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積》反思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什么是面積》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么是面積》反思1
師:封閉圖形的線段必須首尾相連。
師:大家看這兩個封閉圖形,誰的面積大呀?(黑板上畫長方形、正方形。)看來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數學上我們把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 面積。(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 )
師:那在封閉圖形里面積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請兩位同學到黑板表示出來。(生上來畫。)同學們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隨意畫一個封閉的圖形,也把它的面積表示出來。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面積這個概念有這樣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物體表面的大??;第二層是:封閉圖形的大小。
(三)、實踐活動:
1)多種策略,比較大小
投影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師:你們覺得哪個圖形面積大?
生:長方形面積大
生:正方形面積大。
師:看來有爭議。有什么辦法知道嗎?那現在你們就利用學具分小組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吧。
學生活動:
①學生拿出剪好的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附頁2中圖5)
②小組活動。
③學生匯報。(投影顯示活動結果,并配合課件演示幾種比較方法)
生1:我們小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
生2:我們小組是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長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們小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些。
小結:比較面積的大小可以用多種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進行比較大小,在用,數格子的方法時,所用的每一個格子的大小應一樣大。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后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數格子、剪拼等,并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yǎng)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2)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①創(chuàng)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chuàng)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②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fā)現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③讓我們用畫筆把圖形美化一下,選一個圖形,用藍色筆描出圖形的邊線,用紅色涂出它們的面積。展示學生作品。
師:圖形上一周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周長)周長表示圖形的哪一部分?紅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面積)面積表示圖形的哪一部分?
(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涂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涂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qū)別。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說給大家聽聽。
師:這些都是你們的收獲,不僅知道什么是面積,還會用多種方法去比較面積的大小,其實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只要我們有信心、愛思考、多動手就會有更大的收獲。
教學反思
1、從生活導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神秘而簡潔的話語可以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從生活實物出發(fā)學生容易理解,讓學生從摸入手,感知面積。
2、這一課不光是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面積,還要讓學生能夠對于面積與周長進行區(qū)分。這兩個定義要分清楚。明白周長是指邊線,面積是指表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線內所包含的內容。
《什么是面積》反思2
組合圖形的面積一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研究圖形的面積,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我設計時主要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具體的情境中領會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并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多種方法,并能夠在比較的基礎上選擇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一是設計了“復習鋪墊、激趣引入”的欣賞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欣賞組合圖形的圖案,給學生美的享受,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存在,并激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欲望。二是設計了“實踐操作、探究新知”的新知探究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學具(圖片)動手“畫、剪、拼”把組合圖形拼成已學過求面積的圖形,在“比一比、說一說”活動中與同學交流,把學生手、口、腦都用起來,體驗合作探究的快樂。三是設計了“知識應用、解決問題”的知識鞏固環(huán)節(jié),學生自己探索出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于是我就安排學生完成教材76頁第二題和第三題,學生不僅順利完成,而且在匯報交流中明確了計算組合圖形面積既要講究方法,又要靈活處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四是設計了“交流小結、深化知識”的知識提升環(huán)節(jié),安排學生談本節(jié)課學習收獲,讓學生在學生的發(fā)言和教師的引導中感受轉化數學思想的意義,掌握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體驗探究學習的成功。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反思一,激發(fā)學習興趣比過多要求學生更實際。上匯報展示課總
