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實錄看什么是語文味
學習啦小編導語:如果說,語文味就是語文教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語文就是學習語文,而不是學習數學,這當然沒有什么錯,問題在于我們說“語文味”的時候,是把語文教學的語文從大語文中脫離開來,它的區(qū)別對象是大語文,即我們所用所寫的語文。
語文教學是為學生學習我們所說所寫的語文服務的,也就是為形成人的語文積累和語文素養(yǎng)服務的。這種積累和素養(yǎng),乃是人們進行大語文活動的結果,而且只有這種活動,才能以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大量地吸納字詞句篇,并且以生命存在的方式,同生命的本能、潛能、天性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并保存在生命里,其特點是有機的,廣泛的,深刻的,待命的,它將與生命遭遇的情境相結合,生成當時當地所需要的形態(tài),例如字詞句篇的使用和相關的知識描述,見于靈活的、豐富的應用,甚至是考試的準備。這樣,語文教學超越了小語文教學的語文味,不再是那種游離在人的普遍語文活動之外的語文說教,而是走向依靠人的語言本能,以及文法敏感的本能,去直接地進行閱讀帶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從中直接地、非刻意卻自然而深刻廣泛地獲取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這就是語文教學回歸既育人,又借助于人自己獲得浩如煙海的知識的方式。
孤立來說,“語文味”教學會使人覺得頭頭是道。因為每個教導都會是當時學生眼前的需要。例如,學生可能有錯別字,可能讀到了一篇好文章他們還不自知,如果我們引導他在何處體會,會比他自己讀要快很多甚至是才有可能觸及這樣的深度。但是,我們卻忘記了,當我們給他教導的時候,給他們具體的要求或指引的時候,這些學習的項目,首先要通過我們的語言或課本的描述,去提取出來。而提取的時候,就失去了這些項目所依存的基本環(huán)境,生命的環(huán)境,它不僅不能得到生命方式的理解,也得不到生命方式的運用,一切成為僵化的堆棧,而成語文除了語文之外的第二個體系-----人們教學的不是語文本身,而是為“語文味”所字號的另類物。這就是參考書、考題和教者孤立的說教的致命傷,也是師本、考本、本本的語文教學和學習的致命傷。
回歸到大語文的實踐,拒絕語文味的說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計劃,盡管它最后得到的不過是中國數千年來語文學習的方法:讀書,寫作和討論。然而我們卻回歸了自然,就像我們拒絕了人造補品,而回歸自然飲食一樣,于是,我們?yōu)樽匀欢O的機體和機能,生氣勃勃地恢復了它的作用。如果說,對于某些大人來說,自然而不功利意味著笨拙,那么,對兒兒童,學生,自然的教學意味著培育。當我們的一切行動都考慮培育人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找到了本真,就找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案----依靠學生自身的力量去實現教育。
我把我的一位研究生關于語文味的文章刊在這里。供大家參考。
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記一節(jié)生本語文課
陳麗端
在教育者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上什么學科就得有什么學科的味道。比如語文課,就得上出語文的味道來。這里所謂的“語文味”指的是語文課要有字詞句篇、語修邏輯的研究和學習。語文課堂少了這些,就體現不出語文學科的特點來。說到這里,我們要先弄清楚語文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形成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言簡意賅,語文學習最終就是為了表情達意。我們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就真的能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嗎?可惜的是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銳減,學生不會說不會寫的現象普遍存在。如果我們通過閱讀帶動閱讀,通過大量語文活動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那么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又何必緊緊抓住字詞句篇、語修邏輯的符號研究不放呢?
