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五篇
棲霞山位于南京市棲霞區(qū),古稱攝山,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有關江蘇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一)
棲霞山位于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fā)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游勝地。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跡,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
棲霞山風景區(qū)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fā)祥地。 棲霞寺是南京地區(qū)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鑒真紀念堂等主體建筑。
棲霞寺座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年),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后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fā)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間,規(guī)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清咸豐年間毀于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現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qū)最大的寺廟。
千佛巖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中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圣像以紀念明僧紹。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于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jiān)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chuàng)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巖壁上有如來佛光,于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圣”,該殿也稱“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于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后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于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2000年南京旅游界要說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棲霞山發(fā)現“東飛天”,各大媒體更是抓住這一熱點進行大量報道,學術界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使“東敦煌”、“東飛天”蜚聲海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東飛天”位于中102號佛龕中。
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么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fā)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跡”。最近又傳來消息稱在千佛巖旁的舍利塔上又發(fā)現了飛天浮雕,其所用技法和人物線條皆與敦煌相似,據有關報道稱,這一發(fā)現進一步豐富了"東敦煌"的文化內容。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始為木塔,后毀于唐武宗會昌年間。現存之塔系南唐時高越、林仁肇建造。從棲霞寺南側圍墻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面,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tài)生動傳神。
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游、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般。該塔為五級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釋迦八相圖和海石榴、魚、龍、鳳、花卉等圖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賢騎象圖和文殊菩薩像,像上還刻有“匠人徐知謙”等題名。
塔檐下雕飛天、樂天、供養(yǎng)人等像。第二層以上每面都刻兩個圓拱形龕,均內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計64尊,雕刻精細,甚為生動。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細膩、精湛,裝飾華麗,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guī)r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南朝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qū)有19處,分布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zhèn)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zhèn)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tài)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后交錯,神態(tài)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于帝陵,辟邪則專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棲霞區(qū)獅子沖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致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于仙鶴門張家?guī)齑宓牧号R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稱華表,以棲霞十月村吳平忠侯蕭詹墓的碑文保存最為完整。南朝立碑較少,千百個碑毀散湮沒,流傳極少,而此碑巍然獨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 碑身、龜趺三部分。碑身鐫刻當時著名書法家貝義淵所書2840多字的楷體碑文,是十分罕見的書法藝術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杰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祿、麒麟雕刻
