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yǎng)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huán)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拔覀兠總€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睂?yōu)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結合,把自卑與超越自卑進行深度的剖析。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yōu)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于心態(tài)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于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tài)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發(fā)展。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自卑這一情感,同時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觀念和看法。自卑與超越相互影響相互轉換,構成生活意義的理解。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2
如果你問一個人“你自卑嗎?”多半別人可能會說“不,我不自卑?!笨墒敲總€人心里或多或少會有一點自卑??赡懿皇窃诂F在,是在過去。也可能只是針對某一方面。但這種情結不會伴隨一生。人非常聰明,會尋找方法讓自己擺脫這種自卑情結。尋找自己的優(yōu)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從上大學開始的,這種自卑源自于對比。來自小縣城,一心只知道讀書,在見識到了廣闊的天地時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別人會討論自己從來沒聽說過得名牌衣服、會用自己從來沒見過的護膚品、會討論各種自己不知道的時事要聞、會在講臺上自信滿滿的用英文演講、會在辯論會場上激情澎湃、會嘲笑我?guī)е鴸|北口音的英語發(fā)音、會第一時間把院系的各大要聞,各種關系打聽的清清楚楚。這對一個每天只知道學習,完全沒有抬頭看過世界的高中生來說是巨大的沖擊,可這只能是沖擊。
我憑借多年學習積累的自信篤定自己可以很快趕上。我用了整整三個月像剛學英語的孩子一樣糾正每個發(fā)音。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去河邊讀英語。找各種機會練習英語交流。參加口才藝術課程,參加辯論賽徹夜準備。制定一年的提升計劃。泡在圖書管理看各類之前沒聽說過的書。聽BBC、聽VOA,參加社團,積極投身其中,學習法語。軍訓時也不放松。一切都那么充實,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發(fā)展。
就在我覺得一切變得越來越好時一件事情發(fā)生了。我戀愛了。這種從未體驗過得感覺讓我放棄了一切計劃,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后一件更可怕的事情發(fā)生了,我失戀了,這次打擊是致命的,讓我對自己徹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掙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后我才找回了當初那個陽光自信,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的自己。我愿意分享著六年苦苦掙扎的經歷,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過程。
這件事之所以會產生致命的打擊是因為它第一次讓一個優(yōu)等生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會有結果。終有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改變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跟自己談戀愛的人還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前女友有足夠的底氣給自己打電話叫板。我當時給自己唯一的解釋就是他不愛我,并且漸漸的意識到讓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愛上自己是不可能的。這種關系過于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斷舍掉。
關系是舍掉了,但是這段關系給自己留下的影響和印象卻如影隨形。1它讓我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讓我覺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沒有用。2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可愛,讓我覺得任何了解自己的人都不會喜歡自己。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別人就會討厭自己。
自卑感的獲得是一瞬間的事,但是把它驅逐出去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不會因為別人告訴你你很棒就變得自信。也不會因為看了一些雞湯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個一點點建起的過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塊磚一塊磚的壘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頭發(fā)現自信的小屋已經建起來了。這里的每一塊磚都各不相同。有的磚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磚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磚代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有的磚代表別人的肯定與表揚??赡荛_始有很久都壘不起一塊磚,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壘了很多磚。
對我來說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環(huán)境很重要。在一個相對平和溫暖的環(huán)境里一點點的建立自信。從剛開始的聽別人說,自己不敢插話,到漸漸的成為其中一員。慢慢給自己定位,同時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yè)和業(yè)務能力,確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準確,專業(yè)。讓自己一點點的,從小的困難克服到大的困難。是打怪升級的過程。幸運的是又遇到了一個引我上路的人生導師。漸漸的這段自卑的經歷就這么過去了,而我也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定位,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話和態(tài)度對自己產生懷疑。
自卑是一種經歷,克服自卑是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是超越的過程。相信每個人都能克服內心對自己的不認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點也有優(yōu)點。沒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夠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3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為對其現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yè)、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于對別人和社會發(fā)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fā)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yè)、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xù)。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fā)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yè)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fā)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4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么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于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于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么能逃脫社會的污。
