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20篇)
《千年一嘆》粗看它是作者游歷多國的日記,但在深層次它不僅能夠帶給我們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時也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們對自己進行反思。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歡迎閱讀!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余秋雨《千年一嘆》這本書,從此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在也放不下了。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開闊的視野,顯示了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對歷史和文明更深層次的思考,感觸很多,時而警醒,時而心靈震撼。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路途艱險,困難重重,但是他們卻甘愿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愿意投入肢體歷險和精神歷險??謶直徽痼@所掩蓋,被疑問所代替,他們更愿意脫去手套去撫摸人類文明,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價的答案。
這本書以游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國燦爛的古文明,我緊跟隨余秋雨的步伐也開啟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聞名于世的文物古跡,感受千古魅力,同時也興起了一陣對古文明的嘆息,有對它們擁有久遠歷史的贊嘆,有對它們不可思議創(chuàng)造力的驚嘆,有對它們悄然無息走入歷史的感嘆,有對它們今不如昔的悲嘆。它們經歷了從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而我們中華文明的運行軌跡,卻為什么能避免整體性的崩塌,能一直保持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性。在中國,我們能書寫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們能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流,我們能去踏訪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跡,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
人類是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毀滅者。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也不能免俗,廝殺還在持續(xù)。血腥的戰(zhàn)爭伴隨著文明的毀滅,人類正在重蹈覆轍。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zhàn)爭是我們應該放棄的,人類啊,認識你自己吧!
希臘,這個承載古代文明的早期搖籃,有太多的記憶。古代好戰(zhàn)尚武、政治保守的斯巴達人拖垮了繁榮進步的雅典文明,以戰(zhàn)爭推動工藝文明,得不償失,使一度強悍的邁錫尼顯得那么局促和單調,成為了一個干澀無味的悲劇?,F代崇尚閑散第一的希臘人,逐步走向了疲憊和慵懶,已跟不上現代世界步伐反被現代文明所遺落。奧林匹亞將健康理念納入希臘文明并被全人類普遍接受,是我們永遠仰望的地方,它們有關人的完整理想,是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fā)揮到極致然后再聚集在一起,現在我們依然用它們的基礎思想去思考,把它們的人體雕塑作為觸不可及的標本,奧林匹克是永恒的世界坐標。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2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愿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脫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边@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蚴亲鳛橄ED象征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jié)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仿佛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著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系的感覺的話,那么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仿佛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們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zhàn)火一遍一遍的摧殘著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筑,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秘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zhàn)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后,我們的后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后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筑我們的后輩又能重新復制嗎?
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于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跡就會留下“到此一游”的“見證”,古建筑成了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yè)化元素占據了那些古舊建筑所散發(fā)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案匾氖?,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復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嘆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嘆,泰姬陵在哀嘆,黃河在哀嘆……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后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3
余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在兩個月里一共讀了兩遍,還為此拜讀了對話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筆才學深深地折服了我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個好奇的稚子,看著字里行間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敘述,就像變魔術般,讓我無數次崇拜著又歡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傳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響最重要的途徑,像余先生、季老他們這些文學大師,都是我心目中偉大的人類。
其次,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紹的書籍,且淺顯易懂,傳景傳情。尼羅河邊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發(fā)拉底河的兩河文明,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我以前也曾從不同的書籍里斷斷續(xù)續(xù)地了解,但它們究竟有何聯系?現在是什么樣子?與中華文明在時間和表現上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規(guī)整的,而這一次終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這可能是余先生對文化、文學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純純粹粹且高度到達巔峰的一本書了。以后可能都會是生感悟、做人藝術什么的,我不會有興趣。
最后,說到中華文明。這應該是我作為中國人最驕傲的資本,也是我身為一個渺小的中國人最無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確值得我們去反思。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4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余秋雨《千年一嘆》這本書,從此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在也放不下了。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開闊的視野,顯示了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對歷史和文明更深層次的思考,感觸很多,時而警醒,時而心靈震撼。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路途艱險,困難重重,但是他們卻甘愿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愿意投入肢體歷險和精神歷險??謶直徽痼@所掩蓋,被疑問所代替,他們更愿意脫去手套去撫摸人類文明,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價的答案。
這本書以游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國燦爛的古文明,我緊跟隨余秋雨的步伐也開啟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聞名于世的文物古跡,感受千古魅力,同時也興起了一陣對古文明的嘆息,有對它們擁有久遠歷史的贊嘆,有對它們不可思議創(chuàng)造力的驚嘆,有對它們悄然無息走入歷史的感嘆,有對它們今不如昔的悲嘆。它們經歷了從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而我們中華文明的運行軌跡,卻為什么能避免整體性的崩塌,能一直保持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性。在中國,我們能書寫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們能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流,我們能去踏訪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跡,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
人類是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毀滅者。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也不能免俗,廝殺還在持續(xù)。血腥的戰(zhàn)爭伴隨著文明的毀滅,人類正在重蹈覆轍。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zhàn)爭是我們應該放棄的,人類啊,認識你自己吧!