精美者,當屬位于棲霞鎮(zhèn)獅子沖的陳文帝永寧陵石刻。天祿又稱“天鹿”,也稱“挑撥”、“符撥”,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與“天命”和“祿位”有關。麒麟是傳說中的“仁獸”,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圣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永寧陵現存石天祿、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飛,富有動感,給人以挺撥、豐富的印象。
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今天將由我?guī)ьI大家參觀游覽棲霞山。
“金陵名藍三,牛首以山名,弘濟以水名,兼山水之勝者,莫如棲霞”。棲霞山古稱攝山,因山中盛產中草藥,可以滋養(yǎng)攝生,故名。棲霞山位于南京東北郊十八公里處,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東峰綿延向東形似臥龍,名龍山;西峰突兀江邊,狀如伏虎,名虎山。棲霞山外形似傘,因此古時又稱為傘山。至于“棲霞”名之由來,至少有兩種說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紅葉,每當深秋時,猶如晚霞棲落,蔚蔚壯觀。現棲霞山為我國五大紅葉觀賞風景區(qū)之一。
古人云,“會游游棲霞,不會游游天下”??梢姉忌姜毦喵攘?,首先棲霞山兼山水之勝,被乾隆皇帝譽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來就是戰(zhàn)略要地。其次,棲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專家稱為濃縮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見證地。第三,棲霞山(古稱攝山),自古以來以盛產中草藥而聞名于世,在我國中草藥資源寶庫中獨樹一幟,葛玄、葛洪、李時珍等名人曾多次來棲霞山。第四,對于國內外地質、地理工作者而言,棲霞山富有地質之勝,棲霞山是我國東半部地質情況中南方類型的“模特兒”,現在國際地質學界還把一些地層名字冠以“棲霞”二字,此外,棲霞山還盛產金、銀、錳、鋅等礦產。第五,就自然景觀而言,獨特的山巒奇石,二澗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紅葉,確實為一引人入勝的風景名勝地。
乾隆皇帝與棲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來過棲霞山,并在棲霞山行宮前后駐蹕四十五天,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有120首,匾聯44副,佛贊一篇,對其偏愛的棲霞十景,行宮、彩虹明鏡、紫峰閣、玲峰池、萬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疊浪巖、幽居庵、天開巖,不僅寫出許多贊美的詩聯,而且并畫下這個十景當時的盛況。乾隆皇帝第一次來棲霞山就寫下了贊譽棲霞山美景的詩《游棲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畫屏云庵紫峰閣,乳竇春淙白鹿泉,梵業(yè)鐫碑尚隋代,凈因舍宅自齊賢,更誰鑿壁名紗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區(qū)主入口,于2001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廟都設有三個門,亦稱“山門”,象征解脫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內兩側通常供奉兩尊金剛神像,威武驃悍、露牙睜目,就是“哼哈二將”。他們的俗名一個叫鄭倫,一個叫陳奇。鄭倫是商紂王的督糧大將,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飛魄散,因得名“哼將”;陳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糧官,他張嘴一哈,黃氣噴出,嗅者當場喪命,二人一個哼鼻,一個哈氣,各顯神威,故稱哼哈二將。
他們是“封神演義”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認可,也順應了世俗百姓的習慣與愛好,所以就成為佛教中的守門神了。
“彩虹明鏡”與月牙池
過了哼哈殿可見一個小巧的明鏡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鑲嵌在綠色的地毯上,當湖水盈盈之時,可見寺門及兩側崗丘前的古楓綠樹倒映水中,漣猗驟起,波光浮動,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銀幕上,景色比岸上更勝三分,即所謂“彩虹明鏡”為棲霞之一景也。
鼓 樓
明鏡湖向前數步,可見鐘鼓樓,棲霞鼓樓沿古寺主建筑中軸線與鐘樓完全對稱,而建筑結構、尺寸、材料、色調、外形與鐘樓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鐘,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鐘樓之聲更添古剎之莊嚴,實乃太平盛世之殊勝因緣也。大鼓腰直徑二點五米,鼓面直徑二點一米,厚一點八米,重約四百公斤。
鐘樓
棲霞山鐘樓建于1999年12月,“鐘樓”二字出自于著名書法家林散之之手,樓下供地藏王菩薩,佛教中認為他是地獄中的神,鐘聲響起時能解脫罪惡的靈魂,樓上的千禧大鐘總重量為9.6噸,每年新年來臨人們在此舉行敲鐘活動以祈禱來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師像
在鐘樓后方豎有一寂然法師像,寂然法師弱冠之年出家于壽圣寺,一九二一年來棲霞奉事剃度師振禪和尚,法師悉心照料體事入微,若舜和尚深為感動,遂請法師擔任監(jiān)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淪陷,日軍燒殺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師留守棲霞,得大本、志開二位法師建議與協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設佛教難民收容所達四月之久,救護難民二萬三千余人,并掩護抗戰(zhàn)將領安全脫險。為賑濟難民,又設法四處告貸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終因積勞成疾,心力交瘁,壯年早逝。
法師一生,愛國護教、濟世救民,實為佛門楷模。
白蓮池
鐘鼓樓向前數步為白蓮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門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漢白玉欄桿,雕刻水禽花卉,頗有藝術情味。關于放生池的由來,尚有典故可尋,這里從顏真卿說起,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梁武帝蕭衍是歷史上顯赫一時的佛門天子,是一個以佛化治國的皇帝,在位時極為倡導佛教,主張?zhí)煜律窠猿运厥常杌实蹤嗤?,自作“斷酒肉文”,強令各地寺院?zhí)行,從此形成了中國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設置亦在此時。素食與放生是一脈相通的。
