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_讀弟子規(guī)出則悌有感
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_讀弟子規(guī)出則悌有感
《弟子規(guī)》“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guī)矩。大家讀了之后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學習啦小編來看看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吧!
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篇1
作哥哥的要愛護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把財務看的輕一些,不貪圖錢財,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仇。說話時都能夠互相忍讓一點,多替對方著想,憤恨自然會消除。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yōu)先,年幼者在后。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閱歷深,要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夸夸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說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假如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后,讓你坐時,你才可以坐下。在尊長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長聽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適宜的。在見尊長時,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時,要緩慢退出。長輩問話的時候,要站起來回答,眼睛看著長輩,不要東張西望。對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輩時,應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長時,也應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
我們中國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可是近些年做得好像還不如臺灣和韓國,不禁令人汗顏,謙虛禮讓、長幼有序,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我想和諧社會追求的不過如此。如果真能很好的實行,社會的犯罪率將會大大降低,這也是我們整個人類社會所追求的目標,人人從我做起,社會更加美好。
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篇2
《弟子規(guī)》的“出則悌”部分,主要說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要融洽,對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這樣會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習慣,能夠更好的與他人相處。
在這一部分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言語忍,忿自泯”,意思是: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間是這樣,與其他同齡人交往時不也應該這樣嗎?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發(fā)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學三年級時,有一位同學和我關系很好,我們兩人互幫互助。但是有一天,數學老師叫我們判答題紙,而我們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張,我們都想拿走那張紙,都想多幫著老師做點事。“這張歸我了!”他說著就要伸出手去拿。“憑什么呀?”我心里想著。我有些生氣地說:“這張是我的!”“還是給我吧!”“這張應該給我!”“憑什么給你呀?”“那你又憑什么拿?”我寸步不讓地反駁。“說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開玩笑吧!給我。”“我拿我樂意!”“樂不樂意我不管,給我!”„„我們就這樣吵了起來,我和他互不相讓,彼此說對方的壞話,互相拿別人的東西,最后都挨了罰。之后我們互相不予理睬,一個月后,我們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結果重歸于好,之前的所有糾葛都消失了。現在想一想,當時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讀了《弟子規(guī)》的“出則悌”部分,我懂得了不僅要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使父母放心,對待朋友和同學也要這樣。要想做到與兄弟姐妹相處融洽,就要做到長幼有序;要想做到與朋友相處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與同學相處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讓。所以說做到悌道,就必須做到忍讓和友愛。
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篇3
曾經讀過《弟子規(guī)》,對其中“出則弟”一段的理解,自己之前只是停留在它的原意“對兄長的尊敬恭順”這方面,也就是理解為對待自己的兄長要恭恭敬敬,有禮貌,對于他們的要求要盡量的去做,去完成。所以自己可能從小受此影響,養(yǎng)成了做人謙卑,待人真誠的習慣。對于這方面來講,自己感覺唯有這樣才能夠成為一個正直人。
然而,最近通過對《弟子規(guī)-出則弟》的進一步深入研讀,聯(lián)想到現在的很多學生卻已經失去了那已有的一份真誠,打個電話學生能夠和家長針鋒相對的進行“交談”,而忽略了那份原有的“尊敬”,這種美德的缺失,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或許是現代社會道德的一種退化吧。人們只注重了對孩子身體健康的教育,很多時候往往忽視了其精神上的感化和激勵。這對于孩子來講,往往會走上一個極端,社會上往往就會出現很多的“潮男超女”,所以說,學習弟子規(guī)不只是要從口頭上來進行提醒,更多的還是要通過深層次的理解來改變學生的思想。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弟子規(guī)出則悌讀后感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