希臘,這個承載古代文明的早期搖籃,有太多的記憶。古代好戰(zhàn)尚武、政治保守的斯巴達人拖垮了繁榮進步的雅典文明,以戰(zhàn)爭推動工藝文明,得不償失,使一度強悍的邁錫尼顯得那么局促和單調,成為了一個干澀無味的悲劇?,F代崇尚閑散第一的希臘人,逐步走向了疲憊和慵懶,已跟不上現代世界步伐反被現代文明所遺落。奧林匹亞將健康理念納入希臘文明并被全人類普遍接受,是我們永遠仰望的地方,它們有關人的完整理想,是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fā)揮到極致然后再聚集在一起,現在我們依然用它們的基礎思想去思考,把它們的人體雕塑作為觸不可及的標本,奧林匹克是永恒的世界坐標。令人畏怯的巴特農神殿,伴隨自己的輝煌一去不復返,只能帶著悲愴。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5
我對世界名勝古跡有著謎一般的向往。于是,今年暑假,我在《千年一嘆》的書頁上,跟隨余秋雨先生的腳步,走遍了神話般的古國。
千年走一回,一嘆連千年。輕輕的,緩緩的,那嘆聲從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奔騰的尼羅河面?zhèn)鱽?,從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恒河畔傳來。是誰?是誰在悲嘆?哲人?法老?佛祖?抑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成為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嘆息也就成了無奈。
現代歷史是短暫的,但愚昧和驕傲卻看中了我們。記得余先生在伊拉克與清真寺主管的對話:兩位主管一開口就說,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國家是伊拉克,然后是中國,還問余先生,中國有茶嗎?
看到這里,我終于知道,伊拉克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世界又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我發(fā)出來自內心的呼喊:未知和無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對未知的否認。
中國人自豪。因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活了下來。但我卻想問:為什么?
因為大自然從喜馬拉雅往北,有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又連接著難以穿越的沙漠,而東邊和南邊則是茫茫大海。這種天然的封閉結構,使得中華文明在古代避免了與其他幾個大文明的惡戰(zhàn)。而那些古代大文明,大多在彼此互侵中先后敗亡。
讀完《千年一嘆》,我突然有了這樣的感覺,它一直深入我的靈魂,再次的,將我驚醒。生在中國,是我這一生的幸事。我能書寫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能用流傳了千百年的語言交談,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跡,我為之自豪?;蛟S身為中國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對赤貧的山村我依然無力,但我仍為我是炎黃子孫而感到榮幸。余秋雨先生說過,中華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們在前進中,或許應該重新反省作為民族應有的態(tài)度。不是自傲,不是謙卑,而是不卑不亢地保有我們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天地,任憑凜冽的寒風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舟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故國蒼老的靈魂。
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邊,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濕我的衣角,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6
閑暇之余,便有了找本書看的想法了,翻翻書櫥,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忽的躍然眼前,本就喜歡閱讀些文史方面的資料或書籍,而這本《千年一嘆》也恰恰是述說著歐洲和西亞的一些史事,也就有了興趣,好吧,就是它了。
《千年一嘆》是本散文集,主要是收錄余秋雨隨著鳳凰衛(wèi)視一行記者和主持人,遍訪希臘、埃及、伊拉克、伊朗等一些文明古國途中,或者是到了該國之后所見所感而編撰成的文集??粗械奈恼?,感受著期間的文字,仿佛自己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漫游著這些國家,他所感受到,所觸動到的事物,就在我的眼前一般。余秋雨一路游訪的國家,都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文化不斷的積淀,交融、統一;而歷經悠久滄桑歷史的國度,現如今又會是什么樣子呢,余秋雨抱著這樣的疑問踏上了尋訪之路,而我同樣帶著那么一絲好奇,在書中尋找著答案。
文明是什么呢?人類思想的具體體現?人類靈魂的寄托?抑或是人類努力著要在這時間、空間都無邊無際的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記呢?會不會猶如孩童在沙灘邊堆起的那絢麗無比的沙城堡一樣呢?海浪一過,遍地虛無。在書中,余秋雨毫無掩飾的表露出對哪些歷史古國的失望,希臘的平淡,埃及的變遷,兩河流域的沒落,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幾乎泯滅,還有就是那個地方無窮無盡的貧窮。余秋雨說,當他看到在巴基斯坦的.路邊,數不清、看不盡的赤腳在乞討,那泥砌的房屋。在印度,看到恒河里一幕幕的慘狀。他無法釋懷,這里竟然就是和中國齊名的文明古國,這里就是玄奘歷盡千辛萬苦去取經之地……文明、歲月用著殘忍的手段破滅著輝煌,縱容著凋零。而這一切又都是那么的必然。千年之下,尤可一嘆。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7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所著力作之一。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4萬公里,并以日記的形式完全記錄了4萬公里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華夏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我很喜歡這本書,就在于寫作的真實,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心情。作者每天在奔波旅途之余還要熬夜寫作,在這樣一個歷險過程中每天寫一篇日記,太不容易了,因為途徑之地可能戰(zhàn)火紛飛、可能恐怖活動猖獗肆意,在很多地方根本無法正常寫作,作者只能趴在車上寫,蹲在路邊寫,沒有資料可供查證,沒有時間琢磨文句,未及修改的文稿當天就要通過衛(wèi)星傳送到萬里之外去發(fā)表。余秋雨先生曾在序言中寫道:“我們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fā)現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同時余秋雨先生也很感慨這種寫作境遇,在序言中曾說:“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正是這種真實,才使得讀者更能沉浸其中,身臨其境。
第一次看到《千年一嘆》,我便在想余秋雨先生究竟在嘆什么?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返回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城市,而都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國家。但在游歷的過程中,有的國家仍然戰(zhàn)火紛飛,可謂是危險重重,所以這一路丈量到的絕不僅僅是各地文化的積淀。反觀這些文明古國的歷史,我們可以思考歷史究竟是何物?文明又究竟能影響我們多少?的確,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永不回頭。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但是他們只能說是文明的產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他的意義很廣泛。究竟是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昔日的文明發(fā)源地現在卻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脆弱與無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失學的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物嗎?幾千年前文明從這里開始,幾千年后文明已從這里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謂的文明呢?是看這個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樓么?當我合上書,回想余秋雨先生走過的4萬公里的旅程,那些文明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文明,但最后摧毀文明的也是人類自己。此時作者也只能一聲嘆息。
