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殺人案例反思_大學生殺人案分析反思
大學生殺人案例反思_大學生殺人案分析反思
接踵發(fā)生的大學校園自殺與暴力殺人事件,讓眾多大學生和家長忐忑不安,也給整個社會敲響了警鐘。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大學生殺人案例反思,歡迎參考。
大學生殺人案例反思篇一
幾天前,某高校發(fā)生了一起殺人事件。由于犯案人員是我校建工學院的學生,所以在我們當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據(jù)知情人士透露,該生因為女友移情別戀,心中忿恨難平,遂于某日尋到女友與其現(xiàn)任男友的所在地,將其二人殺害?;貋砗笞灾ňW(wǎng)難逃,亦自殺身亡。
回看幾年來的新聞,大學生殺人已是一個“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2007年的“馬加爵事件",馬加爵,云南大學一名即將畢業(yè)的大四學生殘忍的殺害了四名同班同學,被判死刑。同年,麗江女大學生張超及情人謝宏因貪圖木鴻章的錢財,將其殺害并分尸。該案件查證后,兩人均被判死刑,另外一名幫兇陳光呂被判死緩。2006年,北京大學共工學院2002級學生安然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坐在了北京市斯一種及任命法院的被告席上。據(jù)悉,安然與被害人崔某共同喜歡辦理的一位女同學,這位同學與崔某確定了戀愛關系后,安然并不死心,決定在崔某面前用自殘的方式讓其明白自己的感情。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后,安然將崔某砍傷致死。
大學生殺人在今天似乎已然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那作為天之驕子的他們,到底是什么然他們那么的殘忍,而最終滑落到犯罪的深淵里?
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在高速發(fā)展,人類的精神文明雖經(jīng)某些人的掩飾和美化,依然遮蓋不了它正在走下坡路的事實。在經(jīng)濟進步迅猛的今天,競爭也愈來愈強,人們的心理似乎也在發(fā)生著某種扭曲。特別是在號稱“金字塔”塔尖的大學生,更是處在一個心理脆乏的時代。當然,我個人并不認為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責任就應該完全歸咎于大學這樣一個環(huán)境??梢哉f,他們這種心理的形成是在整個大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
第一,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萎縮。大家都應該感覺得到,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節(jié)奏非常得快。每個人在在忙碌著自己的事情,走在街上,我們很少關注他人。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漠然,彼此互不相干。比方說,現(xiàn)在偷竊行為盛行,其實有時候那些小偷根本就沒什么本事,但是他知道自己做了,即使有人看見,他也不會說出來的。那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不是別人在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在傷害自己,甚至是在傷害自己的子孫后世,因為是我們給他們造就了這樣一個沒有溫暖感的環(huán)境。每個人都存有一份愛,這個社會不應該會很好么?何必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日新月異的變化,弄得人連自己都顧不了了,哪里又顧得了別人。
第二,是家庭生活的殘缺。這樣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在非常普遍,窮人為了掙錢,把孩子留在家里。富人們的欲望恐怕更難滿足,為了掙更多的錢,也不將孩子置于膝下。孩子從小不在自己身邊撫養(yǎng),而把它們放在隔代的祖輩身邊,都說五歲隔一代,那這樣算,爺孫倆不知要隔到多少代。觀念上的差異,還有就是過分的溺愛,都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患上自閉癥,他們有話不知道該對誰講,久而久之,就誰也不講,一個人埋在心里,這些事情對日后他們的生活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負擔。過分的溺愛模糊了他們的是非觀念,也弱化了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這樣的人一旦走入社會,都是非??膳碌?。他們沒有是非觀,就不知道該如何和人溝通。承受力不強,一旦受挫,就非常容易走極端。像我們前面有提到的“殺人”這類情況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家庭生活,不僅僅是住在一起就算美滿,更多的是彼此能過很好的交流。一個人,父母的理解和鼓勵是很重要的。其實有很多人,他們敏感脆弱心理的形成很大一部分都是父母造成的。父母過多地考慮了自己,當然,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整個家庭,可是,卻忽略了對孩子不良心理引導的過程。有很多的父母,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說話做事過于直白。出現(xiàn)了一件事,他們就直說你不該怎樣,只想著自己,不考慮家里啊什么的,讓孩子感覺好像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一樣。他們不會去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該用什么辦法讓他們更懂事。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孩子殺了人也無怪乎他們自己都那么難以置信了。
第三,是學校教育的問題。說起教育,我真的就不想提及。因為在我眼里,我們的教育弊端太大了。我不止一次地說“不要對大學生的素質(zhì)抱有任何希望”,事實也確實是如此。不管是大學生殺人,還是其它的什么事,我沒有看出大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有多高。之所以說整體,是因為其中確實有好學生。但是,不是大學,無論你走到哪里,到會有好人和壞人啊!當然,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杰作。甚至我有時候就在想,剛?cè)雽W的時候,小的時候,我們都曾經(jīng)簡單和純真過。怎么隨著自己學歷越高,人就變得越來越功利和城府了。教育,到底教會了我們什么?是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一個社會人吧,不過這還真有點可怕呢!
