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概況導游詞范文
運城因“鹽運之城”得名,景點有永樂宮、鸛雀樓等,是國家商標戰(zhàn)略實施示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運城概況導游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運城概況導游詞1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庇钟腥苏f:“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的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fā)展農業(yè),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tài)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tǒng)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xiàn)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tài)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jù)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痹捯宦湟?,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xiāng)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圣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jù)《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運城概況導游詞2
太行山大峽谷位于山西壺關縣東南部,西北距長治市45公里,距太原市250公里,東距河南省林州市30公里,旅游區(qū)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74.9%,共有景觀400余處。是山西省重點建設的旅游區(qū)之一。
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區(qū)以五指峽之奇、龍泉峽之雄、王莽峽之秀、紫團洞之幽繪成了一幅壯麗畫卷。景區(qū)內四時之景異彩紛呈,春來鳥語花香,夏至萬花競嬌,秋日紅葉滿目,冬季堆銀掛玉。
景觀奇妙有趣,有綠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懸崖,千奇百態(tài)的山石,甘甜可口的清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深潭,雄偉壯觀的廟宇,引人入勝的溶洞,令人神往的傳說。置身其間或拾階而上,時見濃蔭蔽日,溪水潺潺;時聞飛瀑瀉銀奔騰轟鳴,珍禽異獸飛鳴長嘯。
駐足山間,可仰望星月游移,奇峰變幻;站立山巔,可俯瞰云海蒼茫,彩霞沐日,日落日出。太行山大峽谷的自然風光可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太行山大峽谷不僅自然風光得天獨厚,而且人文景觀名勝薈萃,自古以來,吸引著無數(shù)封建帝王、文人騷客,前來游歷、觀光。
一代梟雄魏武帝曹操揮師北上,曾留下千古名句《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崔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周游列國至紫團山中,隱居習字;……這里還留下了唐朝代大詩人李白的《北上行》、杜甫的《憶昔行》、白居易的《初入太行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紫團參》、當代作家趙樹理的《游紫團洞》等不朽名作。這些贊美大峽谷雄渾、豪邁、幽雅、古樸的風情,成為游蕩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樂章旋律的一部分,匯合成一曲風從太行來的詠嘆調。
運城概況導游詞3
位于山西省永濟縣城東20公里處,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云仙閣等6個景區(qū),最高處月坪梁海拔2100米,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區(qū)內重巒疊嶂,懸崖峭壁,怪石險洞,并有奇花異木,珍禽異獸和清幽澤潤的山泉流水,山上巖洞幽深,廟宇甚多,雙瀑飛流,為旅游勝地。
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這里是層層峰巒,森林古木,各種生物覆蓋著整個山野?;t草綠,山光水色,風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臺觀庫存宇,南在五老看風光”之說。游人往縣城西南遠眺,見有東錦屏峰、西錦屏峰、太乙坪峰、棋盤山峰四山峰仙態(tài)神姿,隱現(xiàn)于云煙蒼茫之中,將高1809.3米的玉柱峰環(huán)抱其中,“有偃蹇傴樓之伏”,猶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貴賓之勢,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靈峰”,游人需攀鏈而上。峰頂上有3000平方米的擔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點:南天門、靈官廟、菩薩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師廟等建筑遺址。以玉柱峰為中心,左有東錦屏峰,峰腰建藥師洞;右有西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為棋盤峰。“四峰幫立不敢前,儼然商皓翌帝子”。還有五指峰、筆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爺視,或如椽筆聳天,或或者筆架橫列,珠輝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間寺廟觀宮分布其間有64座,洞穴有12個,源泉有9處。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馬蹄印的張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靜,形狀各異,對地質學、成因學、氣象學、水文學、生物學等分支學科和考古學都很有研究價值。泉水清純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卻舀之不盡,涌而不溢。這里的山奇水秀,無處不綠,還有松濤、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飛瀑等景觀,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風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圖畫之中。
據(jù)史籍記載,早在晉代張僧鑒的《潯陽記》中就有“五老峰橫隱蒼空,其形勢如河中府虞鄉(xiāng)縣五老山”的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奇峰霞舉,孤標峰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項”的描寫。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文章詩賦予以贊美和記述,如碑文記述“條山秀甲三晉,五老峰嶙峋萃律秀麗更甲條山”,譽為三晉之第一勝跡了。據(jù)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遺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細繩紋磚,宋代的方形花磚,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說明古代五峰山早為游客的留連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煉、禪坐、棲居之地。道教排列為“第五十二福地”。
從眾多的碑石上看,五老峰曾有千年的繁榮紀事,又有許多民間傳說軼聞,宋代楊業(yè)在此屯兵練武,兵圍普救寺的孫飛虎在此安營扎寨,道教八仙中的張果老、呂洞賓等人物都有許多傳奇的趣聞,更增添了五峰山的神秘色彩。每年的七月初一到十五是朝峰廟會,南北商賈官吏云集人數(shù)多達數(shù)萬?,F(xiàn)存明萬歷年木刻《條山玉柱晴峰圖》、民國初年印制的《新繪山西虞鄉(xiāng)縣西南五老峰勝景全圖》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繁榮景象。直到日軍人侵前,從山下的虞鄉(xiāng)西關到山上的玉柱峰頂,沿途開設的茶館、飯律就達四十多處。山口的寺廟、梨園社戲輪番獻藝,余音繚繞,民間娛樂活動及迎神賽會盡情抒懷,熱鬧非常。之后,出于多種原因,五老峰便逐漸衰落而鮮為人知了。