想學生活躍起來,配合老師按課前設計的思路學習,課前交流中主要是要求學生上課時要這樣、要那樣,可是在課的開始圖片欣賞、拼圖形中,學生就情緒低落,盡管是簡單的問題也回答不上來,,根本就不能按課前要求的去做,這么有趣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怎么沒興趣呢?于是,我借助學生拼圖,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象什么,有的說象房子、有的說象大山、有的說象鳥、還有的對想象給予評價??,學生的興趣來了,有探究新知的強烈欲望了,教師借勢引入后面的學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反思二,用手操作解決問題比單憑思維解決問題更實用。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安排學生動手剪、拼圖形,在學習小組中演示、全班交流中說思路,結合自己的拼圖,你一言我一語,不僅探索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方法,而且還領悟了多種解題思路,既讓優(yōu)生在探索中發(fā)展了思維,又讓學困生學到了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學法指導比面面俱到講解更實惠。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數學教學也是這樣,面面俱到的教給學生知識不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節(jié)課教學中,我沒有教學生怎么樣去求組合圖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借助學具、課件,自己去動手、去交流、去思考、去歸納,去提煉,從感受到理解,自主解決本節(jié)課中的問題,不僅學得了本節(jié)
課的知識,而且領悟了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的數學思想,還學得了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為今后更好的學習數學奠定了基礎。
《什么是面積》反思3
本節(jié)課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比較多,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1.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強化感知,建立概念。
本節(jié)課屬于面積概念教學。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的面積,使學生把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對面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通過抓住關鍵詞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使學生明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及意義。這樣既把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從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學生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了智能,提高了素質,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
2.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在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環(huán)節(jié)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學生先討論比較方法,然后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用剪拼、數方格、重疊等方法,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選用不同的方法來比較。教師適時引導,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想法的機會,使探究學習落到實處。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什么是面積》反思4
上了面積這一課以后頗有收獲,下面就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什么是面積教學反思。
1.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數學。能夠利用學生身邊常見常用的物品引導學生感受什么是面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于自己的生活,特別是“對比教室中窗臺面與桌面兩個物體哪個面的面積大”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發(fā)現身邊的數學更是對前面學到知識的鞏固。
2.恰當地引導學生認識“封閉圖形”。面積概念中“封閉圖形”的引入使概念更加準確、嚴謹,但對于學生來說“什么是封閉圖形”是需要理解的。我首先利用學習過的畫物體輪廓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樣的圖形是封閉圖形,再請學生說一說我們認識的封閉圖形,這樣一來,學生對此概念的意義更加明確了。
3.給學生以探究的時間與機會。在研究用眼睛看不出來誰大誰小的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時,我給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機會,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研究出了各種策略以解決問題,教學反思《什么是面積教學反思》。 有意識的培養(yǎng)必將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充分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正方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過對比較過程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5、及時地去發(fā)現并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教學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時,學生已經有了長度的概念,而且在他們頭腦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如何利用舊知的遷移,使他們感知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這一含義,而又不與周長的概念混淆,處理的不太好。雖然也設計了摸一摸數學書、鉛筆盒、課桌的表面并且說一說有什么感受?但是卻沒有去細心觀察學生們摸得對不對,是不是把表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還是僅僅在上面比劃了一下。更沒有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個平面圖形再給他涂上顏色去感知圖形的面積,就匆匆地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面積。由于感知的不充分,部分孩子對面積的含義沒有真正理解,與他們頭腦中周長的概念此時也混淆在一起。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認真真地鉆研每一節(jié)課,讓自己的教學不再留有遺憾。
《什么是面積》反思5
《什么是面積》這一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面積的含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體入手,首先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認識生活中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然后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課前布置學生剪下附頁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聯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實地理解面積的意義。
如利用數學書封面揭示面積的概念:“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物體的面的面積,比較人民幣和樹葉面積的大小等,這樣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然后由觀察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過渡到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做了鋪墊。
2、重視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整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這里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有的將兩個圖形重疊后,對剩余部分進行比較;有的用用硬幣擺一擺、數一數;有的用透明方格紙比較面積的大小、有的用學具袋里的正方形卡片來拼擺,學生創(chuàng)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后獲得成功的喜悅。