社會這個污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經有一年春節(jié),家里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fā)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fā)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于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5
前段時間閱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受益頗多。這是一本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其中,本書主要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消除自卑感以達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類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yōu)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么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yōu)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fā)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
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huán)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于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著干”,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么他們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xù)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游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并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須擴大并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huán)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并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二、家庭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年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很內向,很自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有所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欣賞他鼓勵他,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過于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十分依賴父母或其他最親密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人。我們都知道,溺愛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個母親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很多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因此,“愛”是一門深奧而又漫長的課程,需要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去經營,去摸索和探求。
三、學校與老師
除去父母親的影響、家庭的影響,老師們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孔不入的媒體也時常報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或惋惜的校園事件:因學業(yè)壓力大而輕生的;因老師的責罰而做出過激行為的;甚至還有學生與老師大打出手的現象。媒體每次報道這樣的新聞,無論過錯在誰,都將老師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我們應該知道,走向極端的過程必然積壓著大量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后隱藏著的動機或者說心理需求,那么“愛”與“責任心”在他們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為催化他們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對抗的增強劑。書中的幾個例子很鮮明地表現了部分“懶孩子”與“搗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學生,也有幾個經常被我以責任心的名義加以“關照”的,而自己上學年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更懶”、“更搗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特有的優(yōu)越感,而尋找這種變質優(yōu)越感的本源正是他們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書對我很大的一個幫助就是:從心理上找到學困生的問題所在,再去解決學習問題,或許能事半功倍。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一盞指路燈,能夠認識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tài)度,穿越時空,與作者和作品進行靈魂的碰撞已經是一種幸福,而之后還能夠有啟發(fā)、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fā)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自卑與超越》,感謝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6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了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后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著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并認為這樣我的生活才會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脫不了干系。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為“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7
《自卑與超越》的三條主線:社交、職業(yè)、、婚姻,也正是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所無法脫離的三個圈子。阿德勒說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這種意義因人而異。兒童從小就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繼而決定了他們對社會、對職業(yè)和婚姻的態(tài)度。
