤水,那么一條小河來回走四趟,幾萬人的部隊。那肯定是絕境了。很多這樣歷史的關口,我們今天不會想得到。好比我們的人生,會碰到很多這樣的事情,好像沒有路了,絕望了。其實看看長征,我覺得世界上恐怕沒有絕望這一說,哪兒有沖不過去的口子啊?我想,認識長征不必說大話,就是結合自己人生,你就會有收益。從那些走過長征的普通士兵身上我們可以挖取一點能夠滋養(yǎng)我們今天心靈的東西,使我們更堅強一點、或者更快樂一點,或者更自信一點。不要輕言失敗,不要輕言放棄。有這樣一種閱讀的收獲,說大了就是民族前途,是一種民族的自信心。
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篇5
我是在一次黨課上知道《長征》的,年輕的男老師講到動情處竟淚光閃閃。于是下課后就買了來讀,沒想到斷斷續(xù)續(xù),從深秋到隆冬,竟也花了兩個月時間。
這期間,因緣際會去了趟北京,參觀了“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北方的秋已經(jīng)很深了,踏出紀念館大門,發(fā)現(xiàn)路旁的銀杏樹有著醉人的金色,一串串樹葉如風鈴般在風中搖曳,生活竟是明晃晃的美好——我緊緊身上的衣服,猝不及防地想到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夜里行軍、饑寒交迫……那時的紅軍,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足二十五歲,戰(zhàn)斗員的年齡平均不足二十歲,十四歲至十八歲的戰(zhàn)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是什么力量讓這樣一群青年,甚至可以說是孩子,義無反顧地跟著黨走,哪怕窮山惡水,哪怕前途未卜。是什么讓他們慷慨赴死?又是什么讓看似不可能的長征最終取得了勝利?
有閑暇的夜里,我便到書中尋找答案。記不清多少個瞬間,我放下書閉上眼,鼻子發(fā)酸,心緒難以平靜。之后,我的眼神慢慢掠過每一個英雄的名字,試圖以認真地默記表達我對他們的敬意。如果眼光和淚水能開出小雛菊,真希望他們的墳前此刻能有些許的暖意。英雄們的身影像是一組群雕,由信念、紀律、為民、毅力雕刻而成。假如要問,在這四種品質中,哪一種是其他品質的出發(fā)點,最終決定了長征的勝利,決定了抗戰(zhàn)的勝利,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想,是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讀完《長征》,我更深刻地讀懂了這句話。
當戰(zhàn)爭打響時,紅軍將領喊的是:“同志們跟我上!”而國民黨軍官喊的是:“你們給我上”;紅軍官兵舍身往死,攀懸崖架人梯,冒著槍林彈雨前進,國民黨官員則是開槍打傷自己,早早逃出狙擊陣地;紅軍不同隊伍之間相互協(xié)作,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也要拖住敵人,不惜一切配合主力紅軍北進。國民黨軍隊要么其他軍隊打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么干脆讓開通道讓紅軍通過,以防國民黨其他軍隊借打紅軍之際進入他們的地盤,滅了他們當“地頭蛇”的美夢,要么干脆撒腿就撤,遠遠地看其他部隊是如何落入紅軍的伏擊圈的。紅軍用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共產(chǎn)黨人大局在胸的寬廣襟懷,詮釋了理想信念的偉大作用。如果不是信念,還會有什么力量讓兩支軍隊有著這樣的天壤之別?