3、練習的設計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開放性。
這節(jié)課我在習題的設計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觀察比較的能力。通過直觀物體面積的大小,然后逐步過渡到形狀不同的圖形如何比較面積的大小,進而深入到由不規(guī)則幾何圖形組成的小貓、松樹如何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這樣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在思考中又進一步理解了面積的含義及如何運用多種策略比較面積的大小。
4、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這節(jié)課一直以學生為主體,所有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自己總結得出來的。
覺得這節(jié)課在以下幾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講解物體的表面時,選擇的實物有局限性。
在高年級學生將會學習如何求物體的表面積。這節(jié)課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體,讓學生摸它們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給它們穿上衣服,誰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對于學生理解物體的表面會更透徹。
2、學生動手操作時間過長,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延時太長。
3、教學語言上還是有不夠精練的地方。
總之,我在這節(jié)課中,注重體現我追求的教學風格。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了新課標下的一個新課堂。但讓我感到遺憾的是,細節(jié)沒有足夠的重視。教師的隨意性還比較強。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xù)完善我的教學風格,關注細節(jié),克服隨意。
《什么是面積》反思6
“面積”這個概念很抽象,學生對它也很陌生。我希望這節(jié)數學概念課的教學有新意、更有趣、課堂能夠“活”起來、有濃濃的“數學味”,為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創(chuàng)設了尋找“神秘禮物”這個游戲引入課題,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結合實例和通過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說一說、找一找、擺一擺、比一比等一系列動手實踐活動,從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積”、到理解感悟“什么是面積”以及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引領學生參與自主探索、體驗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張弛有度,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積極動手操作,勤于思考問題,教師對課堂的把握、調控到位,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仡欉@節(jié)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可圈可點之處:
1、尋找“神秘禮物”,激趣引入
課的開始,我告訴孩子們“今天金老師帶來了兩份神秘的禮物,就藏在某兩個小朋友的課桌里面,找一找”,靜靜的課堂一下子“炸鍋”了,孩子們興趣盎然;在兩片大小懸殊的樹葉比大小中,我抓住學生的表述中出現的“面積”一詞,自然的引出了課題“什么是面積”。
2、采用“先學后教”,主動求知
什么是面積?課本上有明確的描述。怎樣讓學生理解?層層解析,“端”給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嘗試著把“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用在沒有課前見學生、沒有任何準備的三年級孩子們的課堂上,事實證明,這樣處理是正確的:孩子們自己看書、“動手讀”,主動地探索新知,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水到渠成”。
3、抓住生成資源,發(fā)揮巧用
課堂上的生成,尤其是有錯的生成,是非常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概念的理解環(huán)節(jié),“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指的是什么,請你指一指、摸一摸”,有學生沿數學書封面的四周指一圈,我請他和不同方法的學生面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方法,讓同學們判斷“他們摸的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這樣的對比,學生正確的區(qū)分了周長與面積。哪是周長、哪是面積,正是學生在剛開始學習面積時常?;煜闹R。這節(jié)課我抓住了課堂上錯誤的生成,輕松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4、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深化課堂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在課堂總結回顧階段,很多學生回答說明白了什么是面積,我繼續(xù)問:“你們真的明白了嗎?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一個同學提出了“有生命的物體是否有面積”,我請全班思考這個問題,并給了解釋。課后,我和我的同事們討論這節(jié)課時,都贊嘆這個孩子——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她真正在深度思考所學的知識:葉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面積、鉛筆盒蓋面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那“有生命的物體呢”?這個問題的出現、釋疑,這個孩子,讓這節(jié)課更加深化。
《什么是面積》反思7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北師大版數學教材把面積概念獨立教學,目的是改變以往偏重面積計算及單位換算,不重視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現象。 “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么是面積》這一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面積的含義,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體入手,首先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認識生活中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然后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課前布置學生剪下附頁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利用教學書封面的面積揭示面積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嘗試說明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積,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切實理解面積的意義,在實際解決問題中,重視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意識,物體面積大小比較可以用數格子、拼一拼、剪一剪、湊一湊、擺一擺、數一數……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只要學生思想到位,理解正確便予以肯定。
整堂課學生參與力高,課堂氣氛活躍,知識點掌握較好。
《什么是面積》反思8
這節(jié)課是按照上學期教學設計大賽時的上課流程進行的。
1. 從拼圖導入。學生回答選擇哪個會拼的比較快時,回答問題的學生大多數還是從拼圖的某一部分是大象還是天空來確定哪一個容易拼,沒有從面的大小去思考。