在《生活的意義》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種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兒童;二、被驕縱慣壞的兒童;三、被忽視的兒童。這三種孩子會賦錯誤的意義于生活。他們所形成的錯誤觀念也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逐漸滲透到社交、職業(yè)和婚姻中。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這樣的孩子會更容易犯罪;在對待職業(yè)方面,他們或許會將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總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們會因夫妻間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無法擁有美滿的家庭。
從中,我們可以看見對生活的意義的正確理解是多么重要,它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們怎樣使心靈擁有正確的思想,并使我們的肉體去正確地執(zhí)行呢?書中,阿德勒多次提到“興趣”與“合作”。人類總習慣于把過多的興趣放在自己身上?,F代的教育也證實了這點,人們太注重個人的成功,太強調我們能從生活中獲得什么,而不是我們能付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會對孩子說:“乖乖地把飯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飯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痹趯W校的教育中,教師會對學生說:“現在努力學習,將來你就可以考上大學,以后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倍皇钦f:“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社會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來實現你的人生價值。”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現在夫妻的離婚率是越來越高了,不否認,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確是個錯誤,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發(fā)現自己并沒從這樁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錢、歸屬感、共同的語言等),于是就決定了離婚。這些都可以說是我們把太多的興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們太在乎自己,而忽視了別人。把更多的興趣放在別人身上,但同時又不迷失自己,這與阿德勒所說的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學會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課。人類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緩解生活壓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會進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類得以繼續(xù)繁衍。這里,我尤其認識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現代人的戀愛結婚自由有點讓人擔心,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更讓人憂慮。失敗的合作導致失敗的婚姻,失敗的婚姻有可能導致問題孩子的出現,問題孩子的出現便會給社會帶來不幸。而有著良好合作關系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摩擦,合作的結果是意見一致,并創(chuàng)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過父母間的種種不和,每場爭吵最終以提出“離婚”來結束,但之后,一方的退讓或雙方的商洽和互諒總可以是他們和好如初。我把它歸功于合作。之后,我查過他們的星座,雙子的父親和摩羯的母親并不適合,,我這一舉動似乎有點可笑。但是不管怎樣,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這種玄幻的說法,因為我父母的婚姻關系已經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秘訣之一。
相信掌握“將更多的興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學會合作”這兩個技巧的人類會更好地發(fā)展。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8
花了好幾個星期,終于把《自卑與超越》這本心理學暢銷書看完了。合上書,作者舉例說明的各種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我也有不少的收獲。這本書是人類心理學先驅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阿德勒出生于維也納,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磨難頗多,閱歷豐富,著作頗豐。
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不是一種不好的心理狀態(tài),反而它能夠促進人的成長,前提是需要我們超越自卑。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都能正確理解生活真正的含義。所以,本書從各個方面出發(fā),向人們闡述怎樣才能從自卑走向超越。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更深層次的心靈的窺探: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往更高的方向的走。有了這種自卑感的存在,人們都會迫切采取行動來彌補這種自卑感。大多數人的方法不是去直面問題,而是通過另一種優(yōu)越感的培養(yǎng)來麻痹和欺騙自己。這種方法不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困難越來越多,而人們對待困難的方式不是直面解決,而是逃避,更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當然,這里所說的優(yōu)越感是用錯誤的方式追求得來的,那種通過與人合作、奉獻社會的方式得來的優(yōu)越感并沒有錯,反而是全人類所追求的東西。
這本書所呈現的案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這讓我對原來難以忍受的某些人的一些行為多了些理解,更能接受:許多行為的出現都是他們長久以來的經歷、形成的生活模式造成的,他們的行為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是符合邏輯的。比如嘩眾取寵者,他們或許只是小時候被寵壞了,進入社會后他們不再是人們的焦點,所以很難習慣不再是焦點的生活,所以就奮力賣弄,其實只是想多一些他人的注意;而不合作的人也許還認為只要自己不合作,就還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再比如說懶惰的人,也許只是想以“我只是懶,不是無能”作為逃避現世困難的借口,在他們看來,自己的能力是無人能及的;某些人,在一些方面不如別人,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他們也許走上了犯罪道路,做一些常人不敢去做、不會去做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優(yōu)越感。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自己的自卑心理。比如說,我習慣于很低的自我評價,習慣于自我否定,反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的反復肯定。如果沒有周圍人的認可,我就會感到孤獨迷茫,無所適從,轉而很頹廢的生活;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沒有出眾的容貌,沒有讓人羨慕的身高,所以我試圖將自己的優(yōu)越感建立在學習上,我自認為不努力學習就可以比別人優(yōu)秀,而結果離預期很遠……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我需要更好地認清自己,更好地明白人生的意義,更進一步的直面人生。我不應該太過于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于自己,只要自己肯定自己,并從中獲得滿足,這樣就足夠了;我轉變了獲得優(yōu)越感的方式,我開始認真學習,通過自己的汗水獲得更多的知識,使自己每一天都在進步。
