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9篇
不知不覺間,《感動中國》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多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跡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以下是小編準備的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歡迎借鑒參考。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1)
武漢快遞員汪勇守護戰(zhàn)疫醫(yī)護人員,以凡人之力書寫傳奇
汪勇:
他們(醫(yī)護人員)就是上戰(zhàn)場去拼刺刀的人,那么我們能為他們做什么呢?讓他們稍微輕松一點,能溫暖一下他們,他們舒服一點,會好一點。
《感動中國》頒獎辭
沒有人能百毒不侵
熱血可以融化恐懼
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
責任催促你重裝上陣
八方統(tǒng)籌百般服務
你以凡人之力書寫一段傳奇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2)
電影《掬水月在手》的片頭,伊洛河上,一葉扁舟漂浮,晨光熹微里,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內(nèi)一個小女孩的身影混合。葉嘉瑩在電影中的首次現(xiàn)身是以聲音出現(xiàn)的,九十多歲的詩人問一個年輕人:“你最早的記憶是什么時候?”
“通過年輕人的問答,她其實就回過頭來,展開整部電影的回憶?!睂а蓐悅髋d說?!掇渌略谑帧肥顷悅髋d“詩詞三部曲”的最終章,講述了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熱映,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也于近日出版,對電影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陳傳興的“詩詞三部曲”,《如霧起時》拍的是鄭愁予,著重“詩與歷史”;《化城再來人》拍周夢蝶,探討“詩與信仰”。到了拍攝葉嘉瑩的這部《掬水月在手》,陳傳興給出的定義是“詩與存在”。
詩為什么存在?為什么要有詩人?詩人與詩的關系是什么?這些是陳傳興想要在電影中呈現(xiàn)的問題,葉嘉瑩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國的歷史坎坷與生活中的苦痛變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葉嘉瑩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為其感慨沉重時,葉嘉瑩用詩詞承接住了,她從詩詞中汲取元氣力量,痛苦和經(jīng)驗化作吟詠、傳授。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遺音,通過她在綿延的時空中回響。
“修辭立其誠?!比~嘉瑩所有的詩詞都源于現(xiàn)實中真實的觸動,失親之痛、亡國之恨……詩的存在為人類提供了寄放情感和歷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比~嘉瑩現(xiàn)在九十多歲,還把十九歲寫的這兩句詩用在迦陵學舍月亮門兩邊做對聯(lián),因為她覺得這兩句詩真正表達了她立世處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難和憂愁無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隱居到深山不過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處塵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睆臒釔墼娫~的少女,到名滿天下的詩詞學者、傳道者,詩不是葉嘉瑩的生活,而是葉嘉瑩的生活存在于詩中,它幫助她抵御堅硬、消融痛苦,也構成了她的精神力量與最高理想。葉嘉瑩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獨、高貴,有如天中之月,清輝遍布人間。
《掬水月在手》這個名字,指電影和書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虛幻的意象,同時象征著葉嘉瑩在漫長的歲月中化身“水月觀音”,于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實地接近“月”,則如書中柯慶明教授的文章所寫,還是要回到葉嘉瑩的詩本身。
電影《掬水月在手》沒有設置線性的、層層推進的節(jié)奏,它以葉嘉瑩兒時成長的四合院為喻,將她的人生拆分成六個章節(jié):門外—脈房—內(nèi)院—庭院—廂房,最后到達“空”。電影也包含了大量葉嘉瑩吟誦詩歌的鏡頭,她吟誦的方式不止平仄,還展示了音調(diào)的轉變、古音的讀法。陳傳興說:“這里面一定有某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國古詩詞美的東西在里面?!?/p>
正在吟誦的詩,與畫面上出現(xiàn)的詩,常常不是對應的,形成了一種錯位;談到顧隨和葉嘉瑩之間的師生情誼時,電影也設計了由男女二聲同時誦讀師生唱和的《踏莎行》,構成了穿越時空的復調(diào)對話。就這樣,在時空錯位之際,在繞梁的詩歌吟唱中,觀眾像進入了一場夢境,隨水漂流、沉浮。
如果讀陳傳興為巴黎最后的黃金時代所寫的《岸螢》,會發(fā)現(xiàn)這是他慣常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岸螢》的多個篇章,“場景零亂事件時序性迷亂,影像不是書寫的對位句點,書寫也不為影像的喑啞話語而存在”,還總是無緣無故地,從一個文本滑向另一個文本。在文學和電影里,陳傳興都熱衷構建“迷宮”。有人說,《掬水月在手》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紀錄片,但無論迷路與否,觀眾都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的精靈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為安放靈魂之所。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3)
在比賽中捧回的一個又一個獎杯,大大增加了蘇炳添的自信心,也讓他更執(zhí)著于短跑這條道路。
但是,教練說蘇炳并添沒有短跑運動員的天賦。
他個子只有172cm,短跑運動員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當年中國另一飛人劉翔身高在189cm,短跑項目中,個子矮要失去許多先天優(yōu)勢。
再加上我國短跑事業(yè)相比其它國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選擇短跑作為終身事業(yè)的運動員少之又少,國際短跑賽事上我們從來沒有進入過決賽。
年輕氣盛的蘇炳添偏偏不信這個邪,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短跑運動上創(chuàng)造出奇跡,讓外國人看看我們的實力。