二億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棲霞寺山門廣場左側即是棲霞一寶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為紀念明征君(明僧紹)將自己的宅第捐獻給佛門,創(chuàng)建棲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手筆,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可見當時風格特點,碑面除碑額篆書“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為王知敬手書)均為行書,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現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僅缺十三字,字跡清晰可辨、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為高宗親筆。其字體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筆力遒勁,雄渾;其二,字體并無遒勁,瀟灑之感,倒有柔弱疲軟之貌,如果說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寫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權怎么會落到武則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區(qū)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棲霞寺歷代僧人都稱碑材為“梅花石”。現此碑經古生物專家考證,屬于沉積巖類的“海百合莖石灰?guī)r”,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莖等動物化石,全碑正面約有海百合動物化石2萬2千多個,距今已有2億零5百多萬年。具有這么多可見的動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塊的標本,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因此,棲霞山的明征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跡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質界收藏的化石標本之珍品。
六朝古剎—棲霞寺
棲霞寺座落于棲霞山中峰西麓,龍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隱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紹(字征君),舍宅為寺,始稱棲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棲霞寺之始創(chuàng),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時規(guī)模宏大,與湖北玉泉、山東靈巖、浙江國清并稱為我國“四大叢林”。
棲霞寺寺內建筑
步入山門過草坪登石階,一派褚紅的高墻迎面壁立,中間大門的額墻上書“棲霞古寺”,兩側門額上各書“六朝勝跡”和“千佛名藍”八個字,黃金的字面被深蘭色的底襯托出來,格外莊重耀眼,從此便把你引進這座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古剎了。走進山門即彌勒殿,迎面坐著一尊彌勒佛像,袒胸露腹,縱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龕兩側寫著的一副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妙語警游人,使人大增游興,彌勒像后站立著威武的韋陀天將,據說他是全寺的保衛(wèi)者,兩側為天王殿。
穿過彌勒殿是一方形寬敞的天井,兩廂為客堂、齋堂及補助堂,向正中步上臺階,即宏偉的毗盧寶殿,金碧輝煌,佛象莊嚴,神臺上端座毗盧遮那佛,象高近五米,連須彌座在內高達8.6米,通身貼金,莊嚴端重,其兩側侍立著梵天、帝釋兩菩薩,兩邊站立聽經的二十諸天也是點金著彩,光澤耀眼,顯示出一派肅穆的佛國景象。殿后塑立著南海觀世音,她站在鰲頭上,其左右為善財和龍女像,足下海濤澎湃,頭上彩云飛舞,她的背后是眾多的大小菩薩,此為觀音三十二應化身。觀音殿內再現瀛洲三山仙島。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側原來供文殊,普賢座像處是兩座金光燦爛精工細雕的大型佛龕,到處是神龍飛舞的畫面,一般民間寺廟是不曾見過如此豪華的建造,這是“文化大ge命”后從中南海運來的皇家之物。
對門即方丈室,門額上書“方丈”兩字,這兩塊匾額出自近代著名書法家蕭嫻的手書,大門兩側一副篆書楹聯“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意思是指文殊,普賢兩菩薩普救眾生的事跡。方丈中門進入藏經樓,藏經樓是全寺的最高處,藏經樓的正中佛龕的供奉著一座釋迦牟尼玉佛。由漢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與國內常見者頗異,這是緬甸僧人早年贈送的,室內兩側放置著整齊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為藏經之處,有佛教的經、律、論書籍,其中最名貴的是貝葉經,采用多羅樹葉烙印著梵文,但很少有人認識他。
棲霞山標志性建筑——舍利塔
棲霞寺東南方方門之外,千佛巖前廣場之上聳立著一座石塔,這就是有著一個千年歷史的舍利塔,所謂舍利是梵語,意思是和尚修行成佛(死)后,其身體在火化時化為結晶,即成“舍利”。棲霞寺舍利塔相傳初建于隋文帝時,據說隋文帝楊堅在當上皇帝之前曾遇見一異尼,其預言楊堅日后必然顯貴,位尊九五,佛教也將重興,并贈予舍利一袋。楊堅即位后,深信是佛保佑了自己,于是大力興佛,仁壽元年(601年)甚至下令各地建造塔,而棲霞山的舍利塔就是其中的一座,為南京市內四座寶塔中最負盛名的一座。
現存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重建于南唐(公元937~975年),根據塔身為五層密檐形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下有塔基和須彌座,以為是五層寶塔,但也有人加上塔座和塔基一共為七層(七級)。塔周圍欄桿皆由白石建成,仿木結構,塔基兩層,在第一級有釋迦牟尼八相圖的浮雕構成八幅連環(huán)畫,每幅圖畫的構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情態(tài),刻畫逼真,雖是雕刻,卻表達了雕刻與繪畫藝術的密切聯系。舍利塔對于研究佛教建筑史、佛教史和石雕藝術都是極好的實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連綿千佛巖
緊鄰舍利塔旁即千佛巖,又名千佛嶺,雕鑿始于大佛閣,據說棲霞精舍的開創(chuàng)者明僧紹曾與友人法度研習無量壽經。某日夜半,攝山西巖石壁上突然放光,光環(huán)中輝映顯出無量壽佛和佛閣寶殿的景象,明紹僧等人即試圖在此石壁上鑿石為像,卻未能實施,明僧紹逝世后,其子仲璋變賣家產和法度一起在西巖雕鑿佛像,這時正值齊武帝永明年間,他們一共雕鑿成三尊巨型佛像,即無量殿或稱大佛洞,又是三圣殿,是所有洞龕中之最大者。殿內正中是無量壽佛象,兩側為觀音,勢至兩菩薩,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區(qū)現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遺跡,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寺的千佛巖石窟造像,僅較大同云崗推遲31年,即開創(chuàng)于齊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國另一處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陽龍門,比之棲霞山千佛巖要遲17年。
整個千佛巖大小佛龕總共為三百四十九個,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為五百一十五尊,鑿像或五六尊為一龕,或七、八尊為一龕,遙望之如鴿房峰舍,故有千佛巖之稱。這些佛像藝術品長時間的暴露于天下,極易剝落風化,所以經歷了千百年以后已經凋敝不堪,尤其是頭部五官手指等纖細的部分最易破壞,無法觀看眉宇間的神氣,甚至有不少頭部和手臂都斷缺了。
在諸多的佛龕中,還有一個獨特的并且長期為人稱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于無量殿左側角落中,龕洞高僅2米龕中雕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錘的石匠,關于石匠殿有種.種推測和傳說,較為普遍的說是一位石匠真身所變,據說這位能工巧匠是在 造千佛巖石窟石佛時,迫于期限將至連夜開工,直至最后一夜天將破曉卻還剩最后一座佛像來不及雕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龕化身為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
