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歡迎大家來閱讀。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1
在這次短暫的節(jié)假日里,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閱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余秋雨憑著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zhèn)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蘊含著的文化底蘊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
憑借山水風(fēng)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是這本書的主調(diào)。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fēng)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后,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的詠嘆,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chuàng)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復(fù)嚴(yán)厲拷問歷史,其中,出現(xiàn)了很多悲劇事物和悲劇人物,卻很少提及他對1949年以來的歷史反思,很少讓人感受到其自身心靈世界的隱秘。也許是當(dāng)代歷史過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夢》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guān)注著桃紅柳綠、莼菜醋魚?外國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鬧的城市中嗎?類似這樣的議論,在書中還有一些。這不禁讓人疑心,余秋雨在發(fā)表議論時,有時提出的簡單問題反而把情況弄得復(fù)雜。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2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dǎo)航,它教會我們?nèi)プ鹬厮艘沧鹬刈约?,讓貧乏和平庸遠(yuǎn)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dāng)茶余飯后咀嚼著其中優(yōu)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fā)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可以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說,我們會隨著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郁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tài)度;翻閱輕松詼諧的書,我們可以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余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布于歷史的古跡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yōu)秀文化,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yuǎn)離了文化的正面熏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nèi)说臍赓|(zhì),還能使人樹立更為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fù)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為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于人生的回答,對于國家的培養(yǎng),對于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蕓蕓眾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脫俗,你會仰頭看天,藍天澄清,白云悠悠,釋懷心里的郁結(jié),面對現(xiàn)實,笑對人生。在物欲橫流的日子里,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快樂地生活著。當(dāng)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獲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激情;當(dāng)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xù)努力;當(dāng)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tài)。我只愿心情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學(xué)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熏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3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時光不斷向前翻涌變化,于歷史中尋找自己的背影,唯有文化永恒。
這本書的來源也很奇妙,1991年,曾經(jīng)作為上海戲劇學(xué)院院長的他,辭去一切職務(wù)。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相關(guān)重要遺跡。出于對人性本真的執(zhí)著,他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只為探訪那些經(jīng)過幾千年風(fēng)吹雨打可能早已破敗不堪的人類結(jié)晶。他的文字里用極富中國化的語言描繪出了相當(dāng)深的哲理內(nèi)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那個時代中華兒女對歷史遺跡的記憶。
回到《文化苦旅》這本書,先簡單介紹一下,全書共包含了四個部分,分為起點,中國,世界,和人生。通過這四個部分,我們可以更切實地感覺到文化與我們血脈相連,我們的生命里都有著和它扯不斷的關(guān)系。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我們將離開鋼筋水泥的大城市和燈紅酒綠的繁華夜景??吹降牟辉偈侨祟^攢動的景點,車水馬龍的街道,而是沙漠之外,雪山之巔,只有幾頭牦牛的地方,只有幾艘小船的地方。那是水墨江山,是高山背后蘊藏的古老神話傳說,是溪水之上的竹筏里留著的記憶與無名情懷。起點寫的是作者的幾個童年往事,一名女教師來到了余秋雨先生幼時所在的小山村,用新鮮的知識為鄉(xiāng)村解凍,作者也因此有機會走出鄉(xiāng)村,前面的起點看似和文化苦旅沒有任何的關(guān)系,但其實這是余秋雨先生年輕的時候埋下的一個伏筆,也是他后期進行文化之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二個部分中國之旅主要是對中國文明遺址的探索,以及對背后故事的挖掘。第三個部分世界之旅記錄了余秋雨踏遍的一些重要的文明遺址的足跡。有兩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島、希臘、羅馬等重要古城。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部分,他是對人性的探索以及對這些文物背后的創(chuàng)造者以及相關(guān)者的介紹,這樣更能使我們從現(xiàn)代和古代進行一個文化的飛躍。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部分,他是對人性的探索以及對這些文物背后的創(chuàng)造者以及相關(guān)者的介紹,這樣更能使我們從現(xiàn)代和古代進行一個文化的飛躍。就像文中的風(fēng)雨天一閣一文中,余秋雨先生在痛恨文化結(jié)晶流失的同時,也贊同了人們對天一閣的堅守。寫了范先生及他的后代對古籍的精心呵護,勾畫出了一個文化戰(zhàn)士。而中華民族的韌性就是在這份堅守中體現(xiàn)。
其實我認(rèn)為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并不在于他給我們展現(xiàn)了多少文化遺跡,而是我們自己穿越歷史走到這些文物面前,去聆聽他們過去的故事。了解過去的人和過去的悲歡離合,并為之感動。同時自己也不斷地在思考:怎樣在健全的文化人格中將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精神困頓拯救出來,有厚重深遠(yuǎn)的憂患意識,并利用這種意識對文物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這才是最大的意義。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面對文化,我們永遠(yuǎn)都是迷途的歸人。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4
“文化苦旅”,望文生義,自然是一個“旅”字貫穿全書。但這部書又不是簡單的山水游記?!霸蚴?,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薄懊康揭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蔽蚁耄@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個“苦”字應(yīng)該說可是全書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勞累之苦。這個“苦”乃是對全民族意識的苦苦思索,對人生至高理想的苦苦追尋,讀中華民族文明復(fù)興的苦苦祈盼?!拔也桓覍ξ覀冞^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以為,最能體現(xiàn)作者一個“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蠅頭小利就可以把大車大車的經(jīng)書、繪畫運往兩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睜睜看著國寶流失卻不聞不問的道臺,藩臺?!百即蟮闹袊?,竟存在不下幾卷經(jīng)文?!薄拔液煤蕖薄W髡吆薜牟皇峭醯朗?,也不是哪個藩臺,在中國,這樣愚昧、麻木的國民又何止千萬?王道士不賣,李道士照樣要賣,張藩臺不管,趙藩臺更不會管?!斑@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泵鎸θ绱藝?,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為灰燼,莫高窟的歷史文獻也在大英博物館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盡管我們再也不會讓一個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們祖先的遺產(chǎn),可他們似乎還活在我們身邊,盲日庸俗的國人似乎也還不少,也許文明離我們還很遠(yuǎn)哪!我們期待著中華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談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書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xué)巨匠,但他命運多劫,兩次遭貶,又客死他鄉(xiāng)。然而正是由于他官運不濟,被貶永州,才使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xué)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gòu)建?!翱纱藭r的柳宗元仍時皇宮內(nèi)的青磚綠瓦一片癡情,因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卻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事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著無數(shù)誘惑。”而此時,命運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滿心歡喜的返回京城,而等待他的卻是更加荒涼,更為邊遠(yuǎn)的柳州。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評余秋雨的文章,說它的詞藻華而不實,說他的文章軟弱無力。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也沒有必要去探個究竟。因為文學(xué)本身就有它的兩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余秋雨的書,在他的書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這就夠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5
對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jié)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jié)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yè)性的知識,考題本身并不復(fù)雜,而與考題有關(guān)的相關(guān)知識的連接,余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fēng)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xì)、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于有一天顯現(xiàn)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jīng)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nèi)化于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dāng)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后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xì)細(xì)體味。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大全相關(guān)文章:
★ 文化苦旅讀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