下面是筆者聽過的一節(jié)高一語文課----《我愿意是急流》(詩歌內容參見人教版高一語文第一冊)?;蛟S你會覺得這不是語文課,語文課不應該是這樣上的。然而就是這樣一節(jié)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讓人無比震撼和感動,震撼的是語文課可以如此純粹,如此自然,感動的是學生可以如此精彩,如此投入。
環(huán)節(jié)一:學習課文《我愿意是急流》
課前授課教師先請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河流和一條小魚,自告奮勇的學生畫得栩栩如生。配合這幅畫,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內容。
評析:這里教師的用意是由此畫引出所學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急流指的是‘我’,小魚指的是‘我’的愛人”。 由于這首抒情歌本身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基本都能讀出其中大義,教師并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來剖析文本。課文內容點到為止,并沒有象傳統(tǒng)教學那樣進行文本內容的講解和分析。該詩歌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本詩運用句式反復、意象對比的寫作技巧,但這節(jié)課沒有強調出來,而是讓學生自由鑒賞。學習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固然重要,但鑒賞一首詩歌,我們總是從整體感悟開始,是文本中所傳達的某種思想或某種情感在打動著我們,而不是詩歌的表現手法。
接著教師要求大聲、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并及時作出點評:“讀得很好,符合我所說的兩個要求----大聲,有感情。但是有些地方讀錯了,誰發(fā)現?”沒人發(fā)現,教師指出“窠”字讀錯音,這時全班也沒人能知道正確的讀音。于是,教師讓學生回去查一查。
評析: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師自認為是知識的擁有者,如遇到以上這種情況,一定急于把正確的讀音告訴學生好展示自己的知識權威性。這位授課教師愣是忍住沒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回去查。這看似不起眼的細節(jié),卻包含了教師“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她相信學生課后會去查閱此字,因為一方面他們急于滿足自己的學習需要;一方面他們可以在下節(jié)課展示查閱的成果以滿足表現自我的需要。而且,依靠學生自己去查閱此字的讀音,不但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更能牢靠地記住它的讀音,還可能查閱到關于這個字的其它內容。在這里,教師的行為體現了讓學生“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的教學觀。把字詞句篇、語修邏輯的符號研究變成了學生自己的活動,把教轉化為做和學,似乎沒有了語文講解字詞句篇的味道,卻實實在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 力。
環(huán)節(jié)二:從這首詩歌你聯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起了“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還有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既然要500次回眸才換來擦肩而過,時間太久了,沒有必要為愛人付出那么多。
生2:我很敬佩為了愛情一往直前,奮不顧身的精神,但這是不現實的。我想起漢武帝劉徹和衛(wèi)子夫的故事。衛(wèi)子夫陪伴劉徹走過人生最低落的時期,后來雖然做了皇后,但是下場是很悲慘的,她的兒子和女兒都被迫害而死,而她自己也自殺死了。作為皇后,她是成功的,但是作為妻子,她是可憐的,作為母親,她是失敗的。衛(wèi)子夫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思。
生3:我要反駁XX同學(指生2)。歷史上陪伴劉徹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的人不是衛(wèi)子夫,而是陳啊嬌。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金屋藏嬌”,說的就是劉徹和陳啊嬌的故事,因為劉徹的出身不是很好,他是宮女所生的,所以早年的經歷是很艱難的,陳啊嬌為他付出了很多,最后卻被冷落在長樂宮,有誰能明白陳啊嬌終老一生,見不到心愛的人的感受呢?
生4:我覺得衛(wèi)子夫付出是有收獲的。衛(wèi)子夫出身卑賤,但是她后來卻做了皇后,而且她的弟弟衛(wèi)青也成為了西漢有名的大將。所以衛(wèi)子夫是有收獲的。另外,女生還是不要太依賴別人,要靠自己。
生2:為愛情太沖動是要付出代價的。
生5:(對生2)你認為付出是要代價的。那么你希望你的愛人為你付出嗎?
生2:我的意思是雙方都要付出,只是不能太沖動。為愛情奮不顧身,有可能換來幸福,也可能換來終身后悔,就像衛(wèi)子夫那樣下場很悲慘。
生5:我認為愛情需要付出,但要先讓對方知道你的付出。
評析:從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來看,這個環(huán)節(jié)似乎已經偏離了課文文本的教學了。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和挖掘,也沒有象教學要求的那樣對該詩歌進行意象分析。而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這首詩歌聯想到了什么?其他的詩歌、愛情故事、文章都可以,只要是你自己從這篇課文聯想到的都可以”。就是因為有了開放空間如此大的問題,才引發(fā)了學生接下來如此激烈的討論和精彩的發(fā)言。如果我們總是習慣于把思維局限在課文文本,那么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文本思想,不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情感體驗,更不能開放自己的經驗。就如這首詩歌,給我們傳達的愛情觀就是犧牲自己,無私奉獻,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一觀念。但是如果我們放開了,敢于去接納學生的個性體驗,那么學生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奇。由學生的發(fā)言內容我們可以驚喜地發(fā)現當代中學生獨特的愛情觀和思想。沒有了傳統(tǒng)語文對文本的條分縷析,卻更大限度地容納了學生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環(huán)節(jié)三:小組討論:愛情要不要付出?