幾千年的發(fā)展,幾千年的思索,幾千年的漫漫長路,文明一路走來,潤澤了我們,哺育了我們,我們卻眼睜睜地看著它一步步走向消亡。從作者的游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然而,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還有人正在用戰(zhàn)爭、暴力等毀滅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明。為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延續(xù),我們需要的是和平。此刻,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8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來,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類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華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們的出現都有一大特點:都是依山傍水而發(fā)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榮昌盛。然而除了華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卻因種種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讓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它還包括了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時,文明還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的工具。因此,可以這樣說:文明因野蠻而生。然而,文明雖因野蠻而生,但也會因野蠻而死。連年的戰(zhàn)爭和極端的信仰都會使得一種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來說吧:它很不幸,當年的首領不喜好征戰(zhàn),便讓當年的埃及一直都在發(fā)展自身內部,卻把軍事力量棄之不顧;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別的文明的侵略與文化的被毀滅,以至于古埃及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無人解讀的遺憾,而使它變得神秘。再說說古印度:也許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歡戰(zhàn)爭,結果也是一樣,被其他同樣野蠻文明滅亡了。然而,因為野蠻而滅亡的文明不僅僅是因為被滅亡,歷史上還有一個文明因為自己的連續(xù)戰(zhàn)爭滅亡了:它,便是亞述帝國。亞述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它的連年征戰(zhàn)給周邊文明帶來了不小的傷害。然而,因為它自己的好戰(zhàn),導致了民眾的不滿,最終,因為人民的起義,亞述便滅亡了。雖說華夏文明也有著強悍的軍隊,也有著許多的戰(zhàn)爭,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蠻的,華夏文明的戰(zhàn)爭大多是內戰(zhàn)和抵抗侵略的戰(zhàn)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對外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華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認為,只有自己避開野蠻,同時也要抵抗外來野蠻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嗎?遠遠不夠,還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其實老子早就說過:萬物要順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樣的。在繁華的文明也敵不過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倫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當年古巴比倫所在的土地萬物叢生,可因為人們的濫砍濫伐,導致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最終整個文明都被沙漠湮滅。因此,想要人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動毀滅的也有,當年的龐貝古城,是古羅馬時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過它的輝煌。然而,一次火山噴發(fā),龐貝卻變得不堪一擊:滾燙的火山灰埋沒了這座城市。因此,難道我們需要每天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產生擔憂嗎?不必。因為放眼當今,人類文明的電子科技十分發(fā)達,而且根據文明前輩因自然而滅亡所給我們的教訓和經驗,我們可以提前預知某種自然災害的到來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來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為造成的自然災害還是無法及時抵御,以此,我認為,只有好好順應自然,并且要時刻注意防范自然災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蠻和文明,看似關系不大,實際上則有著因果關系。因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樣因為野蠻,所以也會有文明。他們三者皆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文明,卻脆弱得多。雖然文明可以用自然來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蠻來鍛煉自己,但當它的過度開發(fā)會使自然屈服,它的過于高雅會使野蠻眼紅乃至自卑時,后兩者可能就會刻意刁難這個文明。因此自然可能會讓災害來毀掉這個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說直接摧毀這個文明,野蠻可能會讓其他喜歡強加別人的文明來入侵這個文明。然而,只要這個文明能頑強抵抗這些刁難,那它就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就連自然和野蠻都對它無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敗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擊垮了,再也不能起來了,留下來的,就只有廢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對于它倆,文明還是需要包容他們,畢竟是因為它們自己才成長起來的呀!因此,我認為,文明只要寬容自然,寬容野蠻,做一些能感化它們的事情,自然和野蠻便會很少欺負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戰(zhàn),也不是辦法呀!在歷史長河中,又有哪個文明能真正擊敗自然和野蠻呢?我想,一個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9
今天一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頓時感慨萬千。余秋雨隨鳳凰衛(wèi)視走過亞洲,滿懷著希望和熱情,但當他一路走來,當他蕩漾于文明古國,卻見千年的輝煌已泯滅。留下的只有無休止的戰(zhàn)爭和望不盡的貧窮。余秋雨在作品中說著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講的是大家在車上因為饑餓而驚醒,陳魯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裝的方便面泡著吃,在旅館里詢問有沒有碗時,服務員竟摸不著頭腦,幾經描述,服務員才明白,但當服務員推門進來,手中拿的卻是一個塑料花盆,頓時,全場驚愕。
在這個故事中,沒有故事的趣味,卻透出重重的哀傷和悲愴,以及千年輝煌墜落的寂寥和空虛。
作者余秋雨驚悚于古文名遺言,反思與尼泊爾山麓,聞道于數萬里荒原,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粗癫涣蒙?,水生火熱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淚。
當看到最后幾頁的圖片,我體味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的幸福,我們不需要被槍林彈雨擊斃,不需要匍匐在戰(zhàn)場,不需要日夜面對著斷垣殘墻,不需要驚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遺體。
作品中那無數問號,無數嘆息,多少血淚,意味這什么?意味著太多太多的辛酸。因為,因為——人的生活本不該如此絕望!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0
從歐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機四伏,戰(zhàn)火不斷的中東、貧窮的印度,這樣的事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沒有幾個能成功。然而我們尊敬的一位中國學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為探險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對人類文明發(fā)祥地的過去和未來進行了探究和思考,將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書。這位學者,便是余秋雨;這本書,叫做《千年一嘆》。
我一直對古文明饒有興趣,可惜沒有機會和勇氣去親臨實地。而這本書正給了我一個直面它們的前世今生的機會。翻過每一頁中蘊含著的希望、辛酸、無助,“千年一嘆”的含義漸趨清晰。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看起來堅不可摧,卻在千千萬萬個苦難中沉睡了。為什么?最大的原因還是人類自己啊!看看猶太人吧,如此堅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卻遭受歧視和奴役,四海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瘋狂屠殺,作者在書中委婉地問:為什么上天待這個民族如此不公?其實真正應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發(fā)拉底河被掘開,伊拉克古城就這樣消失在洪水中;巴比倫被征服后,土地上被灑下鹽和荊棘的種子……文明在殘殺和吞并中消逝、中斷,留給后人無盡的失落和遺憾。文明的沖突今天仍在繼續(xù),時隔數百年,中東、北非等地發(fā)展的契機仍在慢慢被熊熊戰(zhàn)火所吞噬,許多人在為和平吶喊,然而人們何時能學會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則現在的文明也會消失,成為奄奄一息供后人憑吊的一片悲愴。
