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10篇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10篇精選
《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作家余秋雨 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作者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碛嗲镉晟⑽摹段幕嗦谩纷x后感10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學習就講究實踐和理論相結(jié)合。在廣袤的書海中,我認為更以如此。只讀講述大道理的書,實際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歡讀游記。用或淺或深的文字述說一次次旅行,讓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淺。
游記中,我極喜歡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僅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當真正翻開此書時,我如癡如醉,仿佛在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開展了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觀賞世界風景,經(jīng)歷人生風雨。在書中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一天時間,我便讀完此書??蓞s讀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讀第二遍。仿佛重新開展了一場旅途。這次旅途我放慢了腳步,仔細觀察身邊風景。讀畢,我認為《文化苦旅》主要寫了四種元素,即:風景,歷史,文化,人生。自古以來,華夏文明有許多文化皆是隱匿于山水之間,可以說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著人生真諦,見到它也許我們就會想起一段歷史。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張旗鼓的描寫山水,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不經(jīng)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體的畫面,令讀者身臨其境,仿佛與秋雨先生產(chǎn)生了心靈的共鳴,再自然地引出這處風景的歷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讀者在陶醉中豐富了歷史知識,領(lǐng)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嘆大師的功力。這次文化苦旅對我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提高,更有一種精神上的升華,
讀了《文化苦旅》,我認為真應(yīng)該出去走走。旅行是對一個人的歷練,它使一個人趨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態(tài),使一個人增長見識,了解各地文化,使一個人逐漸沉穩(wěn),領(lǐng)悟人生真諦。而我們卻常常兩三天悶在家里,坐著無聊而重復(fù)的事,想掙脫這種現(xiàn)狀而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藍大海,看看那荒涼沙漠,看看那遼闊草原,看看那祖國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充滿了太多未知,而知識就是這場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獲知識,領(lǐng)悟文化,體會人生。我想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諦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趨行于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盤,于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局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卻莫過于“活出自我”?!对铝僚c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边@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xiāng)愁穿越故國兩萬里,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gòu)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也曾夢回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于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凈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干凈輕盈的靈魂。
那積淀下來的,都是無數(shù)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于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shù)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zhì)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shù)無數(shù)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臺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溫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傊畾q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著風遠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
時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愿,但,青春與夢想,都會被時間吞噬,一去不復(fù)返。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最終留下的,就只能是滿目滄桑,和時光留在臉上的印跡。悲傷,痛苦,在我眼前都化為烏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著白云,遠去~遠去~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3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第一部散文合集,全書共37篇。它是用過山水景物來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其運用獨具一格的文字風格描繪出我國的文化歷史,又完好地把中國文人的艱難與自身回憶結(jié)合。于是我?guī)е闷娴男娜テ纷x這一本書。
第一篇為《道士塔》,講的是一個無知愚蠢的道士——王圓箓令人悲憤的故事?!兜朗克返乃褪侵改呖?,而王圓箓做了莫高窟的當家后,以極低的價格向外國人售賣莫高窟里的中華文物。若以我們常人的思維,肯定會萬般怪罪王圓箓??墒窃谟嗲镉晗壬奈淖种校摹昂蕖辈恢购尥鯃A箓。篇中“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去了,他們的滔滔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一段足以表達了余秋雨先生對清末朝廷以及官僚的不作為感到憤懣又無奈。我第一次讀是憤懣,第二次讀是無奈,第三次讀就只剩壓抑了......