我們的學校注重的是升學率。相比之下,在對學生人格教育的方面,老師注重得也往往傾向于自己的業(yè)績,因為只有這個才是與她個人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我們所謂的“三好生”,只是文化課比較好而已,至于其它的方面很少有人去考究。當然了,這也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潛在的定律,也不會有人去質(zhì)疑。高中之前,或許還靠真本事。但是大學,已然是社會的雛形。不排斥有好的,不過大多也都是“有學無品"的人。本身就不是很人性化的教育,又怎么能教育出來個方面都優(yōu)秀的學生呢?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缺少起碼的尊重,而且有失公平。誰又能說這本身不是對學生心理上的一種傷害呢?
大學生的心理,越來越經(jīng)不起風霜的考驗了。戕害他們的,不是某一個環(huán)境某一個人。
大學生殺人案例反思篇二
1995年清華朱令被用鉈鹽投毒,1997年,北京大學化學系王小龍用鉈鹽向同學投毒;2004年云大馬加爵錘殺舍友;2007年,中國礦業(yè)大學常某用鉈鹽向三同學投毒;2012年,鳳岡一學生將高效氟氯氰菊酯農(nóng)藥投放到桶裝水內(nèi);2013年復旦黃洋被舍友投毒,2013年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
一個個年輕生命在大學校園逝去。這絕不只是個體生命的隕落,而是整個社會的傷痛。類似極端事件透出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要成才應先成人,我們是否過多注重學業(yè),而忽視了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本質(zhì),不僅在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豐滿。教育不應該視為簡單的技能培訓,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養(yǎng)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因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眾的所謂人才,一旦誤入歧途,高學歷高智商的罪,更惡更毒,所以,干起壞事來危害性就越大。
復旦投毒事件中,林某不擇手段地清理掉品學兼優(yōu)的黃洋,“廉價”地使用卑鄙手段來清理掉自己的對手,其實,恰恰影射我們社會的現(xiàn)實。比如我們社會中的“逆淘汰”現(xiàn)象,說明人們不再顧忌手段的卑鄙了,讓自己撈到實際好處才是王道,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小人得勢、惡人當?shù)?rdquo;的社會。
著名的“路西法效應”告訴我們:人們?nèi)菀资艿江h(huán)境的影響而作惡。即一個惡的環(huán)境,再好的種子也受之影響,最終開出惡之花來。
作為國人,都爭名奪利,樂此不疲:爭著發(fā)財,爭著買房、爭著出國、甚至要爭自己的墓地„„其實,這些人們要爭的,正是權力者制定并拋出來的,就像拋出肉骨頭一樣,給大家來爭,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競爭就這樣激烈起來的!
作為校園也概莫能外,學生也要面對各種競爭:入黨要爭、獎學金要爭、貧困生名額要爭、榮譽要爭、選調(diào)生要爭、先進分子要爭、連當個班,級小小干部也要爭,學校推薦工作的名額也要爭„„學生們就是在為爭這些榮譽,弄得耳紅面赤。
而這些各種競爭的名目,也是學校拋出來的,美其名曰是“激勵”。許多競爭的名目,實則無關人品,甚至無關學術,只是有利于學生們將來的就業(yè)與升遷。所以,這種機制根本沒法培養(yǎng)出什么大師級的人物。相反,培養(yǎng)出一大批思想有問題的人,他們非常功利,又喜歡萬事都做絕,以確保自己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
例如黃洋與林某之間的恩怨,可能緣于兩人之間的競爭:兩人成績很好。不生惺惺相惜之感,反生既生瑜何生亮之嘆!林某可能是為了能夠出一口被黃洋蓋住“光輝”的惡氣,選擇的方法并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超越競爭者,而是通過違法的不正常手段干掉競爭者。如果林某投毒屬實的話,那么這一事件毀滅的,將是兩個風華正茂的高學歷人才,以及他們背后原本滿懷期待的父母家人,爭來爭去,竟爭得一場空。
目前,關于這類事件各種疑點的爭論,在網(wǎng)上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各種議論中,最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一些網(wǎng)友對此事件和自身處境的感嘆,讓人寒毛倒豎,有很多回帖稱:“我也曾想干掉過我的室友”;“幸好我杯子隨身帶,否則早沒命了”。這些半真半假的跟帖背后,隱藏著的是大學生們在寢室人際關系中的緊張和焦慮感。
一項針對大學生寢室關系狀況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在12所高校的數(shù)萬名大學生中,僅四成“90后”大學生對寢室關系滿意,三成大學生對寢室矛盾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而另有三成則認為,在學校里最不開心的,就是寢室里與室友們相處時產(chǎn)生的矛盾,這些矛盾包括睡覺關不關燈,起床的輕重,性格沖突和財務糾葛,或甚至是別人莫名其妙的成功對自己的傷害…… 教育專家認為,造成大學生寢室關系緊張的原因大致有: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個性比較自我、以自我為中心不習慣別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處理新的人際關系。這些作為人生的新課目,有的人在各種磕碰中逐漸磨合、學習并適應下來。有的,雖然不適應,但最終隱忍下來。但還有的人,沒有這么幸運,他們不適應更不隱忍,最終以慘烈和尖銳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了,甚至引發(fā)各種悲劇。曾經(jīng)引人注目的馬加爵和朱令事件,就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兩起。而還有更多沒有這么轟動的事件,還在校園中悄然發(fā)生。而最令人感到擔心的是,包括學校在內(nèi)的管理機構,都認為大學生和研究生們已經(jīng)是成年人,不需要像對小孩子們那樣,在這類生活細節(jié)和瑣事上投之以過度的關注。 大學投毒事件一再發(fā)生,無疑是給全社會提了個醒。雖然,這代價,似乎太有點大了。 教育的本質(zhì),不僅在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豐滿。從當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黃洋,頻繁的殺人案出現(xiàn)在大學,我們該反思的不僅是校園!