這本書中并沒有具體寫到中國,但閱讀中我無數次聯想到中國。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過舉世矚目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濤滾滾還是細流涓涓,總算是保存了下來,這一切確是我們值得慶幸的。然而,在新紀元,我們的千年文明將面臨嶄新挑戰(zhàn)?!拔拿鞯淖畲髷橙瞬皇菓?zhàn)爭,而是遺忘?!币徽Z中的。猶太人雖歷盡艱辛,但信仰堅定,從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xiāng),因而在夾縫中生存,在重重壓力中建立了國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這樣的民族,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中華民族也有著千年的文化積淀,其中包含著精神、思想的精華,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傳承。琴棋書畫,這些源遠流長的技藝傳到今天,可以說是奇跡,是我們驕傲的資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則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棄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們才能向著復興之路奔跑起來?,F在西方文化橫掃世界,在這樣的洪流中,我們除了積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技術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們自己的東西。崇洋可得進步,媚外絕不可取。
這本書當然遠不止這些。文明又豈能是寥寥數篇就可以道盡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切實感覺到文明的偉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這位用足跡開辟荊棘,為后人奠基的行者,當然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1
與《千年一嘆》的首次接觸,是在N年前,當時是只聞其名未見其貌,主觀臆斷為某文人古色古香的矯情。由于學習態(tài)度明顯不端正,當然就沒有附庸風雅。第二次接觸,是某朋友談起《文化苦旅》,談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我貌似赧顏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急急地來了一頓“千年快餐”,嗦嗦咪嗦嗦,OK,簡介和目錄盡在掌握。第三次接觸,是在今年,看到香港中文大學推薦書單50本,《千年一嘆》赫然出現在第6位,我決定要看看,看看它到底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讀過之后,我開始認真地稱余秋雨為先生。
書中,余秋雨先生以一個中國文化人的身份,用三個月的時間,踏上一個充滿驚險的古文明旅程:從希臘出發(fā),南下埃及,再穿過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十個國家,探索“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我跟著先生走過太陽神廟,走過金字塔,走過所羅門石柱,走過底格里斯河,……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凄涼!”“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跡——石柱只剩下后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zhàn)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氣息……
埃及,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所以,作者說“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命運對猶太民族尤為不公,那么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么堅強,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墻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里,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文物早已大量進入了歐洲的博物館,連巴比倫遺跡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著國際懲罰,可是當我讀到孩童因禁運而沒有課本,不免一陣心酸。國際懲罰理由或許是正義的,但真正被懲罰的總是那群最無辜的人。
伊朗,居魯士陵墓成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開端。歷史上的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zhèn),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
巴基斯坦,“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通過余秋雨先生的筆,我卻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臟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伯爾,這里村落稀疏、房舍土樸、環(huán)境潔凈、空氣新鮮。這里的人們雖然貧困,但很干凈??傊@里的一切更貼近自然,一種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嘆號。
余秋雨先生這次非、歐、亞三洲之旅,所見到的幾大文明發(fā)祥地(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無一例外的都已衰落。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chuàng)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明。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讀《千年一嘆》,除了對這些遠去的文明唏噓不已、扼腕嘆息覺得遺憾外,更多的是看到一種宏大,文明的宏大,還有慶幸,同樣是文明古國,同樣輝煌過,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跡般的存活了下來,并且比較完整的保存了我們的文明。經過多次的文化碰撞,最后歸于統一。
當然,慶幸的同時也有一些反思——在我們高速發(fā)展經濟讓世界重新刮目相看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在一點點的失去。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要停下來等一等已被自己遠遠甩在后面的靈魂。我們的祖宗們相對完整地將中華文明傳承到了我們手中,而我們這一代人能否將其保存并且發(fā)揚光大繼續(xù)傳承下去呢?
祝愿我最美最神圣的祖國母親,繁榮昌盛!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2
在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了解了這本書。在那以后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嚴格來說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車隊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經歷。路途艱難險阻,困難不斷,但他們并不懼怕,心甘情愿去面對險境中的一切危險??謶直徽痼@所掩蓋,被疑惑所替代 。他們愿意為了人類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顧生命危險。
這本書以旅游日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個國家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帶著大家共同開啟了古代文明之旅。這次旅游,我們去探索了聞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跡。我們對它們擁有悠久歷史而贊嘆,對他們不可思議創(chuàng)造力的驚嘆,對它們悄然無聲走向歷史而感嘆,對它們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嘆。他們無聲無息的從興起到到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卻又為什么能夠避免“全軍覆沒”呢?因為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護我們的文明。
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zhàn)爭是我們應該避免的;若不因為戰(zhàn)爭,或許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麗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猶太人經歷險阻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為了建立國家,為了解放民族,他們不惜一次又一次地遷移,不惜背井離鄉(xiāng)。他們的腳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于他人的生活狀態(tài)。命運是不公平的,總是將災難降臨在他們的身上,殺戮、奴役永遠跟隨著他們,這是使他們最為痛苦的一件事。因為戰(zhàn)爭,以色列的古跡已被摧殘的所剩無幾......