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今天將由我?guī)ьI大家參觀游覽棲霞山。
“金陵名藍三,牛首以山名,弘濟以水名,兼山水之勝者,莫如棲霞”。棲霞山古稱攝山,因山中盛產中草藥,可以滋養(yǎng)攝生,故名。棲霞山位于南京東北郊十八公里處,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東峰綿延向東形似臥龍,名龍山;西峰突兀江邊,狀如伏虎,名虎山。棲霞山外形似傘,因此古時又稱為傘山。至于“棲霞”名之由來,至少有兩種說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紅葉,每當深秋時,猶如晚霞棲落,蔚蔚壯觀?,F棲霞山為我國五大紅葉觀賞風景區(qū)之一。
古人云,“會游游棲霞,不會游游天下”。可見棲霞山獨具魅力,首先棲霞山兼山水之勝,被乾隆皇帝譽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來就是戰(zhàn)略要地。其次,棲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被專家稱為濃縮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見證地。第三,棲霞山(古稱攝山),自古以來以盛產中草藥而聞名于世,在我國中草藥資源寶庫中獨樹一幟,葛玄、葛洪、李時珍等名人曾多次來棲霞山。第四,對于國內外地質、地理工作者而言,棲霞山富有地質之勝,棲霞山是我國東半部地質情況中南方類型的“模特兒”,現在國際地質學界還把一些地層名字冠以“棲霞”二字,此外,棲霞山還盛產金、銀、錳、鋅等礦產。第五,就自然景觀而言,獨特的山巒奇石,二澗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紅葉,確實為一引人入勝的風景名勝地。
乾隆皇帝與棲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來過棲霞山,并在棲霞山行宮前后駐蹕四十五天,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有120首,匾聯44副,佛贊一篇,對其偏愛的棲霞十景,行宮、彩虹明鏡、紫峰閣、玲峰池、萬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疊浪巖、幽居庵、天開巖,不僅寫出許多贊美的詩聯,而且并畫下這個十景當時的盛況。乾隆皇帝第一次來棲霞山就寫下了贊譽棲霞山美景的詩《游棲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畫屏云庵紫峰閣,乳竇春淙白鹿泉,梵業(yè)鐫碑尚隋代,凈因舍宅自齊賢,更誰鑿壁名紗帽,只恐平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區(qū)主入口,于2001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廟都設有三個門,亦稱“山門”,象征解脫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內兩側通常供奉兩尊金剛神像,威武驃悍、露牙睜目,就是“哼哈二將”。他們的俗名一個叫鄭倫,一個叫陳奇。鄭倫是商紂王的督糧大將,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飛魄散,因得名“哼將”;陳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糧官,他張嘴一哈,黃氣噴出,嗅者當場喪命,二人一個哼鼻,一個哈氣,各顯神威,故稱哼哈二將。
他們是“封神演義”里的人物,后因得到了佛教的認可,也順應了世俗百姓的習慣與愛好,所以就成為佛教中的守門神了。
“彩虹明鏡”與月牙池
過了哼哈殿可見一個小巧的明鏡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鑲嵌在綠色的地毯上,當湖水盈盈之時,可見寺門及兩側崗丘前的古楓綠樹倒映水中,漣猗驟起,波光浮動,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銀幕上,景色比岸上更勝三分,即所謂“彩虹明鏡”為棲霞之一景也。
鼓 樓
明鏡湖向前數步,可見鐘鼓樓,棲霞鼓樓沿古寺主建筑中軸線與鐘樓完全對稱,而建筑結構、尺寸、材料、色調、外形與鐘樓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鐘,北有太平鼓之完臻格局,鐘樓之聲更添古剎之莊嚴,實乃太平盛世之殊勝因緣也。大鼓腰直徑二點五米,鼓面直徑二點一米,厚一點八米,重約四百公斤。
鐘樓
棲霞山鐘樓建于1999年12月,“鐘樓”二字出自于著名書法家林散之之手,樓下供地藏王菩薩,佛教中認為他是地獄中的神,鐘聲響起時能解脫罪惡的靈魂,樓上的千禧大鐘總重量為9.6噸,每年新年來臨人們在此舉行敲鐘活動以祈禱來年平安幸福。
寂然法師像
在鐘樓后方豎有一寂然法師像,寂然法師弱冠之年出家于壽圣寺,一九二一年來棲霞奉事剃度師振禪和尚,法師悉心照料體事入微,若舜和尚深為感動,遂請法師擔任監(jiān)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淪陷,日軍燒殺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師留守棲霞,得大本、志開二位法師建議與協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設佛教難民收容所達四月之久,救護難民二萬三千余人,并掩護抗戰(zhàn)將領安全脫險。為賑濟難民,又設法四處告貸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終因積勞成疾,心力交瘁,壯年早逝。
法師一生,愛國護教、濟世救民,實為佛門楷模。
白蓮池
鐘鼓樓向前數步為白蓮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門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漢白玉欄桿,雕刻水禽花卉,頗有藝術情味。關于放生池的由來,尚有典故可尋,這里從顏真卿說起,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梁武帝蕭衍是歷史上顯赫一時的佛門天子,是一個以佛化治國的皇帝,在位時極為倡導佛教,主張?zhí)煜律窠猿运厥?,但他借皇帝權威,自作“斷酒肉文”,強令各地寺院?zhí)行,從此形成了中國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設置亦在此時。素食與放生是一脈相通的。
二億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棲霞寺山門廣場左側即是棲霞一寶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為紀念明征君(明僧紹)將自己的宅第捐獻給佛門,創(chuàng)建棲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手筆,筆法俊逸清秀,剛柔有致,可見當時風格特點,碑面除碑額篆書“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為王知敬手書)均為行書,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現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僅缺十三字,字跡清晰可辨、碑陰有“棲霞”兩個大字,據傳為高宗親筆。其字體歷來有兩種說法,其一,筆力遒勁,雄渾;其二,字體并無遒勁,瀟灑之感,倒有柔弱疲軟之貌,如果說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寫照么!要不然他的政權怎么會落到武則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區(qū)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國現存唐碑中,是極罕見的珍品。
