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質(zhì)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質(zhì)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是記述行人辭令的散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中優(yōu)質(zhì)的教案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的優(yōu)質(zhì)教案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本課重要詞語及語法現(xiàn)象:
譬如: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等。
2.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學會用填寫關鍵詞法概括文意。
3.通過用加點詞語境義填寫成語的方法,了解古今漢語的聯(lián)系,增強對古漢語的領悟力。學會評點式讀書法,嘗試讀寫結(jié)合,古為今用。
4.感受燭之武以國事為重,勇于擔當?shù)木瘛?/p>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春秋是禮崩樂壞的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晉之好,轉(zhuǎn)眼間頓為敵國。同學們知道,在大兵壓境、國家危如累卵的時候,以自己超卓的膽識,只身說退強大敵軍的故事嗎?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轉(zhuǎn)眼之間成為盟友,而盟友之間則差點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嗎?那就讓我們走進《燭之武退秦師》,感受一下春秋時期那刀光劍影,欣賞那驚心動魄的唇槍舌劍吧。
二、檢查預習
1.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師生共同擇要挑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重點學習。
(結(jié)果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大多與教師判斷相同,通過篩選,刪除了通過查閱注釋和詞典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譬如,關于“春秋三傳”、人物稱謂;對于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學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學時這個環(huán)節(jié)從略)
2.字詞積累:大屏幕投示,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學生相互補充。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上區(qū)別
越國以鄙遠 且貳于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行李之往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加點詞,了解其活用類型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 若亡鄭而有益于秦 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于晉 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于晉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將焉取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于晉 晉軍函陵 是寡人之過也 夫晉,何厭之有
【活學活用】
請以下列加點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于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濟)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積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舉一反三之效。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通過給加點詞組合成語來學習,學生趣味盎然,教師也可借此了解學生掌握成語程度,使學習具有針對性。)
三、誦讀感知,分析說理藝術,概括文意。
(一)反復誦讀,感知內(nèi)容
1.先讓四個學生分別讀四段內(nèi)容,然后請學生評點,教師相機點撥。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燭之武說秦伯的語氣。再請一生品讀,并讓學生指出這番說辭中語氣有無變化,讀得是否正確。再請一生朗讀,感受其委婉語氣及其跌宕起伏。
(二)綜合全文,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最恰當?shù)淖钟枰栽u價。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 )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 )矣;
燭之武見危受命,其情可謂( )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 )矣;秦伯背盟結(jié)盟,其行可謂( )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 )矣。翻云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為( )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四、合作探究
讀了這篇文章,同學們能否從中獲得一點啟示。(提示:可從事情因果關系、盟友與利益、說理藝術等方面考慮)任選一個話題,寫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闡明你的觀點??梢韵嗷ビ懻?,選擇一人在班上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視課堂教學時間而定,也可放到課外完成)
[學生討論后提出諸多話題,最后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以下幾個話題較好。(1)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2)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3)有理還得有禮(或“有話好好說”)]
【學生范例1】話題: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面對兩大強國的圍攻,危如累卵的鄭國指日可下,但燭之武卻能以一番說辭,讓秦國自動撤軍,傳奇般地解了鄭國之圍。這看似意料之外,實在情理之中。首先,燭之武洞悉兩大敵國雖有秦晉之好,但歷史上曾有恩怨、摩擦,巧妙的予以利用,便能化敵為友。其次,他知道,“春秋無義戰(zhàn)”,兩國雖為同盟,但目的都是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一旦違背自己利益,聯(lián)盟就會瓦解。第三,他善于攻心,雖為鄭國說客,但卻設身處地替秦國著想,且言之成理,故能擊中秦伯軟肋。第四,秦伯也是以退為進,留下的杞子等人不就是秦國的內(nèi)應、眼線嗎?
【學生范例2】話題: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秦晉兩大盟國圍攻鄭國,但在燭之武一番說辭之下,秦國就拋開秦晉之好,改與敵國結(jié)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國以鄙遠”,本來就只想分鄭國一杯羹,但“鄰之厚君之薄”的虧本買賣是不干的,哪如“舍鄭以為東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況“與鄭人盟”,讓杞子等將領留下做內(nèi)應,以后獨吞鄭國這塊肥肉多好。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晉國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鄭是讓它火中取栗。別看文公滿口“仁義”,當“仁義”遭遇“利益”時,晉國選的肯定是后者。幾年之后的崤之戰(zhàn)不正說明了這點嗎?呂祖謙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誠哉斯言!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古人之言當銘記也。
五、作業(yè)
1.課外延伸閱讀《秦晉崤之戰(zhàn)》
2.以“談《燭之武退秦師》的寫人藝術”為題,寫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長不限。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于《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后面關于《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這是朱彝尊《經(jīng)文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東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蹲髠鳌酚洈⒘松掀痿旊[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四、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當時,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秦晉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