文明在衰弱,歷史也在褪色。歷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帶有一絲憂愁。多少個王朝,經歷了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生生不息。歷史,他以文字、畫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復返。留給人們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歷程。
歷史就像燈塔,指引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3
很抱歉現在才寫這本書的讀后感。
看過《文化苦旅》之后,就對余秋雨的文字念念不忘?!肚暌粐@》從希臘,到埃及、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后從喜馬拉雅國門回家。一路經過約旦河、底格里斯河、幼發(fā)拉底河,在大河文明中流淌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
我對于中東的文化不甚了解,所以跟隨著余先生的步伐,在一次次入關和出關中,在每一個古跡跟前仰望、思索的過程中,更多是茫然。于是去找了鳳凰衛(wèi)視在此次旅行中所拍攝的紀錄片《千禧之旅》,二十一年前的紀錄片,分辨率只就幾百,但是就在這時代的畫質中瞥見離我甚為遙遠的遠方,古老的文明留下的嘆息,在風沙和陽光中徐徐具像為石柱、宮殿、墓碑和瀝青路。
余先生的文字便也跳動起來,每一聲贊嘆都自成畫面,每一句遺憾都留有影像。
文人的筆觸總是和我們這些習慣了粗糙的言語的人不同,每一個遣詞造句都別具韻律,所以摘記本上滿滿五頁的摘錄,每一句都恰如其分得在原文里,又頗為可愛得在摘記中。
最為感動的,是一路走下來,來到喜馬拉雅山下,在萬仞銀亮之下,在這最為氣派的國門之下,回到祖國?!拔以陔x別之后才讀懂了它。”走過那么多文明,看過許多可能與中華文明同一時期出生的古文明,如今卻慢慢被掩埋和遺忘,才回過頭來意識到我們的文明是經過了多少坎坷,才跌跌撞撞闖入新世紀的大門,拍干凈身上的塵土,慢慢地又挺直了腰桿。
我至今沒有離開過國門,但是感謝互聯網讓我看到許多外面的事情。從國家新聞看大的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戰(zhàn)爭,又在不同國家留學生的頻道有幸領略不同地方的生活和風景。
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印度,但是我知道那里可怕的交通、糟糕的治安和或許值得一去的宗教圣地。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倫敦,但是我知道泰晤士河的風景,知道哪個區(qū)的治安較好而哪個區(qū)十分混亂。所以雖然我沒有去過美國,但是我知道美國的個人醫(yī)療多么昂貴,知道留學生在那兒會遇到的種種不幸。
所以我稱自己為“幸運兒”,我生在這個挺起了腰桿的國度,她有著最源遠流長的文明,和最欣欣向榮的未來。
每次在小破站上刷到國家相關的視頻,常會看到滿屏的“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山河無恙,國泰民安。中國的文字總是足夠浪漫,讓我們得以將滿腔的赤誠告訴這片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土地。
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用雙腳丈量這片土地呢,它擁有著最絢爛的顏色,它的每一次呼吸,都跳動著屬于我們的故事。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4
從尼羅河往東到兩河流域再到恒河平原,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戰(zhàn)爭來了,它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也漸漸被淡忘了。人們對它好奇而又畏懼,索性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輕得多的歐美。強國覬覦這里的資源,卻任由寶貴的遺跡經受時間的風霜雨雪。旅行者們來到這里,用相機記錄下它的面貌一隅便離開了,他們永遠是這樣步履匆匆。終于,在千禧年到來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進它的旅人。他從一個同樣古老的國度趕來,在槍彈的威脅中潛行了數萬里,用腳步丈量了幾千年人類文明橫跨的距離。三個月的時間,雖然他也是匆匆走過,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這種匆促出自于一種萬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p>
不同于《行者無疆》的輕松活潑,這片孕育了多種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筆調愈發(fā)冷靜和深沉。他在漫漫黃沙中揮筆,《千年一嘆》便在一路槍口中寫就。
讀罷全書,最令我擔憂的還是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尋找底線》一文中,余秋雨寫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殺紀念館。一大片從遺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個拐彎后突然呈現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裝大人樣的,撒嬌的,調皮的都有。短發(fā)似乎在笑聲中抖動,機靈全都在眼角中閃出。但他們,全被殺害了!”如果說那些無畏的戰(zhàn)士在看到死神臨近時仍保持微笑,是在捍衛(wèi)他們最后一點尊嚴,那么那無數消逝在槍口下的孩子們呢?他們在搭上開往天堂的列車之前,面對著鏡頭,面對著罪惡的劊子手,綻放出最爛漫的笑容,則應當是對世界無情的嘲諷。這讓我想到了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盡管影片中穿插了許多喜劇成分,而且關于父親的死,也只用三兩聲槍響帶過,沒有過多的渲染,卻足見其中無言的悲壯。我相信紀念館設計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陳列帶血的刀劍,不展出銹蝕的槍炮,而用由一群笑臉組成的拼圖,使得這份震撼、這份對戰(zhàn)爭的反思抵達人們內心最深處。
同時,余秋雨也無意間向我們透露了戰(zhàn)火背后人們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煙消散之時,他們的生活同我們的一樣平靜。無論是認為其他國家嫉妒巴格達美麗的伊拉克老人,還是以家鄉(xiāng)擁有的眾多古跡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榮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們言語之中無不表明這里的和平,彰顯著人們共有的對世界的愛。記得曾在雜志上讀過一篇題為《奇怪的西方記者》的文章,說是一位叫安娜的歐洲記者到尼日利亞采訪,在與當地同行喬什夫到一家餐館吃飯時竟然抱怨餐館“太干凈了”。安娜對非洲的印象是“嘈雜、擁擠、混亂、花花綠綠”,顯然,她對非洲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遙遠的從前。而中東,自然也有其除卻戰(zhàn)火之外的另一面,每個普通人都幸福著那些屬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嘆》它厚重,因為它裝滿了沉甸甸的文化與歷史。余秋雨,這位年過半百的學者,穿過狂風揚起的大漠沙塵,用文字喚醒了險些被人們遺忘的記憶。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根,人類文明從那里起步。有了根,我們便有了闊步前行的理由。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5
因為家里裝了衛(wèi)星電視,所以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開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臘、埃及、印度等神秘美麗的文明發(fā)祥地,隨著這一路的顛簸,迎來的卻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嘆》是根據隨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記匯成的文集。雖然有不少人(如韓寒)認為他的散可謂“文化甜旅”下的產物,不過是對歷史的總結與再擴充罷了。對于他的前兩部作品,特別是《山居筆記》,我也確有同感。但當我見到這本新出版的帶著歷史驚嘆的《千年一嘆》時,卻情不自禁地買下來,即使最初僅是為了感懷紀念。
書的扉頁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張密密匝匝地標滿地名、國名以及行程的地圖了。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化城市,吉普車碾過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國家,同時,有的國家還在劍拔弩張,可謂危險重重,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僅僅是文化的積淀。