在每一個孩子身上,也會有自卑感。這就需要孩子身邊的大人們予以正確的引導。一方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兒童時期孩子對生活的看法會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一般來說,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更為密切。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生活的獨立性。與此同時,父親也同樣重要。他必須以平等的心態(tài)和妻子合作,以積極的方式處理好工作、友誼和愛情問題。另一方面,學校是家庭的延續(xù),教師相當于孩子的父母,在本書中,阿德勒對教師的評價很高:“教師像母親一樣,是人類未來的保證,其貢獻是無法估量的?!庇纱丝梢?,教師的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對于那些犯錯誤的孩子,教師應該設法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因為兒童時期的錯誤和成年后的失敗是一脈相通的。那些沒有學會合作的孩子,之后的人生道路很難成功。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孩子對別人的好奇心和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這本書對準教師來說,也是受益匪淺的。在教學過程中,對待犯錯的學生,不能簡單地責備處罰,而是應當幫助他找出最初的錯誤,并積極去改正;在創(chuàng)設班級氛圍時,要營造和諧合作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也要關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在本書中,作者還特別提出三種容易出現問題的孩子:生理缺陷的孩子、被嬌寵的孩子以及被忽視的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特別注意這三類孩子,要常常和他們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所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乃至優(yōu)秀的教師,就需要我們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同時要有良好的素質,包括專業(yè)素質和綜合素質。未來的我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為孩子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引導我們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信心,從而取得成功;在未來的教師工作中,以高度的責任感關注每一個孩子,為塑造他們的美好人生貢獻一份力量。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9
初次看到書名就是吸引我翻開此書的動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遞進式的書名讓我有十分有興趣去閱讀并且學習怎么克服自卑情緒,從而進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長。
毫無疑問,本書主要通過分章節(jié)闡述兩部分的內容:認識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書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相結合,以自卑和超越這兩個核心詞組貫穿全書。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領讀者去認識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義,身——心——靈的簡單探討,第三章對本書核心詞組自卑和超越進行細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領域分階段將個體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學術詞語融入進實際例子和實物中探究深化闡述。
本書雖然存在心理學科理論,相對于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許會有一點難度,但由于自身對心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也會涉獵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因此基本能夠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閱讀完本書后,我不得不被作者活靈活現,生動有趣的寫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當看完一章都會有所啟發(fā),是一本真正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長的好書。
自卑感其實每個人都會存在且不可消除,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當面對自我的不足與他人的優(yōu)點相比較時必然會產生落差感,從而形成自卑情緒。自卑本身而言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至于自卑帶來的影響在于個人和環(huán)境,尤其在于個人。于心態(tài)樂觀積極的人,自卑讓其認識自身的短板從而激發(fā)其潛力,挖掘局限的潛能,從而完善自身,揚長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長處;而于消極彷徨的人,自卑自然會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實承認,意識形態(tài)不利于個人和家庭社會的發(fā)展。
本書對我的另一個啟發(fā)便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和合作的重要性。個人追求發(fā)展,橫向的聯系是交際圈行業(yè)圈的發(fā)展,縱向的聯系便是個人身心靈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發(fā)展,而無論兩者中的哪一方面的發(fā)展,終究離不開社會,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社會人,具有社會性,通過社會聯結人脈,資源,大自然也是社會環(huán)境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而兩者的關系則可細化到合作,我與世界,我與社會,我與他的聯系。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明燈,并且學習發(fā)揮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tài)度,能夠讀懂作者的作品已經是一種幸福,而能夠于己而言有啟發(fā)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fā)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作者的作品《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0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當你發(fā)現自己在有些事面前無能為力,但是別人做的很好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落差感。
關鍵在于你如何面對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無能為力,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
本文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既然一個人無法脫離其他人而獨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義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當中。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將生命的意義從滿足自己的優(yōu)越感調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當你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優(yōu)越感轉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時,自卑就會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你會選擇合作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無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惡循環(huán)。