緊跟其后的正是《莫高窟》,寫的是余秋雨先生對莫高窟的參觀和感悟。莫高窟是我國的佛教圣地,由前秦時期開始修建,歷經(jīng)十六國,各朝在此地都有不同的建造和修繕。余秋雨先生運動窟中壁畫鮮活的語言向讀者詮釋了莫高窟足以傲視異邦古跡的證據(jù),從樂樽和尚對佛教的崇尚,至盛唐時期人民幻想的飛天,無一不使余秋雨先生感慨萬千。我也去過莫高窟,但大多時候走馬觀花,只是單純地覺得窟中的壁畫很壯觀,卻無法如余秋雨先生一般表達出如此豪邁的文字。篇末的一句,則是先生對莫高窟,對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自豪——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余秋雨先生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xùn)!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4
我靜坐著,書本泛著黃光,燈光卻使它耀眼。
白發(fā)蒼蒼,長須飄飄,他已滄桑了,在我腦中踱步,腳步清脆。
余秋雨,這本就帶著幾絲靜謐的名字,在我腦中回響。他看見了,行行止止,被歷史的滄桑涂抹著,他看見了許多。
而那些被時間隱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間,駕著文字來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來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嘆,“王圓箓”。
伴隨著老舊的樹葉“咔嚓”作響。這位老者在我面前講述著。他說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為了道士的家,用無數(shù)珍寶換得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當時的中國啊!”他怒吼著。卻無奈的走向下一個地點。這是時代的慨嘆。
他登上廬山時,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絆絆,終于見到了這一震撼身心的奇觀,聽到了這一轟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許終于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淋濕”,他想到了朱熹又聯(lián)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無法構(gòu)建出一種文化與名勝的對應(yīng),只能眼看著文人變成了游人。
“一陣云霧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著搖了搖頭……
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著”。苦在追尋,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文人在慨嘆,在惋惜,于選擇間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國的文化在夾擊中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著心中不覺,提起一陣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緒的感染,還是歷史帶人的滄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歷史長河源源不斷。我便只是一個渺小的一員,像作者一樣在此間徘徊著。誰也不知道我會做下什么?如同一個鄉(xiāng)下的道士會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頁,只覺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淵。我覺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點,卻看過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經(jīng)歷無比渺小,卻帶給了我許許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種閱讀,因為作者在生活中學會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誰?年輕或許是一種財富,因為人們總將明天描述成希望,那么它便是希望。我們不應(yīng)讓這歷史的火種熄滅,我們?nèi)孕枰獛鼈兿蛭磥砬靶校鼈兝響?yīng)有一個歸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講的那般。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5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當看到黃州突圍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時的心情說給你聽,說給大家聽。
余秋雨曾經(jīng)這樣寫到: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yīng)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去找他的麻煩吧?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zhì)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距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zhuǎn)化在起哄式的貶損,這兩種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tài),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的“烏臺詩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當把蘇東坡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貧瘠而又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從“烏臺詩案”來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于中國的獨特國情。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臺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中國的獨特國情千年以來難道就這樣一直存在著?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問,又有多少人借著正義和愛國的幌子去指責、污蔑、謾罵、詛咒那些我們中國人本應(yīng)該尊重并感激的可愛的人。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東西難道還沒有去掉嗎?
我想應(yīng)該可以的……
烏臺詩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端急的溪流匯成了湖。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6
翻開《文化苦旅》,我看見作者只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與厚重的行囊為伍,思緒卻縈繞在途經(jīng)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之間、文人墨客與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求索,或許——苦哉?
然而,細細品味著書中的文字,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將鬧市的喧囂揮之一去,將一切雜緒拋之腦后,有清風日暮、明月光輝為伴,享受著茫茫大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秀麗,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來一番心與心的交流,豈不——樂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余秋雨,就是這樣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將萬物千象信手捏來,栩栩如生的付諸于筆端,寄情于山水之間,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了一場人生真諦與文化靈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7
說起文化,思緒總?cè)滩蛔★h忽到洋溢在耳邊、千年古國的贊美之辭去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似乎已是一個信手拈來的日常用語,在網(wǎng)絡(luò)聊天中會配上一個“佩服佩服”的表情包。學業(yè)中“語文”也是極為重要的科目,若剖去功利性質(zhì)的課文考點解析,余下的還有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沉淀,歷史長河中個性鮮明的詩人、一心熱忱向紅星的革命家……十多本的《語文》,何嘗不是中華的驕傲呢?
西行,《文化苦旅》中陽關(guān)便是詳細之至了——“天是天,地是地,侏儒變成了巨人,巨人也變成了侏儒”。西北沒有南方的陰濕之氣,與人滿為患的厭倦。天攏在地上,密的不透風——但風起時,又咂著尖銳的沙,諷刺著每一個孤身前往的執(zhí)著的傻瓜。太陽升起、落下,日復(fù)一日,不知何時起,近在眼前的過往成了歷史,鮮明的臉龐變成了月光下的影子。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8
我細細讀著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游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著那么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歷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著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發(fā)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9
讀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shù)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于他——那樣一個20世紀初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jīng)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墻壁就干凈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jīng)“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于,《莫高窟》緊隨其后,讓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說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后,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里,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后,飛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后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
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蛟S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后感10篇相關(guān)文章:
★ 余秋雨文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