希臘給人的感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蚴亲鳛橄ED象征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臘》一文中提到在愛琴海邊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國大詩人拜倫的刻字,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寫字母刻上去的,較之后來那些張揚地用大寫圍繞在他四周的跟隨者,拜倫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嗎?希臘的文明的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時后才能上桌時,我不禁笑了,為這種民族獨特的生活節(jié)奏??上У氖?,這種文明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實上,他們的確做到了讓后代保有這份神秘,但這種自負的神秘也切斷了自己得以延續(xù)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相融的愜意的話,那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閑逛的興致,仿佛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接著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幾乎是依靠著居魯士和大流士兩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撐起來的,如果沒有他們,巴比倫文明恐怕難以躋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給我的印象根本就是從天堂墜入了地獄。泰姬陵那白色的優(yōu)雅的圓頂竟成了印度惟一美麗的風景。我們常說中國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當讀到“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閑站著”這樣的描述時,該做何感想?一個國家貧窮落后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眾一個個無所事事目光呆滯,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這種無序的生活狀態(tài)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觸目驚心的是所謂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潔高尚富有詩意的畫面竟被骯臟惡臭與愚昧代替。作為母親河,恒河曾經哺育了多少兩岸的子民,可如今,這些子民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
以綠色的尼泊爾結束征途顯然是明智之舉,自然的魅力原來是大于人類自身創(chuàng)造的。
當我隨著余教授望見那萬仞銀亮的喜馬拉雅時,不禁也跟著他一同嘆一聲:回家,真好!
合上書頁,覺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禮,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讀一遍《千年一嘆》,仿佛連我的“千年”也厚重與感慨起來。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6
《千年一嘆》追其根源,它像是馬可波羅游記一樣的日記,記錄的是余秋雨四萬八千里行程中的經歷,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
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說的,"我熱愛廢墟,又寄情于廢墟".多少個王朝,反反復復,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陣陣嘆息。輕輕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恒河畔邊傳來,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獨與艱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了《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我是一個沒有長途旅行過的人,什么名勝風景、文化古跡、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雖然他語帶鋒芒被人稱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遣落的懷抱。用一枝筆,記錄了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讓我對"旅行"有了一種認識與期望。就如他所說,不僅僅是荒原,荒原下有斷壁殘垣。他將自己的恐懼掩蓋,甘愿獨自去面對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時。
于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干凈。痛苦一定會被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閑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著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也湮滅了。
"廢墟本應是進化的長鏈"而人們卻都要毫無保留的想要去鏟除廢墟。不去面對廢墟,正視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變,因而讓他再一次的語塞了……"重建古羅馬角斗場;去拋光的遠年古銅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圖書,因而,它們又有何價值而言那。聯想到自己,不正是這樣嗎?
不敢面對一切,缺乏悲劇意識,常常將自己藏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去克服它,而總是想著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雖有她那般的性情,卻沒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遠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風格。只有經歷過的,面對過的,你才能身臨其境。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是余秋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面對挫折,屈服是最無能的對白。他把苦心鉆研所得的歷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給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經的天一閣居然如此輝煌、神秘。因而是他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樣去旅行。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7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越野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化,兩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亞文明的衰落,并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國,我看到了他們曾經的輝煌,但這些已經是過去,而我們中國卻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并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在文明發(fā)生沖突時沒有及時采取好應對的措施,而中國造幾個世紀之后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狀的節(jié)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與秦始皇早早的統一文字,要歸功于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寫史書。
思索著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因為中華文化是一種樸素的文化,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jié)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續(xù)下去,永遠生存著,永不滅亡。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塌?”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跡就會做出各種不當的事?!肚暌粐@》正如歌詞匯總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年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鳳凰再飛翔。”讀著屈原、李白的詩歌,探尋著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者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著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讓我們國家的文化變的更優(yōu)秀。
