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樹的教學反思
接到要到二中講課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底。對于《合歡樹》這篇文章,雖然說已經上過一次,但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合歡樹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合歡樹教學反思范文一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當從學生的閱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么《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蘊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閱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置四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致的研讀文本,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并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fā)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閱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閱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啟發(fā)。特別借鑒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基于文本,經由方法,歸于情感,達成思想。
對于一堂課,大家習慣于討論“怎么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么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么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決定了怎么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zhí)教者還是評教者,反復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后,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么樣才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說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說的是對于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么,長期以來一直稀里糊涂,缺乏專業(yè)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jié)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系?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系?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于本體性知識,并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為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基于對課程問題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以上的設計,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為學生的問題無法預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復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同樣也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沒有把這堂課定位于一般的展示匯報課,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態(tài)課,來重點凸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極力驅除課堂表面的繁華而追求學生思維的波滾浪涌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和設計應該說是基于對語文課程的科學理解,但作為一堂“被展示”的課,可能缺少了幾許觀賞性。緣此,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上課之初,我認為二高的學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可能增加上課的深度,最終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于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講課之前沒有和學生見面,沒有布置預習任務,學生普遍沒有認真預習課文,以致于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礎。在課堂上沒有呈現出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三、我認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四、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環(huán)節(jié)占了整堂課的三分之二時間,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談師說”階段,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說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于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嫻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近十余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對自己的專業(yè)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guī)劃。
20____年我忙碌異常,也收獲頗豐,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山西教育》、《教育時報》等專業(yè)報刊發(fā)表2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我同樣也對自己的這堂課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通過這堂課給我的20____年做一個滿意的收束,但20____年歲末的這堂課并不令我滿意,但是,這堂課可能比我一年中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對我更加有意義。新的學期里,我會通過網絡、書籍、請教專家和學科教研員等各種途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兩天我從網上訂購了王榮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語教學論》,新的學期,我要邁開自己的真正專業(yè)成長的步伐。做一個專業(yè)的教育者,從做一個專業(yè)的語文老師開始。
合歡樹教學反思范文二
接到要到二中講課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底。對于《合歡樹》這篇文章,雖然說已經上過一次,但總感覺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沒有完全吃透,學生又沒有完全進入到文章的氛圍中。
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我格外珍惜這次重講的機會。通過反復的文本閱讀,我最后決定從文本出發(fā),抓人物,分析作者筆下的母親形象和不同時期作者對待母親的情感歷程。畢竟史鐵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讀一次總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間的感情,總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順著設計好的思路上完了這節(jié)課,總體感覺還不錯。惟一遺憾的地方是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沒能將準備好的音頻朗讀和一段緬懷史鐵生的視頻展示給學生,沒有將學生帶到我預計的一種情景中去。(主要是因為二中教室還沒有安裝多媒體。)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將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
合歡樹教學反思范文三
《合歡樹》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學期《短文兩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記住我》,英國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選課的時候,我顧忌到是公開課的緣故,所以主觀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課完成。于是著眼于此文,而因為性格的原因,個體情感上比較容易回避《記住我》的陰沉,而主動投入《合歡樹》的溫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這一堂課。
細想起來,選擇《合歡樹》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它打動人。但問題也同時產生,越是感性的東西,越難以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詮釋、解讀和把握。其實母愛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但是我想既然已經決定了,改變不是應該有的積極的態(tài)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游刃有余地教。于是我就借著《合歡樹》這件煽情的外衣,講述文學作品欣賞的方法和角度,時而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時而拉遠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無論如何都圍繞在“合歡樹”的周圍,回到了語文的本分上。
當然在準備這堂課的同時,我考慮的外在于文本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歡樹》;如何把《合歡樹》上成好的公開課;如何把《合歡樹》上成是“有效課堂教學”課題下的好的公開課……想的東西太多,反而無所適從,放不開手腳。有時我想,從很多的目的出發(fā),讓語文課承載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與有效的語文課堂??傆谟幸惶欤斘覓侀_所有的雜念,靜靜地自我誦讀《合歡樹》時,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真正屬于語文的感覺,屬于《合歡樹》的感覺。我常記得我父母那個時代有一句話:不管世界風云如何變幻,我們中國人始終以不變應萬變。我不恰當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中,這個“不變”就是——從學生自身出發(fā),從文本出發(fā)。
“從學生自身出發(fā)”——課堂的導入。當然這個導入如果說還有可取之處的話,要感謝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們的工作給了我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契機。
“從文本出發(fā)”——8分鐘的教師全文配樂朗讀。設計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勇氣的。在一個40分鐘的課堂中,花8分鐘實時間讀一篇文章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讀得不好,是徹底得無效;讀得動情投入,那么怎么把學生的情緒拉回來。如果讓此時課堂跟著感覺走,設計“請你談談你的母親”或者是“母親對你的愛”、“你應該怎樣去感恩”……那么這樣的課堂還是不是語文的課堂;還是不是《合歡樹》的課堂?我想這樣的課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借著《合歡樹》導入的主題班會。
那么怎么把已經“泛濫”的情感來回到語文,我想還是要 “從文本出發(fā)”——找人物。文學即人學。不樹立優(yōu)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樣不解讀人物形象的課堂也不是好的課堂。從“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讓學生發(fā)現人物,發(fā)現史鐵生筆下的一個真實的,偉大的母親。再由文學審美的技巧推出“合歡樹”的豐富意蘊,感受文章的巧妙構思與布局。并且在題型設計上,以“開放性的選擇題”這一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的容量。文學不是科學,它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一堂課結束后給出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于留給孩子們更多的回味與思考。于是我在課堂的結束時,播放了滿文軍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當然課堂還是有諸多的遺憾,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沒有來得及重點點到史鐵生樸實的寫作風格。文學作品在結構上尚巧,但在文風上卻要去“巧”?!都t樓夢》中有一句:花至淡時始知艷,說得也就是這一點。而對于如今學生高考應試作文中不斷地模仿、追求、崇尚華麗的文風這一現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導作用,課堂的“有效性”我想在這里也是一種“從大處、從遠處”著眼的落實。教學的遺憾同時也是一種及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我以此不斷地激勵自己走在這條教學的“不歸路”上。
合歡樹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合歡樹教學反思
★ 短文兩篇課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