如何在社會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獻自己和滿足自己之間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還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處,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轉向如何在社會中協作,如何主動的去生活和熱愛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諧相處,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書。
雖然由于時代不同,書中的有些觀點和現在的一些價值觀有些沖突,但作者對社會以及人性的探討卻仍然給我很多啟發(fā),感謝這本書。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1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后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后感寫下來。
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fā)現評價并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
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get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于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
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里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
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
合作與奉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fā)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
很多的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于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
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fā)展爭取共同利益的伙伴。
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系的處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fā)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獲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的評價與負面標簽可能會對孩子的發(fā)展設限。
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
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
早期養(yǎng)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發(fā)現并進行修補。
關于擇業(yè)、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
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
培養(yǎng)孩子是長期的過程。
沒有目標,我們就會在這條路上迷失自己。
而我們自己的迷失可能還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會在他人生的初期就走錯了路。
前幾年開始流行的一句話: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我覺得需要重新省視。
這句話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把結果與目標混起來了,包括我自己。
于是,我們在過程中,逐漸喪失了目標,迷失了方向。
通過讀《自卑與超越》,我重新找回了:目標永遠是最重要的。
有了目標,才能制定方案,逐步實施,階段性回顧,調整方案。
結果與目標有差距是正常的,接受現在的結果,對標目標,調整方案,繼續(xù)前行。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2
很幸運在我陷于人生低谷迷茫無措的時候,一直未曾謀面的書友贈予我這本書,又一次拯救我的心靈。上一次還是腿受傷的時候,有時讓自己幡然醒悟的居然是不那么熟稔的遠方人,人生就是這么奇妙。
生娃之前還堅持寫讀后感,生娃之后就找各種理由推延,這本書開啟我寫讀后感的二次旅程。它提醒我知識有輸入就要有輸出,雙向流動才健康。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樊登讀書會的線下交流會,軟件上也聽過講解,這次看實體書,加深了我對這本書的印象。與大多數西方心理書一樣,長篇累牘,核心就那么幾個知識點。
這本書其實就是講在職業(yè)、社會和性這三個方面,我們都要對別人發(fā)生興趣,并且互助合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意義不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而是我們賦予環(huán)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希望改善當下的處境。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tài)。
而這唯一的辦法,就是與他人合作,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這個觀點與許多書里的觀點不謀而合。中國的“人心齊,泰山移”“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等也都是一個意思。
可是為什么社會上還是會出現精神病患者、罪犯呢?他們出現問題的時候只想著自己,追求私人的優(yōu)越感,他們不了解社會生活的要求、不關心同胞,這樣很容易產生對社會錯誤的看法。
當一個問題難得他無法解決時,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潰了。
我們在培養(yǎng)小孩的時候,也要讓他多參與集體活動,在游戲中多強調合作而不過分強調競爭。
過分追求競爭對孩子是一種不幸,假如他擊敗了別的孩子,遙遙領先,他的不幸并不見得比屈居人后而萬念俱灰的孩子少。
在這兩種情況下,他都會變得只對自己感興趣。他的目標將不會是奉獻和施予,而是奪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我們需要合作,需要看長遠,需要共同進步,需要互相幫助,這是中西方達成共識亙古不變的道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講解夢,個體心理學派與佛洛伊德學派不一樣,我更贊同個體心理學派。
我不贊同弗洛伊德的觀點--夢遵循著和日常思維迥然不同的定律,我贊成阿德勒的觀點--夢并不是與清醒時的生活互相對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動作、表現一致。
假如我們在白天專心致志追求某種優(yōu)越感目標,我們在晚上也會關心同樣的問題。每個人做夢時,都好像在夢中有一個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
做夢是對安穩(wěn)睡眠的干擾。只有在還沒想出我們所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只有即使在睡眠中現實也不斷壓迫著我們,并向我們提出種種難題時,我們才會做夢。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并提供解決之道。
對此,我深有感觸。白天對未知的焦慮與不安,在晚上像惡魔一樣被釋放出來,仿佛一整晚都在升級打怪獸,我與夢的糾纏似乎永無盡頭。倘若可以畫出來,大概可以畫上好厚一本冊子。
細細想來,晚上的夢雖然清奇鬼怪、不合常理,卻都是潛意識里自己恐懼的全部投射。
書中說到,如果個人面臨著一個他不希望用常識來解決的問題,他便能夠用夢引起的感覺來堅定他的態(tài)度。
夢是常識的敵人,我們會發(fā)現有些不愿意被他們的感覺所欺騙的人,他們寧可依照科學的方法做事,這種人很少做夢或根本不會做夢。這一點我要學習我的老公,他不怎么做夢,他有他自己堅定的判斷。
而在此我想提到價值系統。前日看《奇葩說》楊天真那期很受啟發(fā),真正成熟的人,從來都不跟隨情緒做判斷,而是制定自己一套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并依此行事。
這樣,在你為人處世的時候,用這套價值體系去判斷就好了,堅定自己的目標前行。
但凡與此相悖的,大可看做干擾項直接PASS,這會為你一心一意到達最終目的地節(jié)省不少時間與心力。這中間一定會有不理解,會有得失,不要怕,堅定心中的方向就好。
最后,我還是想以本書的中心觀點“合作”結尾。以下是作者與病人的對話。
病人:“我做不到,我太煩了?!?/p>
作者:“煩惱就煩惱吧,沒什么關系的。你只要偶爾想想別人就行了!”