在讀書的同時,我?guī)最I略了沿途奇聞軼事,還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后的現狀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動。心里不禁地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滄桑的地方寫成的日記。
希臘的文明我一開始是并不了解的,讀完了此書就讓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我們要努力奮斗,讓中華文化越來越優(yōu)秀!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8
本書大概講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國以外的幾大古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過程。從希臘開始,途經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爾回到中國。
知道中華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卻一直不知道中華文明是歷經歷史長河,卻一直保留下來的唯一文明。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驚訝,我的感覺是震撼。究竟多么強悍的民族才能留下這一方凈土呢?不得不說,我確實自豪。
縱觀中國歷史,內戰(zhàn)、饑荒、天災、人禍,可以寫成滿滿的血淚史。又忽然意識到,把這些載入史冊的也恰恰是中華文明的文字——這種幾千年來從不曾遺失的東西。忘記是誰說的了,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先從他們的學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戰(zhàn)亂災禍,文字卻是代代傳承,從不間斷。這樣想,或許可以理解中華文明為什么在“盛極必衰”歷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從希臘開始走,到珠峰邊下結束,途中“經過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qū)”。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十分舒暢,沒有厭煩的感覺,其一原因是我見識短淺,其二是因為我很喜歡去了解。而他也繞開了一般旅行的觀賞模式,而是選擇一些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臘隨路的導游也說“都是沒人去的地方”,所以這其實是一次世界范圍的“文明苦旅”,而且因為地區(qū)的特殊,這份“苦”也從沉郁的無奈變成了“一聲千年的長嘆”。
讓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強調來當賣點了。中東跟西亞,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從千年前就開始爭斗,“一個文明打敗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荊棘跟鹽,讓那里成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斷重建,不斷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總能挖出屬于不同時期的文明遺址”,就是這樣一個悲哀的地方,現在仍是紛爭不斷的地區(qū)。這看起來像個“文明詛咒”,人們?yōu)榱俗约河行业玫降奈拿鞫覒?zhàn)斗,每一方都沒有錯,與之相對的是,每一方都錯了。進入中東后,他們一行人每次跨過一個國家的邊境線都顯得十分驚險,小心地擦掉每一個阿拉伯文字,將全球通訊系統關閉,將寫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當作間諜而被捕。這是鄰國之間的關系。國境線在地圖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則由人類駐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三八線”,朝鮮跟韓國同為一個民族,被同一種文明孕育,卻被一條過于完美的直線一分為二,這是對戰(zhàn)爭活生生的諷刺。而中東的國境線則是有著“文明”這條更抽象卻更讓人為之執(zhí)念的線。中東西亞因為這些線而變得混亂,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無數人為之哭泣,不斷被占領、被淹沒,卻仍讓人趨之若鶩,代價就是眼淚與鮮血。這些地區(qū)因為持久的爭斗,文化并沒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華文化”傳承的如此神奇,多數變得破敗,他們的生活也開始“破敗不堪”。雖然多數都有著令人乍舌的資源,卻因為財團以及國際勢力的介入,而沒讓多數人民獲益,他們只能在無盡的風沙里成為焦點,經常在各國溫暖的客廳被提及。
印象比較深的一塊是在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濃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無數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飄入恒河就是一種有歷史淵源的途徑??雌饋響摷木由耢`的圣河,一定是無比清澈,讓人心如止水吧??墒聦嵅⒎侨绱?,因為印度的經濟水平并不樂觀,貧困的人特別多,而這些人經歷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無所依的時候,最能安慰他們的選擇就是飄入恒河,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觀,無數的老人像乞丐一樣住在恒河邊,等待著神靈的指引,整條河看起來也變得猙獰。這是一種無奈的狀況,他們可能還有別的選擇,但是這種選擇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我們并沒有給他們溫暖的可以留戀人間的生活,又如何去質疑他們的“信仰”呢。
整個中東西亞之行,充滿無奈與悲傷,此為“殤”,而這種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殤”并沒有停止爭斗,爭斗還在繼續(xù),我們都是不稱職的見證者。野花并不能告訴我們人們?yōu)楹螤幎?,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們能看見希望,祖先們跨越千年的嘆息,也一定會傳達到人們的心里。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19
余先生是一個歷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他審視、考察中華文明,追索著文化生成的奧秘,感受著由歷史帶來的文化的興衰。他在文章中表達對文化的由衷的敬佩,對文化締造者的禮贊,他還時刻保持著對文化人、對傳承人的關注。因為,他也是一位文化的守護者。
余先生的書多少都伴有一些滄桑感,在《千年一嘆》中更是揮散不去。不管是中華文明,還是到中東和歐洲去了解 愛琴海文明的繁榮、泰姬陵的圣潔、法老金字塔的輝煌、耶路撒冷的宗教沖突、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在經過那千年風雨的洗禮之后,一切皆變成了荒涼,只有那已被風化的建筑似還在發(fā)出陣陣的嘆息,輕訴著西亞古文化所經歷的傷痛??扇藗儏s在逐漸地遺忘,那輕訴似也變成了無奈,輝煌不再,歷史褪色,就連文化也早已奄奄一息。
盡管我已做好了準備,可當我再讀一遍余先生的《千年一嘆》之時,我仍被眼前落寞的蒼涼的景象所打動,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在那里沒有色彩的沖撞,沒有歷史的輝煌景象,有的只是我們歷史課本中,作為標題的、一個個大的文明的徹徹底底地、沒有絲毫生氣地衰落。不禁讓人們感嘆這文明就如那地面的塵沙,被風一吹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余先生作為一個歷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他的冒險便從最古老的希臘開始,這個承載古代文明的早期搖籃,也承載著更多的傷痛。
初入這里,小、破舊、悠然便成為了我的第一印象。這里早已沒有了文明大國的氣勢,人們只是在懶散地度日,整個國度變得十分的悠閑,雖也更加地破敗,但是我想這大概就是他們經歷了痛苦之后所換來的迫切已久的安寧吧。
希臘的悠然既讓我心痛又憤慨,更讓我無法不同情??墒钱斘铱吹桨<皶r,我竟然無語凝噎,埃及文明的程度讓現在科技發(fā)達的我們都佩服,更厲害的是,埃及的預言讓我們癡迷,創(chuàng)建數個專家小組,可至今仍無人能夠解說??墒侨缃衲?埃及的文化已經斷結,埃及的古文字竟無人能傳承,這讓我們如守著一個巨大的寶箱卻無法開鎖一樣,埃及的文獻也由此無法發(fā)出原有的光彩。埃及也就只有那被風化的金字塔能證明文明的存在。
最讓我心痛的是古巴比倫文化,它消失得就如涅風一般干干凈凈,就連那承載著歷史滄桑感的古城遺址也被鏟除得徹徹底底。似是文明的腳印從未踩過那一片土地。
這三大文明古國游訪記錄,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歷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以及守護者的余先生內心的蒼涼感。歷史就如輪回,千年的一聲輕嘆,是誰?是文明的靈魂,還是古跡上的風過聲?
