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書筆記范文
實踐論讀書筆記范文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杰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踐論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一
這是一個眾人追求政治正確卻不免陷入認知迷茫的時代,重讀《實踐論》,我雖無意于表現(xiàn)政治正確,卻亦不免陷入同樣的認知迷茫。
《實踐論》的副標題為:“論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而文中寫道:“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通觀全文,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從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tǒng)一如何轉變?yōu)楹蜑楹伪仨毎l(fā)展為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知和行的統(tǒng)一了。如果說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還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認識論的話,那么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統(tǒng)一則確實遠遠已經(jīng)超出此一意義上的認識論,進而探討某種社會實踐及其與此種認識論獲致的結論之間的關系了。因此,編注中特意寫道:“毛澤東的《實踐論》,是為著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題為《實踐論》。”言下之意,本文就其核心內容來說,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觀點的闡釋,并進而以這種認識論來揭露某些問題。但是,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只是本文前半部分的內容,而此文后半部分的內容卻不如編注中所說的那樣,是為了用這種認識論對某種主觀主義進行揭露,而是提出了認識論之后和之上的實踐理論,這種實踐理論的出現(xiàn)并不是對某種不看重實踐的錯誤做法的糾正和強調,而毋寧是一種應需的和具有自身特質的實踐邏輯,因此,文章題作《實踐論》,恰契其旨。
文章不長,但可分三個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總論,這總論中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概括文章的邏輯與走向:“因此,人的認識,在物質生活以外,還從政治生活中(與物質生活密切聯(lián)系),在各種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種關系。其中,尤以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給予人的認識發(fā)展以深刻的影響。”這里的所說的政治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階級斗爭對于認識發(fā)展的“影響”可以理解為“產(chǎn)生”,當然,亦可以理解為“決定”,而這雙重的理解,即決定了文章后兩部分的內容,從而主導和推動著全文的邏輯展開。
第二部分是廣為人知的,對于我們這些從小被期望為政治正確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其中某些詞句,甚至可以下意識地脫口而出。但是,正如文章所述:“原來人在實踐過程中,才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xiàn)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 這些就是事物的現(xiàn)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頗令人費解的是,這里的感覺和印象到底是由“事物”及其現(xiàn)象決定的,是其反應,還是由“實踐過程”所決定的。當然,文章后面給出了答案:“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也就是說:“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接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因此,這里的認識邏輯應該是這樣的:事物的現(xiàn)象乃至事物的本質當然是認識產(chǎn)生的根本前提,沒有認識的對象便談不上認識。但是,作為認識對象的事物乃至事物的本質如果不經(jīng)由社會的實踐,為人所“接觸”乃至“改造”的話,認識的形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認識的對象和某種性質的社會實踐共同造就了認識,所謂“接觸”乃至“改造”認識對象的過程也便自然地成為了認識的過程,此外,文后的引注中提到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并不免讓人想起其中廣為傳頌的最后一句:“以往的哲學家只是用各種觀點來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怎樣改造世界。”這不得不讓人產(chǎn)生又一次的困惑:如果你否認文章這部分所談論的是一種認識論,那是不正確的,因為文章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乃至編注所認為的整篇文章都顯示出認識論的探討目的,文章自己更明確地提出了其所謂的“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但如果你不否認這里所談論的是一種認識論,那也是很難說通的,因為無論是馬克思所說的那句話本身還是本文作者所常提到的“接觸”,特別是“改造”,抑或馬克思所說的那句話和文章作者提到的“接觸”和“改造”所產(chǎn)生的有意或無意的最終影響都昭示著實踐對于認識的主導作用,都彰顯出一種特有的實踐邏輯。所謂的認識論不僅飽含著實踐論的因子,更不可遏止地走向實踐論——但我更愿意稱其為“為實踐而論”,當然這里的實踐更為現(xiàn)實和具體了,具體到作者的身臨處境。
不想以此背景和心態(tài)再提無法繞過的康德和他同樣對于“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偉大調和,但卻忽然因本文想起了一句話,雖然這種忽然性泄露了我政治正確的不夠,卻難掩這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政治上正確。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二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最杰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后,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tǒng)一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實踐論》文題雖為“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lián)系,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里,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chǎn)活動、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著依賴關系。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chǎn)生,而又服務于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后,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xù),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于實踐這一基礎。無產(chǎn)階級對于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zhàn)爭的領導者對于戰(zhàn)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于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并要回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后,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fā)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xù)。理論是否符合于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于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于實踐并得到證實之后,人們對于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于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并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著變化發(fā)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fā)展時,認識就要繼續(xù),就要適應新的情況??陀^過程的發(fā)展充滿著矛盾和斗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fā)展同樣充滿矛盾和斗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于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于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tǒng)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huán)以至無窮,并且每個新的循環(huán)都代表著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tǒng)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系,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辟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啟發(fā)。
關于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愿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huán)境有沒有規(guī)律性的了解直接相關。這對于我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zhàn),而對于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
關于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秾嵺`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為不會而不去游、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么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為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里念,那么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tài),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于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著不小的矛盾?!秾嵺`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shù)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為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于實踐的正確而系統(tǒng)的見解,對于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獲成功。
實踐論讀書筆記篇三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F(xiàn)收集于《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革命戰(zhàn)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內,曾經(jīng)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jīng)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jīng)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jīng)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于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于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著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群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lián)系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系為中心全面系統(tǒng)地闡和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chǎn)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并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fā)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jīng)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xiàn)兩次飛躍之后,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tǒng)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并著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chǎn)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了實現(xiàn)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qū)別聯(lián)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盡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fā)展的時候,不僅要分清事物發(fā)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lián)系的、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xiàn)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xiàn)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后,我們應該將實踐認識理論返回的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lián)系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復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fā)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賴于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jīng)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經(jīng)驗是靠不住的。“經(jīng)驗論”錯誤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于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guī)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tǒng)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guī)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因為此兩者是相互依賴,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己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勿犯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做到堅持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為前提的。把繼承和創(chuàng)新統(tǒng)一起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xiàn)于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fā)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于從實際出發(fā),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該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并不斷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己,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注重理論實踐創(chuàng)新,激發(fā)自己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激情,不斷拓展自己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能力,爭取做有為的青年,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