棲霞寺歷代僧人都稱碑材為“梅花石”?,F此碑經古生物專家考證,屬于沉積巖類的“海百合莖石灰?guī)r”,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莖等動物化石,全碑正面約有海百合動物化石2萬2千多個,距今已有2億零5百多萬年。具有這么多可見的動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塊的標本,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因此,棲霞山的明征君碑不僅是文物古跡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質界收藏的化石標本之珍品。
六朝古剎—棲霞寺
棲霞寺座落于棲霞山中峰西麓,龍山、虎山相抱,前有南象山、北象山,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由隱居于此的高士明僧紹(字征君),舍宅為寺,始稱棲霞精舍,由高僧法度居之,即棲霞寺之始創(chuàng),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高祖時規(guī)模宏大,與湖北玉泉、山東靈巖、浙江國清并稱為我國“四大叢林”。
棲霞寺寺內建筑
步入山門過草坪登石階,一派褚紅的高墻迎面壁立,中間大門的額墻上書“棲霞古寺”,兩側門額上各書“六朝勝跡”和“千佛名藍”八個字,黃金的字面被深蘭色的底襯托出來,格外莊重耀眼,從此便把你引進這座已有1500多年歷史的古剎了。走進山門即彌勒殿,迎面坐著一尊彌勒佛像,袒胸露腹,縱情大笑,令人想起平常在此佛龕兩側寫著的一副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妙語警游人,使人大增游興,彌勒像后站立著威武的韋陀天將,據說他是全寺的保衛(wèi)者,兩側為天王殿。
穿過彌勒殿是一方形寬敞的天井,兩廂為客堂、齋堂及補助堂,向正中步上臺階,即宏偉的毗盧寶殿,金碧輝煌,佛象莊嚴,神臺上端座毗盧遮那佛,象高近五米,連須彌座在內高達8.6米,通身貼金,莊嚴端重,其兩側侍立著梵天、帝釋兩菩薩,兩邊站立聽經的二十諸天也是點金著彩,光澤耀眼,顯示出一派肅穆的佛國景象。殿后塑立著南海觀世音,她站在鰲頭上,其左右為善財和龍女像,足下海濤澎湃,頭上彩云飛舞,她的背后是眾多的大小菩薩,此為觀音三十二應化身。觀音殿內再現瀛洲三山仙島。值得注意的是大殿后側原來供文殊,普賢座像處是兩座金光燦爛精工細雕的大型佛龕,到處是神龍飛舞的畫面,一般民間寺廟是不曾見過如此豪華的建造,這是“文化大ge命”后從中南海運來的皇家之物。
對門即方丈室,門額上書“方丈”兩字,這兩塊匾額出自近代著名書法家蕭嫻的手書,大門兩側一副篆書楹聯“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意思是指文殊,普賢兩菩薩普救眾生的事跡。方丈中門進入藏經樓,藏經樓是全寺的最高處,藏經樓的正中佛龕的供奉著一座釋迦牟尼玉佛。由漢白玉雕琢而成,其形象與國內常見者頗異,這是緬甸僧人早年贈送的,室內兩側放置著整齊的木柜,即七十二函匣為藏經之處,有佛教的經、律、論書籍,其中最名貴的是貝葉經,采用多羅樹葉烙印著梵文,但很少有人認識他。
棲霞山標志性建筑——舍利塔
棲霞寺東南方方門之外,千佛巖前廣場之上聳立著一座石塔,這就是有著一個千年歷史的舍利塔,所謂舍利是梵語,意思是和尚修行成佛(死)后,其身體在火化時化為結晶,即成“舍利”。棲霞寺舍利塔相傳初建于隋文帝時,據說隋文帝楊堅在當上皇帝之前曾遇見一異尼,其預言楊堅日后必然顯貴,位尊九五,佛教也將重興,并贈予舍利一袋。楊堅即位后,深信是佛保佑了自己,于是大力興佛,仁壽元年(601年)甚至下令各地建造塔,而棲霞山的舍利塔就是其中的一座,為南京市內四座寶塔中最負盛名的一座。
現存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重建于南唐(公元937~975年),根據塔身為五層密檐形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下有塔基和須彌座,以為是五層寶塔,但也有人加上塔座和塔基一共為七層(七級)。塔周圍欄桿皆由白石建成,仿木結構,塔基兩層,在第一級有釋迦牟尼八相圖的浮雕構成八幅連環(huán)畫,每幅圖畫的構思都富有想象力、人物情態(tài),刻畫逼真,雖是雕刻,卻表達了雕刻與繪畫藝術的密切聯系。舍利塔對于研究佛教建筑史、佛教史和石雕藝術都是極好的實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連綿千佛巖
緊鄰舍利塔旁即千佛巖,又名千佛嶺,雕鑿始于大佛閣,據說棲霞精舍的開創(chuàng)者明僧紹曾與友人法度研習無量壽經。某日夜半,攝山西巖石壁上突然放光,光環(huán)中輝映顯出無量壽佛和佛閣寶殿的景象,明紹僧等人即試圖在此石壁上鑿石為像,卻未能實施,明僧紹逝世后,其子仲璋變賣家產和法度一起在西巖雕鑿佛像,這時正值齊武帝永明年間,他們一共雕鑿成三尊巨型佛像,即無量殿或稱大佛洞,又是三圣殿,是所有洞龕中之最大者。殿內正中是無量壽佛象,兩側為觀音,勢至兩菩薩,棲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區(qū)現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遺跡,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寺的千佛巖石窟造像,僅較大同云崗推遲31年,即開創(chuàng)于齊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而我國另一處重要的石窟造像即河南的洛陽龍門,比之棲霞山千佛巖要遲17年。
整個千佛巖大小佛龕總共為三百四十九個,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為五百一十五尊,鑿像或五六尊為一龕,或七、八尊為一龕,遙望之如鴿房峰舍,故有千佛巖之稱。這些佛像藝術品長時間的暴露于天下,極易剝落風化,所以經歷了千百年以后已經凋敝不堪,尤其是頭部五官手指等纖細的部分最易破壞,無法觀看眉宇間的神氣,甚至有不少頭部和手臂都斷缺了。
在諸多的佛龕中,還有一個獨特的并且長期為人稱道的石匠殿,石匠殿位于無量殿左側角落中,龕洞高僅2米龕中雕鑿的不是佛像,而是一解衣持錘的石匠,關于石匠殿有種.種推測和傳說,較為普遍的說是一位石匠真身所變,據說這位能工巧匠是在 造千佛巖石窟石佛時,迫于期限將至連夜開工,直至最后一夜天將破曉卻還剩最后一座佛像來不及雕鑿,石匠情急生智,跳入佛龕化身為石,立地成佛,留存至今。
【飛天】: 2000年時考古人員在這里發(fā)現了“棲霞飛天”壁畫,這幅壁畫位于千佛巖“中102號”洞龕,“飛天”長80厘米,寬約40厘米,其不托云彩,僅憑一根彩帶便可凌空回舞,揮手撒花,天衣飛揚,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飛天是佛國里的“天樂神”,在極樂國里彈琴歌唱,娛樂于佛?!皸硷w天”的面世,不僅豐富樂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寶庫,更是填補了敦煌文化向東傳播的空白,揭示了敦煌文化和以棲霞為代表的南方文化的淵源。這幅“棲霞飛天”是至目前為止,棲霞山千巖眾多東龕中發(fā)現的第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完整的壁畫,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的關注。
品外泉與飛來石
過舍利塔,順山徑信步上山只見千佛巖附近有一潭明鏡緊偎于陡立的石壁下,周圍有松石環(huán)抱,盛暑至此頓感寒泉清澈,涼意逼人,此乃品外泉,又名白云泉,據史載唐代茶圣茶經的作者陸羽(公元737~804年)嗜茶,喜評天下佳泉,將當時的名山泉水定其次第,唯獨棲霞山此泉泉味甚佳,不為陸羽所品(所知),
品外泉與白乳泉、珍珠泉在明代并列為棲霞山三大名泉,名列金陵二十四泉,當年的品外泉是以石砌就為棲霞寺僧侶的生命之泉,其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煮茗烹茶的范疇。今日的品外泉緊依陡壁之下,泉水流自石壁之中,由于地下開礦地質結構變化,平日干涸見底,枯葉匯聚,無復昔日舊觀。
在品外泉的陡壁之上立有一塊狀若人形的巨石,無根而立,勢若天外飛來,稱為飛來石,又稱飛來峰、飛來佛。
紗帽峰前明月臺