面對群眾,紅軍一心為民,說話和氣,買賣公平,而老百姓也給了紅軍最誠摯的心意。許多細節(jié)說明了這一點:“要離開于都時,從下午起,紅軍官兵就開始打掃借宿的老鄉(xiāng)家的院子,把水缸里挑滿水,甚至還上山割了些草把房東家的牛喂了。百姓們知道紅軍要走了,婦女們聚集在一起把她們做的鞋和縫補好的衣襪送給紅軍;年紀大些的婦女拿著針線站在路邊,發(fā)現(xiàn)哪個紅軍衣服破了就匆忙上前縫幾針;孩子們追著隊伍往紅軍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在遵義東南有個叫桑木埡的地方,紅軍駐扎在那里的時候,紅軍小衛(wèi)生員經(jīng)常給百姓看病。……小衛(wèi)生員一個人上路去追趕隊伍,沒走出多遠就被國民黨保長攔住殺害了。當?shù)氐陌傩諅儼鸭t軍小衛(wèi)生員的遺體洗干凈,埋在路邊,那里從此被百姓們叫做‘紅軍墳’?!髞?,國民黨軍隊來了把墳平了,但是第二天,‘紅軍墳’就被百姓重新堆了起來?!?/p>
面對饑餓,紅軍嚴守紀律,同舟共濟。在一些連隊3天沒有一粒青稞的情況下,仍舊對所經(jīng)藏區(qū)的藏民和寺廟的財物,包括糧食給予妥善保護。當在山里發(fā)現(xiàn)無人看管的牦牛時,官兵們盡管無米下炊,依舊不敢殺牛,而且還割草養(yǎng)牛。幾天后牛主人找來,紅軍全數(shù)奉還。經(jīng)過玉米地,實在餓極了,便煮點玉米葉吃。當玉米地主人——一位老阿媽揭開紅軍的鍋,看到煮的是玉米葉子,回家端來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給紅軍。連司務長給了老人三塊大洋后,官兵們才狼吞虎咽吃起來,看得老阿媽在一旁直抹眼淚。部隊在草地里斷糧時,大家把僅有的一點東西全部集中起來,再平均分配。
面對同志,紅軍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爬雪山過草地,死亡最多的是擔架員和炊事員。擔架員的負重太大,他們因為不愿丟下那些在作戰(zhàn)中負了傷的紅軍戰(zhàn)友直至自己累死,而受重傷的戰(zhàn)士為了不拖累別人,把草蓋在自己臉上佯裝已死去。炊事員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違反了輕裝的規(guī)定,他們總想多帶些食物,以便日后別讓官兵們餓著。不單單對人,哪怕是對一匹戰(zhàn)馬,飼養(yǎng)員也照顧精心:“紅軍過草地時,他把身上的干糧全給馬吃了,自己一個勁兒地掏棉衣里的棉絮往嘴里塞。一師走出草地的時候,老謝身上的棉衣里面都掏空了。”
面對傷病,紅軍堅強面對,置之度外。長征途中,紅軍許多高級軍官都有負傷或患病的記錄,毛澤東、王稼祥在長征一開始就是帶病出發(fā),周恩來更是差點兒命喪草地。然而他們都堅持隨軍,一路指揮戰(zhàn)斗,從未懈怠。至于紅軍戰(zhàn)士們更多的小病小痛以及因戰(zhàn)斗負傷的則不計其數(shù)。讓人印象很深的是“賀炳炎鋸胳膊”?!皼]有麻藥。一條大鋸在開水中煮了一個小時。幾個紅軍戰(zhàn)士負責按住他的雙腿和身體。他們還準備了一條毛巾,把師長的眼睛蒙上了。賀炳炎清醒后把毛巾扯下來,看了看說:‘都靠邊!鋸吧!’說完把毛巾咬在嘴里,眼睛一閉。衛(wèi)生連的幾個戰(zhàn)士心一橫,用腳踩住他的右胳膊,鋒利的鋸齒對準槍傷傷口‘咝啦’一聲鋸下去……”
這就是信念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人的一生,總歸要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自己,信念能讓人擁有不竭的動力,化被動為主動。進入新時期,相信每個人仍能從“長征”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滋養(yǎng)?;蚴菒蹗従礃I(yè)、追求不懈的工作熱忱,或是英勇頑強,勇于拼搏的英勇氣概,或是踏實努力,相信未來的樂觀精神,或是嚴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的高尚品德,尤其是共產(chǎn)黨員和領導干部,更應該自我叩問,是否傳承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使命?
誠如作者所說:“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nóng)紅軍所進行的長征。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就會知道生命為什么歷經(jīng)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時,天地將會多么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