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期終復習題
科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期終復習題
你知道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期終復習題有哪些嗎?小編知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重點復習題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重點復習題一
第一單元:
1、空氣具有(占據(jù)空間)(有質量)(有流動性)(可以被壓縮)等性質。
2、被壓縮的空氣叫(壓縮空氣)。壓縮空氣有(彈性)。
3、空氣被壓縮的程度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4、(熱空氣)比同體積的冷空氣(輕)。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
5、(熱氣球)、(孔明燈)是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氣總是在(循環(huán)運動)的,(流動的空氣)就是(風)。
7、制冷空調應掛在房間的(上方);取暖器應放在房間的(下方)。
8、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包括(氧氣)、(氮氣)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
9、空氣中支持燃燒的氣體叫做(氧氣),(氧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 )。
空氣中最多的氣體是(氮氣),(氮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能滅火。
11、如果空氣中除了正常成分外,還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
12、(人類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13、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有:(植樹造林)、(減少交通工具尾氣的排放)、(不焚燒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氣制造廠)、(天然空調器)、(綠色蓄水庫)、(空氣凈化器)等美譽。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重點復習題二
第二單元: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攝氏度)、(華氏度)作單位。
2、(溫度計)可以準確測量出物體的(溫度)。
3、一杯熱水的降溫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
4、溫度計是易碎品,使用時要(輕拿輕放)。
5、在測量液體的溫度時,溫度計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沒在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側壁)。
6、要等溫度計內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認讀,并且要使(視線與溫度計液柱的頂端)保持水平。
7、熱在(固體)中,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到(溫度低)的地方,這種傳熱的方式稱為(傳導)。
8、(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這種傳熱方式稱為(對流)。
9、不靠(空氣)、(水)或(其他物體)也能傳遞熱,這種傳熱方式稱為(輻射)。10、正確使用酒精燈的方法:(1)先觀察,確定酒精燈內的酒精量不超過瓶體的(三分之二)。打開瓶帽,將瓶帽(豎放)在燈旁。(2)用點著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燈芯。(3)把被加熱物體放在火焰中溫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熱。(4)用完酒精燈后,用燈帽自(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
11、加熱和冷卻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tài))、(體積)。
12、溫度計是利用(物質熱脹冷縮)的原理做成的。
13、(二氧化碳氣體)在溫度很低時,會變成一種叫做(干冰)的固體。(干冰)在達到室溫時又能恢復到(氣體)狀態(tài)。
14、絕大多數(shù)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現(xiàn)象叫做(熱脹冷縮)。
15、糖受熱會熔化成(液體),冷卻后又會凝結成(固體)。
16、不同物質具有的(吸熱和散熱)性能不同。例如(油)吸熱和散熱比水快;(金屬片)吸熱和散熱比紙板快。
17、固體的吸熱、散熱性能優(yōu)于液體。例如(沙子)吸熱和散熱的速度比水快。
18、同一種物質,(深色的)比淺色的吸熱和散熱(快)。
19、(云)、(霧)、(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0、(云)、(霧)、(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變成的。
21、(液態(tài))的水受熱后變成(氣態(tài))的(水蒸氣),這種現(xiàn)象叫(蒸發(fā))。
22、水蒸氣遇(冷)后,又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凝結)。
23、水的蒸發(fā)快慢與(蒸發(fā)面積)、(空氣流動)和(周圍溫度)有關。
24、水有(液態(tài))、(固態(tài))、(氣態(tài))三種形態(tài)。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重點復習題三
第三單元: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摩擦)、(彈撥)、(敲擊)、(吹氣)可以使物體產生振動而發(fā)出聲音。
3、聲音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即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聲音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5、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體),最慢是(氣體)。
6、“伏罌而聽”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對著壇子,通過傾聽從地下傳來的挖掘聲來確定方位。運用的科學道理是:挖掘聲通過土壤和巖石這些固體向四面八方傳播,傳到壇子后引起壇壁的振動,又引起壇內空氣的振動,空氣的振動把聲音傳到了人的耳朵。
7、耳朵分為 (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構成,中耳由(鼓膜)和(聽小骨)等構成,內耳由(耳蝸)等構成,耳蝸與(聽神經)相連。
9、耳廓有(收集聲波)的作用。
10、聲音傳遞的路徑為:聲源——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
11、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耳廓收集聲波后,聲波通過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又通過聽小骨傳給耳蝸,連接耳蝸的聽神經把聲音信號報告給大腦,我們就聽到聲音了。
12、(噪聲)是聽起來不舒服的聲音。
13、(噪聲)和(廢氣)、(廢水)一樣,已被列為主要的環(huán)境污染之一。
14、保護自己聽力的方法:(捂住耳朵)、(離開噪聲區(qū))、(戴上耳塞)、(控制物體發(fā)聲)。
15、減少噪聲的方法:(汽車上安消聲器)、(公路兩旁栽樹)、(市區(qū)設置禁
鳴區(qū))、(公路和機場遠離居民區(qū))等。
16、聲音的強弱叫做(音量)。
17、聲音的強弱與(聲源的振幅和距離)有關。。聲源(振幅)越大,聲音越強;距離聲源(越近),聲音越強。
18、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
19、聲音的高低與振動物體的(松緊、長短、粗細)有關。(緊、短、細)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較高,即(振動快),聲音高。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重點復習題四
第四單元:
1、食物含有的六種主要營養(yǎng)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來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測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會(變藍)。
4、沒有一種食物能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偏食、挑食)。
5、(營養(yǎng)均衡)才能健康成長。
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營養(yǎng)過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飲食缺陷造成的(營養(yǎng)不良)。
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是:(1)葷素搭配(2)粗細糧搭配(3)多種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適量的新鮮水果和蔬菜(5)和適量的水。
8、為了健康成長,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攝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訴我們健康飲食的方法。
9、為了營養(yǎng)全面合理,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應包括:(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蝦、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這五大類。其中,應該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應該吃得最少的是(油、鹽、糖)。
10、米飯、面條等淀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給我們(能量);
魚、肉、蛋、豆、奶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長身體的(營養(yǎng));油脂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可供給我們(能量),保持我們的(體溫),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在人的身體里有一個近(7米)長的消化系統(tǒng)。
12、食物在人體內經過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
13、消化道運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動),所以倒立吃東西,食物會進到胃里。
14、良好的飲食習慣有:(一日三餐有規(guī)律)、(吃飯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亂吃零食)、(不用牙齒咬太硬的東西)等。
15、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分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兩大類。
16、(加工食品)是指經過(機器)或(化學藥品)處理過的食品,在處理過程中,往往會添加某些物質,食物也會損失一些(營養(yǎng)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經過初級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劑)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數(shù)的營養(yǎng)成分。
18、加工食品中誘人的顏色是(色素)。
19、食用色素是一種(添加劑),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變食品的(外觀)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會損害健康。
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臘食品);(多吃綠色食品)等。
21、(綠色食品)是無污染的(安全)、(優(yōu)質)、(營養(yǎng))類的食品。
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期末重點復習題五
第五單元:
1、(排序)和(分類)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鉛筆上的4B、2B、HB、2H、4H標記是按(劃痕顏色的深淺)排序的。比如6B字跡最黑、6H寫出的字最不明顯。
3、(分類)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組合在一起。
4、把事物一分為二,再一分為二,繼續(xù)一分為二……直到不能再分,這種方法叫做(多極二分法)。
5、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根據(jù)動物的外形和行為將動物分成了3類:(天上飛的)、(水里游的)、(陸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學家(林奈)設計了(雙名法)給生物分類。(屬名)標志著與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親緣關系),(種名)描述了該生物的(個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