在千佛巖之巔有一方形巨石,這就是紗帽峰,據明朝盛時秦《棲霞小志》記載:山勢自中峰而下,亂石林立,其色蒼黑,人稱為疊浪巖,巖盡處一小方龕四面皆可上,上復有一有小洞,內鑿以佛,遠望之如紗帽,紗帽峰一名由此而來。清乾隆皇帝游歷至此,嫌其名稱鄙俚,改名為“玉冠峰”。但今天人們仍習慣稱之為紗帽峰。紗帽峰旁巖龕中,明朝時曾有一道人,默坐修行,時人殷邁憐其露處野外,乃捐資建造一屋,何遷題名為“默坐軒,供其居住,道人離去后,這里成為僧人海舟的居所,現已蕩然無存。紗帽峰前有一平臺,面積約10平方米,稱為明月臺(又稱待月臺),清風明月之夜,于此眺江,煙波浩渺江光山色,其情其景令人心馳神蕩,在紗帽峰明月臺上,筑有六角形水泥亭一座,名“待月亭”,系今人明子(章炳文)題,紅楹黑瓦,供游人休息,這待月亭難道與“待月西廂”有意相通嗎?黃昏至此,可助詩興。若興致所至,不妨攀石而上至暢觀亭,則別有一番妙趣。待月亭的對面,羅列如峰房燕窩般的佛龕中有不少題名刻字,尤其以南唐“二徐”徐鉉的字最為著名。此外“二徐”題刻在千佛巖鄰近舍利塔處的佛龕壁上還有,雖然已經一千多年風雨侵蝕,但螺篆筆跡尚可辯認, “二徐”是指徐鉉、徐鍇兩兄弟,兩人既是南唐的學術界名流,又是政治界的達官顯貴。
春雨橋和白鹿泉
離開千佛巖石窟,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便見右側山澗(中峰澗)之上橫架一座單孔石橋——春雨橋,春雨橋顧名思義,以春雨而名,橋下山澗之中亂石嵯峨,此處亦林深谷幽,時聞山鳥啼鳴,頗有空谷傳音之妙,游人駐足橋頭恍若仙境,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詠《春雨橋》寫到:“橋下三春雨,年年落翠微,淡流花影去,寒咽馨聲稀,履自行來濕,僧從何處歸,煙絲吹未盡,散作野云飛”。度過春雨橋不遠,眼前山徑豁然開朗,一片平疇躍然眼前,崖壁立一小石碑,白鹿泉故址便座落在這片平地左側的紫盆峰巖壁下。白鹿泉一名頗有來歷,相傳從前山中水竭,村民追逐白鹿至此,發(fā)現一泓清泉,所以以白鹿名泉。巖壁上原有“白鹿泉”三個隸體大字,系明朝盱眙人李言恭(侍衛(wèi))的手筆,今已無存,但他在千佛巖題寫的《棲霞寺》詩兩首,至今猶存,明朝時,白鹿泉水自石隙中流出,匯入中峰澗,注入品外泉,此后,文人雅士流連吟詠,白鹿泉名聲日著。
青鋒劍石傳佳話
從白鹿泉遺址緣山徑而上,可見不遠處的左側道旁側立一塊灰色的石灰?guī)r山石,其上有一斜長的黑色燧石條紋,長1.2米,寬0.06米,宛如一把利劍鑲嵌在上面,這塊石頭因劍得名,稱為青鋒劍,又稱劍石,關于青鋒劍的來歷,流傳著這樣一則佳話,相傳乾隆皇帝駐蹕棲霞行宮期間,一日漫游山中,閑賞山景,行至此處,微覺倦怠,便解下隨身佩帶的青鋒劍,信手掛在巖壁上,閉目小息,那知醒來后,青鋒劍不翼而飛,而巖石上卻留下了與原劍大小相同的劍影,乾隆皇帝轉嗔為喜,遂賜名該石為“青鋒劍”。
試茶亭與白乳泉
歷青鋒劍,上行十余步,在蒼黛斑駁的山巖上赫然可見,豎書的六個隸體大字:“試茶亭白乳泉”,相傳乃唐人所書,古樸拙勁,陸羽曾試茶于此。
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年)品遍各地名泉名茶的陸羽,專程至棲霞山啜茶品泉,忘情地融入棲霞山的懷抱之中,采綠芽、品新茗,汲清泉,試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陸羽試茶處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紀念,明代嘉靖年間,秣陵名士盛時泰偕摯友黎職芳游棲霞山時,曾在山僧的幫助下,將此‘白乳泉,試茶亭’六字拓片收藏,睹景思古,感慨萬千,摩崖雖在,亭泉蕩然。清初,僧人復于摩崖石刻畔建,笠亭,以供登山賞楓游人歇息。 “試茶亭、白乳泉”一度名噪江南成為棲霞一景。有關白乳泉之得名,頗有一段趣聞:古時候,有一頭白鹿(母鹿)在此水邊哺乳小鹿,人們發(fā)現水邊留下乳汁,故以此名之。此泉之成因與上述清泉有所不同,系出自侏羅紀砂巖二疊紀石灰?guī)r間的不整合面上,故泉量較大,曾被列入“金陵二十四泉”之一。
小營盤遺址簡介
過“試茶亭白乳泉”沿山路上行數步即到小營盤遺址,小營盤遺址坐落于棲霞山鳳翔峰下方右側,海拔約135米。遺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地勢北高南低,占地面積約8300平方米??脊殴ぷ髡咴谠撨z址區(qū)共清理發(fā)現圍墻、道路、房址、院落、擋土墻等多處遺跡。在清理小營盤遺址過程中,出土了陶瓷器、觀賞石、鐵器、缸片等遺物數百件。通過對小營盤遺址初步清理并結合本地傳說,此處為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蹕棲霞行宮時,負責保衛(wèi)乾隆皇帝安全的御林軍所在地。
景區(qū)為了保護遺址區(qū)域的歷史原貌,又為了能將棲霞山的各類文化更完整的展現給各位游客,在不破壞遺址區(qū)域的基礎上,在遺址旁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展覽館——半館,“半館”這個名稱是經過深思熟慮,從各類角度進行綜合考慮的,“半館”的由來首先是棲霞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稱。其次“半館”所展示的文物資料遠不能代表棲霞山眾多的歷史文化,因此稱為“半館”較為合理。再次,“半館”地理位置剛好位于棲霞山的半山腰處,也可稱為“半館”。4、“半館”所展示內容在室內,受空間影響,展示內容遠不如小營盤遺址眾多,可理解為一半展館展示,一半是小營盤的露天展示,甚至可以說整個景區(qū)就是一個天然的露天歷史文化展館。5、“半館”誕生的更深遠的目的也是拋磚引玉,為了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以及有識之士對棲霞文化能有更深的認識,從而更好的發(fā)掘棲霞山文化資源。
“半館”依據展示內容現設有三個展廳,依次是歷史篇、自然篇、發(fā)展篇。
1、歷史篇展廳內主要展示了小營盤遺址出土的大小不一清代瓷片數百件,建筑構件數十件,古錢幣數十枚,還有一部分清代的生活器具,通過專家的考證,初步認為小營盤應該就是乾隆御林軍的駐扎地,并且根據遺址區(qū)域內的發(fā)掘,證明在此之前也是一處建筑群,通過現有的一些歷史痕跡反映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另外還展示了棲霞山現有所能發(fā)現的古碑及其拓片,還包括一些新舊圖片的展示??梢哉f展示較多。從一定程度上能大致反映棲霞山歷史的沿襲。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棲霞山歷史變革的場所。
2、自然篇展廳主要展示了植物資源以及礦產資源,植物類由棲霞紅葉及中藥植物的構成,通過一百多種植物標本及大量精美圖片及文字進行展示。“棲霞丹楓”列為新金陵四十景之一,而且自古就有秋棲霞之美譽,每到深秋,層林盡然,猶如晚霞棲落,蔚為壯觀,棲霞山為中國四大賞楓基地之一。展館通過詳細的文字及圖片將這些更深層的紅葉文化展現給游客,使游客既能身臨其境,又能融入其中。棲霞山中藥資源展示主要是因為棲霞山古稱攝山,因山中盛產中草藥,可滋養(yǎng)攝生,自古葛洪、葛炫、李時珍曾多次到棲霞山采集草藥,通過展示讓游客了解到棲霞山更為全面的紅葉文化及中草藥文化。地質類反映了棲霞山獨特的地形地貌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還包括非常著名的棲霞組的地質說明,通過圖形、文字、實物多方面的進行闡述,里面有精美的礦石展示,三維立體彩圖,游客在這里可以更為直觀、深入的了解到棲霞山著名的地質文化。
3、發(fā)展篇展示的主要是棲霞山近年來的建設成果,還包括國家領導人的在棲霞山的圖片和名人墨跡。應該說棲霞山近年來通過政府的關心以及景區(qū)自身的努力,取得了驕人的成果。包括一些新舊景點的恢復、修建,使景區(qū)更趨成熟完善。以及棲霞山的九屆秋棲霞紅楓節(jié)圓滿打造,已經成為南京的一項重要節(jié)慶活動。還有大面積的林相改造的建設成果,使現在的棲霞紅葉一年比一年紅,包括四季的觀賞性更趨平衡。發(fā)展篇展廳通過大量的圖片文字將這些建設成果做了完整的描述,一方面是對已有成果的回顧,激勵棲霞人朝著更高的目標去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歡迎更多的有識之士來共同的關心棲霞、愛護棲霞、發(fā)展棲霞。
歲月的滄桑是無情的,如今棲霞人正通過自己的努力,洗凈鉛華,將棲霞山更美的歷史文化展現在游客面前,不辜負棲霞山厚重文化積淀的重托。
陸羽茶莊
過了小營盤沿大路向前即到陸羽茶莊,唐代茶圣陸羽(公元737—804年)品遍各地名泉名茶的陸羽專程至棲霞山 拭茶品泉,他無心瀏覽楓丹露白,宛如仙境的棲霞美景,忘情地容入了棲霞山的懷抱之中,采綠芽,品新茗,汲清泉,試香茶,此后,山僧遂于陸羽試茶處造笠亭并摩崖刻石,以志紀念。當時高僧隱士、文人墨客常常雅聚亭畔,賞楓品茗,吟詩作賦,傳為佳話。宋代茶廢泉枯,亭僅余荒基,僅存“白乳泉、試茶亭”六個隸書大字。