大學生殺人案例反思篇三
15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龍泉驛區(qū)分局發(fā)布通報稱,3月28日0時17分,成都龍泉驛區(qū)公安分局接到報警,在龍泉驛大面街道四川師范大學成龍校區(qū)學生公寓發(fā)生一起殺人案。警方已于3月28日依法將涉嫌故意殺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滕某刑事拘留,并將依法進行處理。(中國網(wǎng)4月16日訊)
經(jīng)調(diào)查,犯罪嫌疑人藤某與受害人蘆某為川師大學生,均為20歲,同是甘肅白銀市人,之間因生活瑣事發(fā)生矛盾。3月27日23時50分,滕某在川師成龍校區(qū)學生公寓東苑2棟學習室用當日白天從超市購買來的菜刀將蘆某殺死后,于3月28日0時17分讓同學打電話報警投案自首。
大學室友本來是老鄉(xiāng),為什么如此過不去,非要以殺害手段來處理?真的是水火不容了嗎?他們之間發(fā)生的矛盾并不嚴重,被害者在寢室里唱歌,固然不對,如果說嫌疑犯善意地提出勸告,受害者勇敢地承認錯誤,就一定可以協(xié)商處理好的。若是處理不好,嫌疑犯報告老師,由學校處理,一定會有實際效果的。不知他們報告老師了嗎?不知寢室其他同學勸說了嗎?反映問題了嗎?當然,這只是假設,于事無補了。但是,教訓帶來的思考是必要的,對于全國廣大的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室友來說,要時刻注意。
20歲,正好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兩位老鄉(xiāng)結下生命仇恨,一個成了刀下魂,一個面臨法律的嚴懲,教訓之嚴重,不能不讓我們深思熟慮!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就明確提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交往,學會共處。經(jīng)過10多年的教育,為什么成了大學生的他們,還不懂得交往共處?還不懂得殺人償命呢?這樣的慘痛悲劇,對于他們的父母親人,是天大的打擊和創(chuàng)傷!父母含辛茹苦送他們讀書,指望著他們成人成才,有出息有作為,今后贍養(yǎng)老人,現(xiàn)在一切化為泡影,還讓父母背上沉重的包袱!
大學校園發(fā)生的寢室兇殺案件屢禁不止。同樣是20歲,同樣來自甘肅,2014年的11月,天津城建大學發(fā)生了寢室殺害案件。11月20日16時許,來自甘肅酒泉農(nóng)村,20歲的二年級學生翟清松先是在寢室內(nèi)持刀將同宿舍同學何某殺死,隨后將相鄰宿舍的同學杜某捅傷,最后把自己反鎖在一寢室內(nèi),開始自殘。
還遠一點的有駭人聽聞的馬加爵殺人案件。馬加爵2000年至2004年就讀于云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2004年2月13日晚殺一人,2月14日晚殺一人,2月15日再殺兩人后從昆明火車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級通緝犯,2004年6月17日被執(zhí)行死刑。另外,還有2014年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
在大學里讀書學習,室友是朝夕相處的伙伴,想不到的是,室友之間發(fā)生兇殺案件,卻成了被害對象,真是匪夷所思。翟清松與馬加爵有相同之處,都來自農(nóng)村,家庭條件相當差,但是學習認真,過去時表現(xiàn)優(yōu)秀。對于這一類學生,如何教育,如何引導他們與室友友好往來,是大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對于他們的心理輔導,應該放在首位!學校要特別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室友要關心他們,不能對這樣的貧困室友另眼相看,尤其是在平時的語言上要尊重和保護他們的心理,不能有冷嘲熱諷。
大學教育不能僅僅是知識上的教育,學業(yè)的研究,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研究,心理輔導,同樣重要!要特別防止室友中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苗頭要報告班級和學生會,及時處理,防患于未然!大學生雖然成年了,還要加強交往、共處能力的培養(yǎng),不要將自己封閉起來,要走向集體生活,走向社會,有一定的處事能力。大學生還要加強法制教育,要將法紀教育當作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來抓緊抓好!大學生不懂法,不懂理,就會成為危險品。大學教育,也要堅持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并舉,引導大學生先做人,后做學問。
猜你喜歡:
2.大學生殺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