為了這個理想,蘇炳添想去專業(yè)的體校進行學習和訓練,但他去了幾家體校,都因為他個子矮、年齡大被婉拒,現(xiàn)實將他打回原型。
劉翔從七歲就開始進行專業(yè)訓練,而想入體校的蘇炳添,這時已經(jīng)15歲了。
眼看蘇炳添的田徑之路就要畫上句號,這時候他人生中的伯樂出現(xiàn)了。
中山體校教練寧德寶看中蘇炳添的身體素質(zhì)和爆發(fā)力,想把他收為麾下弟子。
寧教練費了好大勁才說服體校的領導,破格把蘇炳添招進來,然而,訓練剛剛開始不到半月,蘇炳添就吵著要回家。
中學時的訓練和現(xiàn)在專業(yè)體校的訓練相比,從運動量、技術上都簡單很多。
體校要求學生6點就要起床開始訓練,一上午的高強度練習,在中午短暫午休后,下午還要接著練,蘇炳添被體校辛苦的訓練嚇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來父母想要退學,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帶回家,寧教練實在舍不得這個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勸說蘇炳添和他的家人。
蘇炳添的父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從寧教練的態(tài)度上,他們覺得是真心為孩子好,于是媽媽許諾給蘇炳添100元零花錢,把他留在寧教練身邊。
從此,蘇炳添如開掛般,正式開啟了屬于他的“飛人時代”。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4)
為了對抗失重生理效應,航天員每天都需要進行體育鍛煉。
最近這段時間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員有了更多的時間開展體育運動。航天員劉伯明已經(jīng)完全習慣了太空跑臺,即便是在失重環(huán)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矯健。聶海勝也躍躍欲試,開始使用太空自行車。
“神十二”太空生活過半 航天員開展各項實驗
建站為應用,中國空間站將實施49項航天醫(yī)學實驗項目,神舟十二號任務將完成14個項目,天和核心艙搭載的人系統(tǒng)研究機柜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實驗。在軌飛行已經(jīng)過半,三名航天員使用該設備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
人系統(tǒng)研究機柜,是中國空間站中首次應用的、航天醫(yī)學實驗領域的主要設施。7月14日,航天員陸續(xù)對人系統(tǒng)機柜進行了解鎖、展開等實驗準備,同時對太空醫(yī)學樣本冷藏箱和離心機也都進行了解鎖和測試。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5)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點火發(fā)射,并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航天員湯洪波是首次飛行。很多網(wǎng)友看到湯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評論說“感覺像極了第一次乘坐飛機時的自己”。
負責什么工作會靠窗坐?穿艙的過程中,他們?nèi)绾畏止?
首次飛行航天員為何靠窗坐?
從發(fā)射傳回的畫面中可以看到,聶海勝坐在中間位置,劉伯明和湯洪波分別坐在其右側和左側。
據(jù)航天員中心航天員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劉偉波介紹,他們的座位與各自所負責的工作有關,以在飛船的狹小空間內(nèi)有效進行協(xié)同工作。作為指令長的聶海勝坐中間座椅,方便下達指令;劉伯明的任務是協(xié)助飛船的駕駛,因需要操作的便攜式指令板安裝在了右側,所以,劉伯明坐在聶海勝的右側;湯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側靠窗。
穿艙的過程中,航天員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員進入核心艙后,需要跨過兩個航天器之間的4道艙門。
據(jù)介紹,在穿艙過程中,航天員需要不斷與地面進行溝通,判斷飛船的增壓情況。負責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湯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艙內(nèi)留到了最后。
聶海勝負責打開艙門,并設置狀態(tài)。劉偉波表示,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尤其是對接鎖緊之后,打開返回艙的艙門進入軌道艙的過程。
此外,聶海勝和劉伯明要先從穿著壓力服換成日常工作服,接著把設置在前艙門的軌道艙攝像機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
同時,因為需要記錄首次建立對接通道的具體狀態(tài),留下數(shù)據(jù),供未來參考,所以,劉伯明在協(xié)助聶海勝的同時,還要進行攝像工作。
艙門為何需手動?不能自動嗎?
對于這個疑問,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表示,從大氣環(huán)境方面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氧氣、氮氣、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氣體的壓力都不能超過允許值,同時,濕度也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在神舟飛船中,兩個艙段處在密閉不互通的狀態(tài)時,打開艙門的前提就是壓力一致,否則,要么艙門無法打開,要么艙門打開速度會極快,可能傷害到航天員,因此,航天員需要先手動打開艙門上的平衡閥,建立一個小通道,將兩個艙體聯(lián)通,待壓力趨于一致后再打開進行穿艙。
而從需求上來說,楊宇光指出,自動開門也沒有什么必要,因為穿艙的動作只有航天員在現(xiàn)場的時候才會發(fā)生,完全可以手動開門,自動開門反而沒必要。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6)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自6月17日發(fā)射以來,“出差三人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軌生活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半月。他們身體狀況怎么樣?如何確保身體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鮮事?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劇透來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簡單!