如今陸羽茶莊整個建筑為仿唐風格,四層,登頂了望長江、紫金山、南京城,棲霞山的美景一覽無余,為棲霞山風景名勝區(qū)又一名勝地。
山水兼容桃花澗
位于棲霞山西峰的桃花澗,就是一處兼容山水的勝跡。據《棲霞新志》載:“桃花澗,源出自最高峰與西峰之間,凡中峰北麓,西峰南麓之水悉歸之,逶迤而下。使游人到此頗似《桃花源記》所描述的桃花洞外的景色,又有如武陵人氏般的感受。
虎山凌云棧道
寺廟旁的桃花澗入口就是虎山凌云棧道,“棧道”是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盎⑸搅柙茥5馈币蚪ㄓ诨⑸?,取意于乾隆行宮內“有凌云意”匾額,故名。整個棧道依山勢而建,從棲霞古寺始,至虎山碧云亭止,中間一“亭”二“臺”相連,全長近800米,共有臺階1046級。棧道蜿蜒曲折,迂回縱深,架虛構空,藏奇露險,將虎山南坡的著名景點:疊浪巖、德云亭、碧云亭、讀楓閣很好的串聯起來。拾階而上,疊浪巖“波濤起伏”,移步換景,“虎”、“疊浪巖”、“?!薄ⅰ胺稹鳖}刻于山體巖壁間,還有“虎山”、“有凌云意”、“勸君得意,靜觀福壽”石刻以及在棧道扶手展示的41首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乾隆詩詞、棲霞山特有的51種中草藥資源、乾隆時期的“棲霞十景”圖等,賦予了棧道濃重的文化氣息。棧道中段觀景平臺是俯視棲霞古寺最佳場所,最頂端的觀景平臺,臨碧云亭,視野開闊,美景如畫,南京的“山(紫金山)、水(揚子江)、城(南京城)、橋(長江二橋、四橋)”一覽無遺。行走于棧道,抬頭蒼峰屏峙,低首怪石嶙峋,在此沐風、游憩、賞楓、觀景,尋找山林野趣,深感大自然的造化與人工的雕琢完美地融為一體,無不嘆為巧奪天工,是名副其實的景觀棧道、生態(tài)棧道、文化棧道。
畫圣高奇峰墓
緊鄰棧道旁即到畫圣高齊峰墓地。高奇峰,廣東番禺人。早年學畫于兄,后追隨孫中山參加反清運動。繪畫技法融合中外,自成面目,國際各大都市博物館多藏其作品,為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因功高畫精,卒后被國葬于棲霞,墓碑“畫圣高齊峰先生之墓”由國民黨主席林森先生親題。為自古以來畫家國葬第一人?,F墓旁立高齊峰銅像一尊,四角有徐悲鴻、蔡元培、陳樹人等原跡題刻,是棲霞山重要文化景點之一。
續(xù)行數步則見扇形的桃花扇亭翼然立于山路西側。孔尚任在《桃花扇》這一傳奇中敘述,此地乃明末秦淮名妓(秦淮八艷)李香君隨卞玉京出家為尼之葆貞庵,傳說出家后的李香君情恨盡絕,獨守此庵,青燈古佛,聊度日月,不離此澗,死后亦葬澗畔叢林之中,誠所謂故事始于桃花扇,傳奇終之桃花澗。那“桃花扇”故事耐人尋味,傳說葆貞觀舊址就建在這桃花澗附近,李香君死后,也就埋葬在這一帶,而近來有人考證,這座桃花扇亭的所在地,或許就是當年葆貞庵的遺址,而李香君的墓穴也就在此向南約50米的叢林中。有幾十條條石雜亂堆放在一起的地方。為了棲霞山更加美妙,現棲霞山管理處正及時搶救,經十數年努力,沿澗補植了150畝桃園,盡力恢復古貌,每當清明前后,萬株桃花開放,燦若云霞,若陽春三月,鶯飛草長,結伴來此置身翠微,賞桃懷古,確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德云亭與疊浪巖
德云亭位于棲霞山西峰之麓,其址即古德云庵。據《攝山志》載:“德云庵臨桃花澗,奇石玲瓏,萬竅穿溜,雨后澗水懸瀑而下,屈曲環(huán)流于庵外”,清響泠泠,自成絲竹之音,確實是西麓之勝處。疊浪巖,在德云亭上行數十米處,據陳邦賢《棲霞新志》載:“疊浪巖在西峰之側,桃花澗中,澗水自巖上瀉下,疊浪層層,巖山受水的侵觸,也露出許多的浪跡來,亂石錯落,高低起伏,如大海潮汐,波瀾萬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行宮,尤喜德云庵之竹籬松濤,更愛疊浪巖之有形無聲。
般若臺旁涌珍珠
珍珠泉亦名真珠泉,座落在棲霞寺北桃花澗旁,開鑿于明朝。據史載,當年住在般若庵中的僧人苦于汲水不便,在庵外鑿地得泉,其吐如珠(珍珠),號珍珠泉。不管是居住在棲霞山的隱士高僧,還是遠方到來的香客行人,路過此地,“人多汲之”。在珍珠泉之上,還建有一座亭子,供人休息駐足,游人小息亭中,一邊觀賞爛漫山花,傾聽山澗鳴濺,一邊品嘗甘冽的泉水,頓覺心馳神蕩,物我兩忘。相傳游人拍手呼笑,有白珠點點上浮,瑩潔可玩,所以叫作珍珠泉。
般若臺遺址位于珍珠泉東南不遠處,有一條小徑可通,般若臺原名般若堂,是明朝初年智曠禪師所建,因年久廢棄,明朝萬歷年間,新安僧人慧光來到棲霞山,喜愛白鹿泉之勝,結茅而居,慧光的好友王寅前來投宿后,倡議眾人捐資復建般若堂,堂中筑說經臺,臺廣若干尋,高若干尺,慧光又求遺精善本,謁諸名士,書各一章,勒石四面,共刻有《四十二章經》、《金剛經》、《遺教經》三種經文。般若臺在明代曾名噪一時,但今日的般若臺已面目全非,僧去臺空,但舊基若隱若現,仍不失為一處探幽覓古的佳境。
桃花湖
沿桃花澗向上行走,眼前突然映出一片湖光山色美景,這即是我們于2005年全力打造的一新景點——桃花湖,它位于棲霞山風景名勝區(qū)中段,東起天開巖景區(qū),北至虎山,南領秦淮八艷之一李香君故居遺址,西臨桃花扇亭。該景區(qū)以桃花扇亭為核心,包括:臥云亭、香君故居、天開巖、乾隆御花園遺址等景點,意在挖掘資源,體現文化內涵,再現桃花澗青山綠水之秀麗景觀,使“桃文化、秦淮香君文化”得到提煉、升華。
乾隆御花園
過桃花湖即可見乾隆御花園,《南巡盛典》記載,御花園為明清時棲霞十景之一,康、乾二帝都曾親臨棲霞,尤以乾隆帝對棲霞山的秀麗景色最為迷戀。乾隆二十二年,在棲霞山建行宮一組。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御花園為其賞花探幽、嚀詩作賦,揮毫潑墨之處。當時的御花園曾匯集天南海北之奇花異草,它們與庵、亭、閣、廊、軒組成幽靜、錦簇的皇家園林。據統計,他駐蹕棲霞山行宮其間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有一百一十九首之多,匾聯四十四幅,佛贊一篇,乾隆帝五次共在此住了四十五天,對棲霞山美景大加贊賞,贊譽棲霞山為“第一金陵名秀山”御花園位于風景區(qū)核心地帶,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開巖,園內林木覆蓋,春天青翠、秋季火紅,地理位置絕佳,得天獨厚,惜原景毀于清朝咸豐年間與太平軍的戰(zhàn)火?,F在的御花園建于2006年,仿明清建筑風格,再現了棲霞山當年的帝王文化。御花園的復建使棲霞山又增一標志性建筑群,對棲霞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景觀質量的提升、歷史文化內涵的發(fā)掘、傳承及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推動力。
天開巖和一線天
離桃花扇亭,復上行百步,御花園右側小徑進去便是“話山亭”和“天開巖”景點,話山亭位于桃花澗上游,周圍密林環(huán)抱,檻外流水淙淙十分幽靜,亭內的匾額上由當代書法家尉天池所書‘話山亭’三字,是游人談論山容水貌的一好去處。天開巖,俗名污西凹,一名唐公巖,他位于棲霞山西峰之側,峭壁如截,勢若天開,明代,秣陵名七盛時泰與摯友沈君聘,同偕山僧法通,探奇覓古,于亂石縱橫中尋得一壁,上鐫‘天開巖’三字,復見另一壁鐫‘醒石’二字,皆不知何人所題,繼而奮力尋覓,則南唐徐鉉、徐鍇,北宋張稚圭、王 等題名,一一顯露,四人大喜過望,逐字摹拓,滿載而歸。
棲霞山中的禹王碑
話山亭旁沿小路向上數步即是禹王碑,棲霞山中有一塊鮮為人知的禹王碑,一名岣嶁碑。金陵棲霞山之禹王碑,為明神宗萬歷三十二年二月,由官任金陵的吏部左侍郎楊時喬所重刻。碑語七十七字,其實至于禹王碑之釋文,自宋元至明,除楊時喬以外,還有楊慎、沈鎰、郎瑛、王朝輔、杜壹等,內容各不相同,皆為各釋其所釋,無非多以意會,并非真能識碑字。至今沒有一個千真萬確的鐵證,可以斷定他是不錯的。
棲霞山風景區(qū)管理處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原址重新修復禹王碑,碑與亭合一,只把碑原文七十七個蝌蚪文字刻出來,楊時喬的釋文沒有刻出來,皆因歷史就對釋文有爭議,刻出原文還希望有識之士能早日譯出禹王碑的字義。
碧云亭、太虛亭
看罷疊浪巖,越過平山頭,觀看過高嶺土(觀音土或五色土)再向上轉一大圈,左側有一條平坦的山崗,順崗頂北行約二百米,見一座新修的亭閣翼然而立,名曰“碧云亭”又名“望江亭”,這兩個亭名都很妥貼,當你仰視太空,但見碧云萬里,俯視平野,不盡長江滾滾來,真可謂雙絕矣!
