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上冊反思
教學反思是初中中教師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基礎,是影響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對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關于教學反思又該如何去寫呢?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八年級歷史上冊反思,歡迎參閱。
八年級歷史上冊反思篇一
在從事初中歷史教學這幾年來,有成功,也 有失敗,有付出,也有收獲。 伴隨著教育改革及聯(lián)合校成立的春風,我不由地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看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們“與時俱進”,在深層次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們對教學更充滿著希望。 作為 歷史課堂教學 的實施者,通過對比本學科特色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我主要 談一下自己的 課堂教學 的做法與體會。
在課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課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樣的課才算是“滿意課”呢?對這個問題,可以說,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今年我在河師大社會發(fā)展學院聽了 華東師大 葉瀾教授的專題講座,葉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基礎教育而言,大致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有意義、有效率、生成性、常態(tài)性、有待完善。我覺得這對我們的教學和教研非常有借鑒意義?,F(xiàn)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談對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反思 。新課程發(fā)展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谶@一理念,我想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它應該是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面向每一位學生和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一堂滿意的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具有創(chuàng)新性。
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學活動中師生活動有明確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尺度。所以在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確定創(chuàng)新性教學目標,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性教學目標作統(tǒng)帥,那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創(chuàng)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講《 鄭和下西洋 》一課時,我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按照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要求思考后,確定了“ 通過學習本課, 認識到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國家的綜合國力成就了鄭和遠航這一偉大壯舉,增強民族自豪感;體會和平外交有利于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边@是一個含有創(chuàng)新要求的教學目標,打破了過去常常用的“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意義”、“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等教學目標的制定。所以在 引導學生學習這課時,不是對這一事件本身進行再一次濃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鄭和是如何如何的偉大;而是挖掘隱藏在這一事件深層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學重點放在解析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上。而 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探究活動, 對鄭和下西洋所展現(xiàn)出的我國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與認識,激發(fā)了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開拓的膽識和胸懷。 當老師讓他們談對這一事件的感受時,很多學生都由衷地說出了“震撼”這個詞!可見這一目標的確定很好地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貴在得法 ?!苯處熞軌蚋鶕?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并 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 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就這一點來說,其實也就是我們 認為的一節(jié)有意義的課。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們提倡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創(chuàng)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感受、認識和探究歷史的氛圍,而不是讓學生消極被動地去記誦歷史。講授八年級下冊第9 課《改革開放》的內容時,就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 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一課的內容承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具體介紹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在城市是如何展開的。教材介紹的這部分內容對成年人而言非常熟悉,覺得就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但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采用談話法、借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空間。比如,教師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活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向身邊熟悉的人(父母、鄰居、學校的老師等)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感受的到的變化,學生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對這種活動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從課堂上學生展示的調研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成果內容非常充實,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由于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么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學生通過這種探究活動,生成了自己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親身體會了歷史學習的方法。而且這種體驗活動是學生能做到的、也愿意做的,它遠遠比讓學生坐在教師里憑空設想“如果你生活在哪個年代你會有什么感受?”要實際的多。同時,由于全班同學都參加到了調查活動中,且分工合作,因而使得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了學習的收獲。
又如:在講授八年級下第五課《三大改造》時,我在提前挑選6 位同學合作自編自導一個歷史短劇《雞毛飛上天》,學生課下查資料、問長輩、寫劇本、備道具,在課堂上給大家表演了這部反映年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貧農、富農加入農業(yè)合作社時的心態(tài)以及改造成果的歷史短劇。學生通過觀看學習深刻認識到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實質,目標教學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給每位學生和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地自主學習的時空;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只用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這樣做了,當然也就是一節(jié)好課了。
3、一節(jié)好課,它還應該是 教師為學生構建的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tài)課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tài)。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而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并不完全依靠講故事、做游戲或生動的情景來創(chuàng)設。教師形象生動、富于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究活動等等,都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同時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
《新文化運動》這節(jié)課上雖 以講授為主,但我把課講得主線突出、條理清晰,情緒飽滿、語言親切,繼承了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的精華。它不僅有利于學生迅速、準確、簡約地把握歷史發(fā)展的主要過程,落實歷史課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 沒有按照教材的編寫順序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從按背景說起,而是從初中語文課魯迅小說《故鄉(xiāng)》片段切入,引導學生重溫小說的核心內容,并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分析這篇小說的地位,使學生認識到,它反映了當時文學革命蓬勃開展的社會現(xiàn)實,它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這種設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渴望學習的環(huán)境,引起了學生對新文化運動探究的欲望。同時,娓娓道來的細膩講授,也使學生受到了感染。 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可以看到,他們被老師的情緒所感染,甚至下課了,還有許多學生圍著我,要記錄下本課結束時引用的陳獨秀的詩《青春》的片段。個別學生感受到了教師語言的魅力,和諧課堂的魅力!
當然,課堂教學也不會只是上述幾個特點,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每一節(jié)都是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fā)揮到最佳,使課堂教學具有自己 的特色,又深受學生的歡迎, 那這就是一節(jié) “ 滿意課 ” 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下思索和做法,今天拿過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多提高貴意見,我相信你們的意見一定是我成長的最寶貴的財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多地是多種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結合體,要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我很喜歡一段話,也把它作為我的結束語吧:既然已經選擇了做歷史教師,那就做一名讀書人,奮斗著,鉆研著,不斷厚實文化底蘊,培植教育智慧,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吧!
八年級歷史上冊反思篇二
我已從事多年初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復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fā)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于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于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fā)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jù)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xiàn),并以現(xiàn)代語言的敘述為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fā)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采用一些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像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xiàn)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fā)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fā)現(xiàn)在一堂課的導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chuàng)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是最容易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guī)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lián)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復習舊知,善于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guī)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yè)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于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于創(chuàng)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
八年級歷史上冊反思篇三
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jié)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shù)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zhàn)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為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xiàn)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tài)精神飽滿。
這節(jié)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jié)課當中體現(xiàn)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yǎng)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huán)環(huán)相扣,然后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著,并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tǒng)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jié)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zhàn)、《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你有什么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并說明為什么用這種顏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guī)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簽、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xiàn)實的回答。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皾櫸锛殶o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于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于課后再去死記硬背,因為,這已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為是一節(jié)“原生態(tài)”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八年級歷史上冊反思相關文章:
★ 初中歷史成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