歷史的成敗影響著文明的興衰,二者又都影響著經濟的發(fā)展。
從余先生的描寫中我看到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尤其是失學兒童。
他們因為貧窮讓孩子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也失去了認字的機會。
多可笑啊,一個幾乎最早發(fā)明文字的國家,幾千年后,他的子孫竟然連字也不認識。
伊拉克——曾經的文明圣地,結果整日卻被槍聲包圍,成年的男人們上了戰(zhàn)場,讓一個個小小的孩子承擔起了生活的重任,讓他們喪失了童年,喪失了學習識字的權利,甚至連基本的醫(yī)療保障也享受不到。戰(zhàn)爭是毀掉一個國家的最好的方法,一代接著一代衰落,我不禁懷疑這古老的文明血脈是否會延續(xù)下來?
余先生的《千年一嘆》讓我隨著他了解了亞歐大陸的文明,以及現在的衰落,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當殘破已成現狀,寂寞已成心態(tài),人類存在境況相關的意蘊也在這其中自然而然地體現。
戰(zhàn)爭越來越讓我感到害怕。它是一個怎樣的惡魔?怎能讓曾經的如此輝煌的三大文明化為齏粉。
作為同樣擁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幾千年來,朝代不斷地更迭,不斷地斗爭,可后來當面對外族的侵略時,大家緊緊地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希望中東地區(qū)的人們也早一日化干戈為玉帛,共享和平。
這悠久的歷史,偌大的文明,卻像是一縷輕煙從歷史的上空飄過。誰能給出答案?是那恒立的金字塔,還是那永流的恒河......
余秋雨《千年一嘆》讀后感實用篇20
何謂《千年一嘆》?
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記。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
《千年一嘆》記錄了在千年之交的時候,先生隨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考察伊斯蘭文明遺跡的經歷。當年的行跡遍布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
書中,作者以厚重樸實的語言,記錄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討了造成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xù)的原因。
縱觀先生一路走過的國家(地區(qū)),應該說“景象萬千”——崇拜、震撼、憂傷、悔恨、珍惜,錯綜復雜的心里感受,化作深湛的思考、化作大聲的疾呼:到底看到了(經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首先是希臘。文章開篇第一個題目便是——哀希臘。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臘也曾有過偉大的輝煌。因常年的戰(zhàn)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濟,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擊。最終,難逃沒落的命運。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經在這片藍天下屹立了幾千年,和遠在墨西哥的瑪雅文明一樣,都是人類的未解之謎??墒?,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個人過度勞累會損耗元氣,一種文明也是。埃及就是這樣,經過了長時間的修建金字塔和戰(zhàn)爭,它確實已經體力不濟,至今還沒找到文化復興的基點。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孫們,早已忘記了過去,他們終日閑散無事,只會“滔滔不絕地講話”。難怪埃及被貼上落后的標簽。別忘記,曾經的文明古國啊!接下來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作者參觀了一座大屠殺紀念館,紀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納粹屠殺的六百萬猶太人。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為一種點綴,但文明有最終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殺與反抗的歷史。戰(zhàn)爭摧毀了家園,摧毀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議的是在約旦的大山里居然還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梢?,人類的歷史比有記載(記錄))的更長,他們一定有更多的經歷,更險的遭遇、更寂寞的輝煌。某種意義上說,這更是一種難得的文化形態(tài)。
探尋文明,離不開兩伊。他們曾是何等輝煌,可如今呢?貧窮、戰(zhàn)爭、宗教(教派沖突)等正在無情地摧毀這片土地,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終,正是文化的徹底覆滅!他們無能保護他們先人留下來的輝煌,即使面對他們的未來(孩子)),他們似乎都無能為力。確實正像書中寫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傳說,一切美麗都面臨著殺戮。間離了看,他們毫無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處它們卻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麗的生命線。
走過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絕說它美麗。本應該很美麗的國度,但,其實并不如此。作者來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紅堡(一座用紅砂石砌成的皇宮),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訪,拜謁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偉大的恒河畔,觀看菩提樹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別阿育王。作為文明古國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問題: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憂。他們已經淹沒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處廢墟,便是一處毀滅,然而在這毀滅之前呢?恐怕沒有一絲思考,更沒有一聲疾呼。因怕玷污對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沒有進一步參觀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遺址。偉大的阿育王,別了!別了!
尼泊爾,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爾雖沒有偉大的古文明,卻有勤勞友善的勞動人民。這里遠離愚昧,遠離血腥。這里簡單自然。在喜馬拉雅山下,在幽靜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這一路上的感觸。
千年文明,千年追尋,千年思考,千年嘆息。曾經的這些文明古國,這些偉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運即:衰敗、沒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說了這樣的一些話:人類不可以對同類太囂張,更不可對自然太囂張。這種囂張也包括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內,如果這種創(chuàng)造沒有與自然保持和諧。
除此之外,當繁衍過度、消費過渡、競爭過度、占據空間過度、心理曲折過度、口舌是非過度、文字垃圾過度、無效構建過度顯而易見,這已經構成了災難。
周游“列國”之后,該回家了。離別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讀懂它。大中華,大中國,是我們祖祖輩輩的依靠,我們該為之無限自豪!可,我們有時候埋怨它、輕視它、斥責它、嘲笑它。嫌它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次慚愧至極!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們正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提出并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以人民為本,我們崇尚人與自然和諧。
何為《千年一嘆》?跟余先生一起,用腳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橫縱對比。慶幸我們還存在,但,我們該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