離開白乳泉,沿上山的石徑再往前攀登,緊靠路側的楓林深處有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朱色亭閣,名曰:“太虛亭”,這亭名好似把我們引到夢幻境界中來,假如深秋來此,小坐片刻,倚欄欣賞滿山紅葉,倒是別有一番詩情畫意,與長沙岳麓山的“愛晚亭”相比,何曾遜色?可惜此閣亭內尚無一副切景的楹聯,實屬憾事,于是想起“愛晚亭”的那副,暫且借用何如:夕陽雖好近黃昏,白日依山,莫若晨曦出海;秋氣從來多肅煞,丹楓如畫,何如紅芍飄香。
紅葉谷
看罷碧云亭沿山路上行數百步即到紅葉谷,紅葉谷位于御花園和鳳翔峰西南山腰的交界處,由于這里常年無人涉及,加上山水沖刷,巖石裸露處盡顯巖溶奇石景觀,其余則為茂密的叢林和濕地。以其特有的氣候環(huán)境,不僅使這里保留著古楓香、古滕等植物,還生長著棲霞山特有的山蛙、赤紅石蟹和變色龍,另有甘草、當歸、沙參、桔梗等多種珍貴中草藥。紅葉谷建于2006年占地約50000平方米,設計理念從崇尚自然的原則出發(fā),盡可能保持它的原景原貌,引水源以保護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植紅葉以實現林相改造與造景相結合,景區(qū)自然風貌優(yōu)美,突出奇石紅葉并蓄水造景,改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增加區(qū)域防火能力,及山、林、石、水、亭為一體的紅葉觀賞區(qū)。紅葉谷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曲折通幽,游客進入谷中游玩,別有洞天,谷內新栽植了各類紅葉觀賞樹木有:紅楓、雞爪槭、櫸樹、黃連木、楓香、北美楓香、紫葉李等多種名貴紅葉品種,與該谷類原有的紅葉樹種一起,紅葉谷的紅葉數量已達到近萬株,每到深秋時節(jié),楓葉如丹,層林盡染,游客置身其中能充分感受到晚霞棲落的美景,乃棲霞山又一觀賞紅葉的絕佳景點。
始皇臨江處
過紅葉谷沿大路向上可見始皇臨江處,始皇臨江處位于濱江大道中段,乃觀賞長江景色的絕佳之地,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曾親自等臨棲霞山,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秦皇帝贏政第五次出巡金陵,駐蹕棲霞山西北麓江乘浦,始皇帝等臨棲霞山縱目四觀,埋雙壁祭告天地,更赦李斯篆文,立石以明示天下,皆表明此次登臨,非一般意義上的巡視實際上是為了體現秦始皇一統四海,雄視千古之霸業(yè),為示紀念。于2006年新建“始皇臨江處”,該景點為鋼鋸混凝土仿古建筑,包括重檐亭、廊、軒以及觀景平臺,游人等臨遠眺,前為六合龍袍、玉帶山川原野,西為長江二橋諸景,東為江寧句容原野和黃天蕩古戰(zhàn)場遺址,近為滾滾東去的揚子江,點點帆影,川流不息,更顯一幅盛世繁榮昌盛景像,游客身臨其境,容忍皆忘,心曠神怡,是否也有了當年始皇帝遠眺長江、頂天立地的心情,該景點是棲霞山欣賞江景的絕佳之處。
風光無限鳳翔峰
始皇臨江處向上到山頂即是鳳翔峰,乃棲霞山最高峰,海撥286米,據棲霞新志載:“鳳翔峰,一名最高峰,因峰上有三茅宮,所以又名三茅峰”。卓然矗立,雄鎮(zhèn)群山,自古以來凡賞楓游人,皆鼓勇登鳳翔峰覽勝,俯視江南,引為一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至江寧駐蹕棲霞行宮,兩江總督尹繼善隨侍登山,御駕鳳翔峰,天風拂衣,信步峰頂,能不逍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再落棲霞復登最高峰追憶前游,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春,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三上棲霞,乘馬上鳳翔,憑高頌千古,臨風極頂。六下江南,五駐棲霞,三登鳳翔,數賦其詩,眷顧深情于此可見。
當我們登上鳳翔峰,俯瞰大江秀色,讓視線轉移到龍?zhí)杜c棲霞山之間的河漫灘上,注視那蘆葦水蕩時,回顧遙遠的八百多年前的宋代,黃天蕩古戰(zhàn)場的歷史景象仿佛展現眼前。
登上鳳翔峰頂,江山萬里,風光無限,由此使人感到祖國大好河山,歷史悠久,英雄輩出。滄海桑田,耐人尋味。
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四)
棲霞山位于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跡,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風景名勝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勝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
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象征全家紅紅火火,登高遠望,甚為壯觀,景色十分迷人。棲霞山風景區(qū)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于湖邊,它位于棲霞寺大門西面,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棲霞山還有若干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guī)r石,表面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巖”,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巖”、“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
秦淮八艷之一的李香君,在愛情不順后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里,出家為道士。棲霞丹楓堪稱金陵一絕,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棲霞山上郁郁蔥蔥,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樹十種紅葉樹種,有楓香、紅楓、雞爪槭、羽毛楓、三角楓、黃連木等,每到深秋時節(jié),楓葉如丹,層林盡染,宛如堆錦散綺,又如火染血涌,殷紅奪目,歷來便有“秋棲霞”之譽,有詩曰“萬樹霜楓赤似霞,三峰高處夕陽斜,攝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稱二月花”。深秋時節(jié),楓紅如火,層林盡染,民間有“春牛首,秋棲霞”之俗。南京棲霞山與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蘇州天平山并稱為中國四大賞紅勝地。最佳旅游時間棲霞山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平均氣溫介于13~16℃,春秋兩季較適宜旅游。秋天看楓葉,棲霞山為中國四大賞葉勝地之一。
棲霞山的導游詞范文(五)
棲霞山位于南京城東北20公里處,山呈傘形。因山中產“滋潤攝(養(yǎng))生”的草藥,又名攝山。南朝建棲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稱棲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稱作虎山。
棲霞山馳名江南,不僅因為有一座棲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巖和隋朝名塔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棲霞,紅葉如火,層林盡染,民間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公元601年,隋文帝將“舍利”(佛骨)分送全國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蔣州棲霞寺”。棲霞寺在唐初更名為功德寺,擴建殿宇49所,成為東南巨剎,與山東長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臺國清寺并稱“四大叢林”。此后,該寺幾經興廢,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棲霞寺是南京地區(qū)最大的佛寺,現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藏經樓、鑒真紀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棲霞寺門前北側,是南京地區(qū)惟一的一塊唐碑。此碑是為紀念棲霞寺的創(chuàng)始人明僧紹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對明僧紹的尊稱。明僧紹,字承烈,號棲霞,平原人(今屬山東),南朝劉宋元嘉期間(424~453年)曾中舉。他隱居在攝山20余年,宋、齊兩朝皇帝曾幾次下詔,征他入朝作官,他堅辭不受,人們稱其為“征君”。由于他甘心隱居,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隱君”。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紹建“棲霞精舍”于此,后舍宅為寺,發(fā)展成棲霞寺。
明僧紹的五世孫明崇儼,因擅長方士之術,受到唐高宗的寵信,為他的先祖爭取到一方御碑,名為“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陰鐫刻“棲霞”兩個大字,相傳是唐高宗李治親筆。碑的全文2376字,敘述了劉宋時期明僧紹信佛教,隱居棲霞,皇帝征召他為國子監(jiān)祭酒等官時,他都婉言謝絕的故事。碑文是行書體,筆力遒勁,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寫。高正臣早年練習王羲之書法,后來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書法,并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在書法藝術上具有較高的造詣。此碑高4.23米、寬1.31米、厚0.37米,雖經風雨侵蝕,但保存較好,是研究我國唐代歷史和文學書法藝術的珍貴實物之一。
在棲霞山鳳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巖。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紹之子與法度禪師合作開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巖壁上,其正中無量壽佛像高10.83米,兩側為各高約10米的觀音、勢至兩菩薩,合稱“西方三圣”,是千佛巖中最大的造像。
相傳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巖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于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千佛巖上下呈五級,層次分明,佛龕大者數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龕250座,摩崖造像500座,號稱千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