運城概況導游詞4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萬榮縣閻景村,是晉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年間,原有院落20組,現(xiàn)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
整個建筑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筑風格。其建筑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了晉南的民俗和文化特點,又因李子用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特式”建筑風格,從而又呈現(xiàn)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舉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頓之人思變,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shù)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guī)家風至今還有參照的意義,他們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更讓人肅然起敬。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樂年間因災荒從陜西省韓城縣今韓城市逃荒至山西省萬泉縣今萬榮縣,辛勤勞作,耕讀傳家,后由農入商,創(chuàng)辦企業(yè),成為當?shù)鼐薷?。李氏家族以農為本,以商賈興,以誠信立,以慈善而名揚天下,演繹了一個白手起家、誠信經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傳奇。李氏家族的發(fā)展史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一個縮影,其以傳統(tǒng)農業(yè)聚集資本,進而轉入商業(yè)領域。又由封建商人積極進取,成功進入近代工業(yè)領域,轉化為民族資本家。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家族經濟發(fā)展的三個跨越,這在同一時期并不多見。李家大院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的實物見證,彌足珍貴。
李家白手起家,以農聚財、以商致富、以工興盛,而尤為難得的是富不忘本,廣做善事,歷世相繼,在當?shù)貜V為流傳,在當?shù)乇环Q為“李善人”。
李家經過10余代努力,逐漸成為晉南首富。為富不仁者不在少數(shù),李家偏偏為富行善。萬榮是個多災多難之地,突出表現(xiàn)在干旱,旱起來就是赤地千里,莊稼絕收,無數(shù)人被餓死。在此緊要關頭,李家站出來大行善舉,拿出錢來買糧食,廣設粥棚,接濟窮人。而且李家的粥棚有標準,就是筷子插到粥里不許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輩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輩里的李文階、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輩的李敬修,都做過這樣的好事,救活無數(shù)災民性命。光緒三年,萬榮縣那時叫萬泉縣大旱,許多災民是在李家的周濟下活過來的。光緒二十年,孤峰山上發(fā)大水,閻景村房倒屋塌,糧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幫災民度難關,不讓一人受饑餓。1920_年和1920_年,山西接連大旱,死人無數(shù),李家“道”字輩再設粥場,災民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飽為止。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墻”,用不同字體書寫著365個“善”字,這是李家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遠行善。
運城概況導游詞5
山西省,簡稱“晉”,位于華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為并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zhàn)國屬趙,魏等國地。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全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萬,有漢、回、蒙、滿民族,省會太原。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的中于地帶,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祖先就在此勞作、生息和繁衍。相傳,華夏民族的開山始祖黃帝、炎帝曾于此活動;中國史前的三位偉人堯、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業(yè)。山西名勝古跡甚多,現(xiàn)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千處,石窟、佛寺及藝術雕刻遍布全省,遼金以前的地上木構建筑占全國的72%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9處,居全國首位。全國僅有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總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之稱。經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大同云岡石窟、應縣木塔、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恒山風景名勝區(qū)、晉祠風景名勝區(qū)、平遙古城、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區(qū)、關帝廟、永樂宮、普救寺等旅游資源的產品已蜚聲海內外。特別是平遙古城、云風石窟,已先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山西不僅文物古跡多,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山西境內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1個,其中國家級的有五臺山、恒山、壺口、北武當山、五老峰等5個;國家級與省級的自然保護區(qū)11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27個。黃河流經山西965公里,在壺口、龍門、孟門等河段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處。近年來陵川王蟒嶺、錫崖溝、壺關太行大峽谷、寧武蘆芽山、黎城黃崖洞、介休綿山、盂縣藏山、陽城蟒河、沁水歷山等得到初步開發(fā);同時,各地興辦旅游的積極性高漲,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全面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主要旅游區(qū)有大同、五臺山、太原、臨汾、運城、晉東南,全省僅年接待5萬人以上的旅游景區(qū)、景點就達100多處。改革開放20年來,山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內道路暢通,通訊便利,環(huán)境衛(wèi)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接待服務條件可以滿足需求。
在新的世紀,山西經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了三大旅游區(qū),即,以大同云岡石窟、佛教勝地五臺山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以平遙古城和喬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為主的晉中晉商民俗文化旅游區(qū);以黃河壺口瀑布、運城解州關帝廟為主的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區(qū)。
運城概況導游詞相關文章:
★ 運城五老峰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