反思:我問的問題的指向性不夠明確,學生不太理解這一部分到底是干什么的。
2. 在探討面積概念的環(huán)節(jié),有點太急了,沒有讓學生明白面積到底是什么。學生課前對面積有所了解,但是對面積具體的含義還不夠清楚。
從三組物體的表面的大小總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但是沒有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手掌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積。出示完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也沒有讓學生說一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的面積。
從三組物體抽象出圖形時,其實學生是不太理解的,當時有點生拉硬拽的感覺,把學生往面積上引導。對于封閉圖形,演示時是用的制作好的視頻,但是應該現場畫讓學生自己畫一個不規(guī)則圖形會更好。
把封閉圖形擦掉一部分變成不封閉圖形時再涂色,學生說漏出來了,其實表達的還是挺好的。但是學生沒有總結出來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反思:在面積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理解的不是太充分,自己引導的也不夠清晰。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用時12分鐘。時間在預設之內,但是沒有讓學生理解透徹。
3. 在讓學生小組合作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用時有些長,但是學生能夠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探索不同的方法來比較。在動手操作之前讓學生思考方法時,有學生說兩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經過動手操作知道正方形的面積大。學生在展臺上展示時方法跟預設的基本一致。說明學生經過思考并驗證,學生的學習習慣很好。
有學生說用直尺的方法,但是沒有讓他說怎么做,在展示完之后直接出示了比較周長的方法。知道比周長的方法是錯誤的時候再次向剛才的這位同學求證是否正確。
反思:學生的生成很好,但這一環(huán)節(jié)用時太長,大約23分鐘。
4. 問題串三處理的有些緊張,沒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時間有些來不及了。
5. 沒有處理練習,前面用時過長。
《什么是面積》反思9
本課教學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新課標“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為指導。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力爭能從各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實際情況,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造和諧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理解,進而抽象數學概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針對學生對面積已經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較模糊,易與周長混淆的現狀,教師從摸盒子的表面入手,再選兩個大小不一的表面沿邊線畫下兩個長方形,讓學生體會周長,然后再進行涂色比賽,初步感知面積。其次,充分放手,讓學生尋找不同的比較方法,體會面積,進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尋找生活中的面積。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之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抽象面積的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聯系實際,培養(yǎng)數感。課伊始,以課件結合對話的方式呈現“藍貓、淘氣進山洞”情境,引發(fā)學生對情境中的數學信息進行估量,內容樸實,但極具挑戰(zhàn)性,點燃起思維的火花,學生學習興趣高漲;
2、充分放手,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學生手、腦、眼多種器官協同參與,通過摸一摸、涂一涂等方式讓學生結合具體材料感受“表面有大有小”的含意,,在具體操作實踐活動中,體驗了面積大小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從而順利解決故事情境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增強了數感。
3、充分發(fā)揮媒體功能,提高課堂有效性。利用畫圖軟件,從直觀到抽象地理解了“封閉圖形”及“封閉圖形的面積”。通過課件的演示,有效地進行反饋、總結和評價,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梳理引導,獲得有關解決問題的策略性知識,真正感受到比較方法的多樣性,突破了重難點,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4、讓學生感受數學思想的運用,體會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問題。體會假設、判斷后,尋找合理方法加以實踐驗證的縝密數學學習態(tài)度。滲透“提出問題——解決驗證”的數學思維方法。
《什么是面積》反思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能力目標:經歷觀察、比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剪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幣,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涂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么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由學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觀察體驗,理解概念
1 、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幣和5角硬幣。
③數學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么?(生:面的大?。?/p>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4)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板書:表面的大小 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回憶一下,你剛才摸的是物體哪個面的面積?能照樣子說說看嗎?(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不同的面,面積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不錯,已經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
師:(出示長方體盒子。)大家看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面有什么特點啊?
生:6個面。
生:紅色的面比綠色的面大。
生:綠色的面比黃色的面大。
生:老師,我發(fā)現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大家看這個面是什么形啊?(長方形。)老師把它畫到黑板上。它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線段。)
師:(出示正方體盒子。)這個正方體的6個面有什么特點啊?
生:6個面的面積是相同的。
師:那它的每個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師把其中的一個面也畫到黑板上。(師畫。)它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大家看像正方形、長方形,這樣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封閉圖形。(板書。)
師:我們還認識哪些這樣的封閉圖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生:圓、平行四邊形。
師:(出示幾個不是封閉圖形的圖片。)這幾個圖形是封閉圖形嗎?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