“自助式”體檢和常規(guī)鍛煉 確保航天員身體健康
關燈睡覺?“摸黑”只為眼底檢查
許多全身性疾病往往發(fā)生眼底病變,如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
在太空中,眼底檢查作為航天員醫(yī)監(jiān)醫(yī)保工作的重要項目,有利于對航天員身體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特別是航天員已經(jīng)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個多月,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空間病癥狀,“體檢”就成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隨后,湯洪波為聶海勝也進行了眼底檢查,從三人交流的表情來看,他們的身體狀況應該是令人滿意的。
熱水泡腳?其實是在做骨密度測試
航天員在軌生活一段時間后,會出現(xiàn)名為“骨丟失”的空間病理現(xiàn)象。隨著在失重環(huán)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員的骨密度也會逐漸下降。如果不加以綜合干預,甚至可能有發(fā)生骨質(zhì)疏松的可能。對抗“骨丟失”,是空間站建設期間航天員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骨密度測試需要將腳伸進測試機中進行檢測。檢查完后,聶海勝用紙巾擦拭腳部,好像是剛洗完腳,頗像我們平時睡前的準備工作。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7)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以來,空間站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得整潔舒適和秩序井然。除了有航天員辛勤整理的功勞,也有空間站結構上的收納便利。
原來是天和核心艙內(nèi)部大有乾坤。天和核心艙發(fā)射入軌期間,行李包裹是用特制的包裝袋收納起來,捆綁在核心艙內(nèi)壁。這樣航天員進駐的時候,就能夠更直觀更方便的看到所有包裹的內(nèi)容和狀態(tài)。但如果任由這些包裹留在艙內(nèi),看上去不夠整潔,并且會占用航天員大量的活動空間。那些暫時用不到的包裹,就會被收納進空間站的夾層之中。
收納的秘訣,就在地板上的這些儲物空間。視頻中,聶海勝和湯洪波打開了攝像頭最近處的儲物間。湯洪波整個人趴在地板上,將手探進去尋找包裹,聶海勝手中還拿著一支手電筒幫他照明。在他們的身邊,已經(jīng)有了兩個大型包裹。
像這樣的儲物空間,在空間站中還有不少??梢哉f為了方便航天員在軌生活,空間站設計者們集智巧思,設計出了很多人性化的使用模式,并且在應用方面進行了反復驗證。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8)
王威,29歲,現(xiàn)在是北京煤炭總醫(yī)院的一名護士。
王威8歲時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癌,16歲時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全家輾轉就醫(yī)多家醫(yī)院,但均因病情過重而被拒之門外。在20歲生命將走到盡頭時,她寫信給央視《星光大道》欄目組,打算死后把角膜獻給需要的人,遺體獻給醫(yī)學院解剖研究。
她的事感動了很多人,煤炭總醫(yī)院組織專家為王威進行了手術,長達6.5個小時的高難度手術,摘除腫瘤十余個,最大的有成人的拳頭那么大。她奇跡般地康復了。x年,25歲的她成為煤炭總醫(yī)院的一名護士。
因為愛,王威活了下來,現(xiàn)在她要盡己所能,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并告訴大家,癌癥是可以戰(zhàn)勝的。
2022《感動中國》年度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篇9)
樊錦詩先生圍繞守一不移、擔當使命、探索進取、永遠在路上四個方面,結合親身經(jīng)歷,詳細介紹了一代代莫高窟人為傳承弘揚敦煌藝術瑰寶做
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時還與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講座深入淺出、內(nèi)容豐富生動,讓廣大領導干部對于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進一步激發(fā)了敦煌市領導干部學習先進榜樣、普及敦煌文化知識的熱情。梁建明等領導
在敦煌市分會場收聽收看了會議實況。 據(jù)了解,樊錦詩先生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榮譽稱號。榮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終身成就獎、薪火相傳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同時,還在前不久獲得了第四屆
“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 樊錦詩一直很忙,從北京到香港、從廈門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爸灰幌⑸写?,就要為敦煌努力?!彼f。 “對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無比廣闊,內(nèi)容無限豐富。越研究越覺得,老祖宗留下來了世界上獨有的、多么了
不起的東西!”樊錦詩說。 是吸引,更是責任。這座千年石窟曾歷經(jīng)磨難,成為“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常書鴻、段文杰等前輩白手起家、投身沙海,為保護敦煌傾盡一生心血。 “老先生們明明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偏偏歷經(jīng)千辛萬苦留在敦煌,他們就是精神符號。東西壞了還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沒有了?!呔瘛俏覀冊丛床粩嗟木駝恿??!狈\詩說。 如今,莫高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大城市比還有不小差距,卻仍有年輕人不斷踏著前輩的足跡來到敦煌,甘愿奉獻。他們說,“莫高精神”已經(jīng)成為文物以外的“第二寶藏”。 “干了一輩子,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兒”樊錦詩充滿感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