生6:大家還記得寫《鄉(xiāng)愁》的余光中嗎?他的未婚妻被檢查出患了嚴重的疾病,但是他還是執(zhí)意要和她結婚,堅守他們的愛情,最后他們幸福地過了一生。所以愛情是需要付出的,我要反對XX同學(指生5),她要求別人付出是很功利的。
生5:要付出但也要收獲,無私付出,下場就像衛(wèi)子夫、陳啊嬌那樣。
生7:我覺得付出之前要先看看對方是不是喜歡你,付出是要建立在相愛的基礎上的。
生8:我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指生7)。徒勞付出不但得不到對方的感激,還有可能遭遇對方的厭惡。就像朱安和魯迅。朱安為魯迅付出了一生,但是魯迅身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倡導自由婚嫁,而朱安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魯迅不喜歡女人纏小腳,她是小腳,為了魯迅就穿起了大鞋,結婚那天差點跌倒,魯迅不但沒扶她,還生氣地離去,新婚之夜,留下朱安一個人獨守空房。所以毫不保留地付出是要看對象的,不然就會是悲劇。
師:你們知道魯迅是怎么評價朱安的嗎?他說,朱安是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朱安是母親的妻子,她一生都在照顧服侍母親。
生9:雙方都要付出才會幸福。
生10:我想起了漢代的西馬相如和卓文君。司馬相如是個大才子,長得也很帥。他彈唱那首著名的《鳳求凰》使卓文君怦然心動,然后兩人私奔,回到司馬相如老家賣酒,最后岳父實在看不下去,承認了他們的愛情,給他們資助。后來西馬相如被皇帝賞識,入京做了官,沉迷于官場生活,寫了一封家書給卓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眾生:什么意思?
生10:數字中無“億”,表明已對她無“意”。卓文君明白司馬相如的心思,于是給她回了信,“一別之后,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huán)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終于感動了司馬相如,使他回心轉意。
師:卓文君后來得到了幸福,是因為她有才華,她的回信使西馬相如回心轉意。所以為了幸福,你們也要好好學習。
生11:我發(fā)現上面所有故事悲劇的主角都是女性。莎士比亞說過,“不愛自己的人怎么愛別人?”現代的女生一定要愛自己,要自立,即使受了傷害也要獨立、堅強。
生12:真正的愛情應該像娥皇女英那樣,她們是堯帝的女兒,舜的妻子,后來舜死了,她倆也投湘水而亡,追隨舜而去。他們的感情是很純潔的。
評析: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根據學生課堂討論的需要進行適時調整的,屬于課堂的生成部分。在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由一個學生的發(fā)言引發(fā)了其他學生對愛情需不需要付出的大討論,這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需要,教師能敏銳地覺察到,并及時引導其對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更深的討論,因此生成了更多的思考和體驗,同時也體現了教師處處“以生為本” 的教育理念。生本的語文觀認為課文文本只是一個引子,它提供了討論的主題,由這個主題引發(fā)學生更多的閱讀和思考。由上可見,學生在課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閱讀了很多資料。在這節(jié)課上,他們不僅僅學到了裴多菲的這首抒情詩,還有金屋藏嬌的典故,莎士比亞等人的名言名句,漢武帝和衛(wèi)子夫、陳阿嬌的故事,朱安和魯迅的故事,余光中和他妻子的故事,西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娥皇、女英和舜的故事等等。如果學生樂于去閱讀大量的資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非要把學生限制在一篇小小的詩歌上呢?學生們思想豐富,引經據典,出口成章,這不正是語文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嗎?這時候,有沒有“語文味”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在思考,在進步。
以傳統(tǒng)的語文評課標準來看,或許你在這堂課找不到語文學科的特點,嗅不到語文課的味道。以上課例,課堂的設計雖很簡單,只有三個大環(huán)節(jié),但是滿滿地充溢著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活躍的思維、獨到的見解??v觀整個課堂流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流暢有序,學生表達能力得到鍛煉,思想得到啟發(fā),情感得到熏陶,這不就是語文學科所要達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嗎?睿智的教育者,看了以上的課例,請你自己也來判斷一下,是有“語文味”的傳統(tǒng)語文課,還是這樣一類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更能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