病人:“我為什么要討好別人?他們都不來討好我!”
作者:“你要為你的健康著想,不為別人設想的人,以后也會吃虧的?!?/p>
結合自己的生活仔細想想作者的忠告吧,也許對你有幫助?;蛘咧苯臃@本書。不過我建議買二手書,關鍵觀點都在前面。歡迎交流~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3
我們在夜里做夢,但在清晨來臨時卻常常將夢境忘得一干二凈??此扑^無痕,毫無蹤跡可循。但真的是這樣嗎?真的什么都沒留下?
答案是:有的。
夢所帶給我們的感覺還保留著。沒有任何的畫面,沒有任何對于夢的解釋,只有感覺久久縈繞。夢的目的必定就在于它們所激發(fā)出的感覺之中。而夢就是喚起感覺的工具與方式。之所以有夢,就是為了留下這些感覺。
做夢的原因:
做夢的時候我們總是獨自一人。社會的要求所施加的壓力不再那么大。在夢中的思想里,我們面對身邊的形勢時不必那么誠實。(為什么是“不必那么誠實?”)
只要沒有緊張感,并且確定已經為我們的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案,那么我們的睡眠就不會受到干擾。夢也是一種對于平靜安寧的睡眠狀態(tài)的干擾。據此可以推斷,只有在不能確定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只有現實壓力延及我們的睡眠,一直提醒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時,人們才會做夢。
夢里面暗藏著什么?
當人們回顧自己的過去時,他們會對當時的景象和事件加以篩選和編輯。我們已經了解到,人們的選擇是有傾向性的,他們總是從諸多記憶中選取那些能夠為個人優(yōu)越目標提供支持的片段。正是個人的目標決定了他的記憶。
同樣的道理,在夢的組織構建過程中,我們所選擇的素材也都是能夠鞏固我們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夠在面對特定問題時,揭示出生活方式對我們所提出的要求。
就這樣,事件的選擇本身就喻示了:個人生活方式與其當前所面臨的困難之間的關系。要現實地直面這些難題,我們需要的是常識,但生活方式卻堅持不肯讓步。(不肯接受現實)
夢是由象征和隱喻構建而成的,隱喻是絕妙的表達工具,但我們卻用它來欺騙自己。例:如果一個學生要面臨著考試,問題很清楚,他需要鼓起勇氣,運用常識來面對它。但如果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存在著逃避的因子,那么他就可能夢到自己身處一場戰(zhàn)爭之中,正在打仗。他將這個直白的問題隱喻化了,于是便覺得有足夠的理由來感到害怕。他也可能夢到自己正站在一處深淵的邊緣,必須往回跑才能避免掉下去。它不得不設法產生這樣的感覺,以此作為一種逃避的策略。一種回避現實的形式。通過將考試比喻為深淵,他完成了自我欺騙。
夢有很多種形式,每一個夢的背后都是一處個人生活方式的薄弱點,在面臨特定的情形時,人們感覺到有必要對這些與之相關的弱點進行加固。
因此,夢的解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本不可能對象征和隱喻進行格式化的解釋。即:夢是由個體的生活方式所創(chuàng)造的,源于每個人對其自身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所進行的解讀。
每個人的象征符號都是不一樣的。對于夢,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時它給人留下來的心情及其對于整個生活方式的適應方式。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4
這本書始終圍繞著人生的三大基本問題,即:職業(yè),人際關系,婚姻。
我們始終要與社會產生聯結,而職業(yè),人際關系和婚姻正是我們與社會產生聯結的一條紐帶。可以說,我們的人生也是圍繞著這三條主線來奮斗的,當我們完全解決好這些事情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充分的學會了與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將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講: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社會!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學會合作。
那什么是自卑呢?自卑就是當某個人面對某個事情表現出無所適從的時候,這便是自卑情結。可以說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奮斗都是在尋求優(yōu)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從而超越了自卑。
我們都在追求優(yōu)越感,正確追求優(yōu)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類人把犯罪當成優(yōu)越感的追求方式,他們想凸顯出自己的勇敢和強大,但是又不想與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盜、搶,或者以暴力使別人屈服方式,來使自己獲得優(yōu)越感。
每個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導致每個人的行為模式,生活態(tài)度也都截然不同。總的來說,自卑是一件好事兒,是人人都會有的,只是我們每個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縮,單打獨斗和自私自利。
毫無疑問我就是逃避和退縮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對一些使我自卑的問題時,我會變得無所適從,所以就采取了逃避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這恰恰證明了我沒有學會合作,所以我恐懼必須要面對的事情,逃避問題。
所以向各位強烈推薦這本曠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5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介紹,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是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
在《自卑與超越》中,關于記憶和夢的探討,作者也參考了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和Iris討論我在看這本書的原因。
她說,你是想要研究誰?我笑了,其實,是因為書太貴了,于是買了一套三十三塊錢十本且包郵的全集。一本書三塊錢呢。不,三塊三。
剛剛看這本書真的有看武志紅的心靈雞湯,我們每個人都有病,我們的童年都有陰影,我們的原生家庭都不健康,反正如此之類的。后來,細細地看,竟然看出了人性的弱點的韻味。
觀點一:木頭在與人類相關之時才成為木頭,而石頭只有在人類的生活中才成為石頭。
聞聞,有沒有瘋子在左天才在右的味道?
就像那句話,大腦告訴我:大腦是人體最聰明的器官。
觀點二:創(chuàng)傷
經歷并不是導致失敗與成功的原因,我們并不是由我們的經歷所決定,而是取決于我們做賦予這些經歷的意義。
比如很多早年經歷過死亡情景的人會選擇成為醫(yī)生,護士等。我爸爸在我很小就離開了,所以我17歲以前一直是致力于成為一個救死扶傷的醫(yī)生。因為我覺得我自己經歷過的不幸和痛苦,就再也不希望發(fā)生在任何一個女兒的身上。
夢境常常會揭示人的一些隱藏性格,它會告訴你,這肯定是你所期待的東西,或者是你必須要避開的東西,或者在告訴你,這就是生活。
觀點三:面對困難時選擇退縮的最為極端的一種表現便是自殺。
面對困難,他們選擇放棄,表示堅信自己無能為力,通過自殺來表達自責或者是一種報復。他們常常會這樣想,“”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受傷,也是最敏感的人,而你卻用這世上最殘忍的方式來待我。
對于每一個人,我們都必須透過表面看實質。我們常常疏于解決表面問題。這同樣也適用于成年的神經癥患者。打個比方,通常神經癥患者會有偏頭痛。這種頭痛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出現,以避免他們在生活著所遇見的問題。
觀點四:合作和愛不可能通過暴力獲取。
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不再致力于找出恐懼的原因,而是要確定其目的。
觀點五:合作是婚姻的最主要的先決條件。
我們應該考慮另一個人的興趣,目標,欲望,期待和野心,并做好準備共同承擔一切。我們應該審視這些事實,并學會如何避免未來發(fā)生這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