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
袁隆平同志是中國科技戰(zhàn)線功勛卓著的農業(yè)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1
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而感動中國
袁隆平是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1930年出生,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著名農業(yè)科學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帶頭人。從1964年開始,他4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發(fā)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F在,他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單產和總產。20多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yǎng)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榮獲國家特等發(fā)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布滿荊棘的實驗叢林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yè)無怨無悔,傾其一生;歷經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于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他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fā)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并在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4月,榮登“2010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2009年9月14日,他作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體常委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21世紀誰來養(yǎng)活中國?”20年來,我國已通過雜交稻增產3500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多養(yǎng)活7000萬人,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因此,很多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二靠袁隆平。其實,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西方國家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fā)明之后的第五大發(fā)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2月初,網友、專家攜手評選的“新四大發(fā)明”名單出爐,“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復方蒿甲醚”最終入選。并且“雜交水稻”在評選中一直遙遙領先,占據第一的位置直到最后。
有人說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像農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顴骨,背微駝,古銅色的臉龐爬上了些許老人斑,歲月風霜刻在了寬闊的額上,曬得黝黑的手臂被稻葉劃上了一道道傷痕,穿著農村里常見的那種花紋短袖襯衣,一條灰褲,老式黑皮鞋上沾滿泥巴,手上戴著一塊黑色手表,特征很鮮明。但就是這位看似很平常的老人,卻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唯一當選者。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fā)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的先進事跡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與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2003年10月,在湖南考察時專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項目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做出的重大貢獻。30多個國家的總統(tǒng)、國王或部長會見了袁隆平院士。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叢書《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于創(chuàng)新、頑強拼搏、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于祖國和時代的貢獻?!?005年8月,總理在湖南考察時贊揚說:“袁隆平所做出的貢獻,不僅有利中國,而且有利世界?!?/p>
袁隆平是我們黨培養(yǎng)出來的當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tǒng)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zhàn)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感動中國頒獎詞這樣寫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為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如今,81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為農民多產糧而活躍在田間地頭,為人類真正擺脫饑餓而奔走在世界各地,直到生命最后的盡頭。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2
袁隆平把畢生精力用在了雜交水稻的培育創(chuàng)新上,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為推進糧食安全、消除貧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貢獻”。袁隆平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身上所釋放的精神卻令人感動。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農業(yè)科學家,1953年,23歲的他從西南農學院畢業(yè)之后,扎根基層,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農業(yè)科研工作,為了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他嘔心瀝血,把科研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科研成果寫在人民群眾飯碗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我們哀悼和紀念袁隆平,就是要學習他立志為國為民的追夢情懷。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依然牽掛著一方稻田,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畢生追求的夢想。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像袁隆平那樣,敢于播散夢想的種子,并讓夢想生根發(fā)芽,抽穗結果。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深深扎根于廣袤的大地,努力地吸取陽光與水分,奮力向上生長,哪怕做一株小小的秧苗,也要開出最絢麗的稻花,也要結出金燦燦的稻谷。袁隆平的一生是奮斗創(chuàng)新的一生。作為我國研究與發(fā)展雜交水稻的開創(chuàng)者,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的科學家,袁隆平不僅敢于沖破傳統(tǒng)學術觀點的束縛,而且始終淡迫名利,始終奮斗。面對鮮花與掌聲,他始終牢記自己的“種子夢”。耄耋之年,依然奮斗不息?!巴饷嫣烨邕€是下雨?”“今天多少度?”入院之后,袁隆平還牽掛著第三季雜交稻。敢于有夢,奮斗筑夢,青春追夢。“90”后的袁隆平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里,依然穿行在稻田之中。這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創(chuàng)新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砥礪前行。“一粥一飯,當思來自不易,向袁老致敬!禾下乘涼,吾輩接棒!”。
“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當靈車緩緩駛出醫(yī)院時,在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悲慟高呼中,在車輛的嗚咽鳴笛中,在每個人的淚水中,在湖南長沙,在全國各地,在國內外,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表達一種哀思與緬懷。為啥袁隆平的離去會觸動億萬人心,關鍵就在于他始終心懷人民,心系人民的溫飽。面對上世紀60年代的糧食短缺,作為學農的袁隆平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提高糧食產量作為了他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理想要高雅一點,要向前看,不要專門向錢看。賺錢可以,但要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毙睦镅b著人民、裝著社會,人民才把他高高舉在頭上?!半娔X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痹∑绞冀K腳踩大地,專務于偉大事業(yè),才贏得了人民的熱愛與擁戴。
世間從此再無袁隆平,但在遙遠的太空,有一顆星星更加閃亮,那就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星”。我們在表達哀思的同時,賡續(xù)他獻身祖國和人民事業(yè)的偉大精神,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與追思。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3
袁隆平精神是一道永恒光芒
能成為院士談何容易?沒有真本事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以及吃苦和怎么面對困境的毅力,想都不要想成為,科學界一顆閃耀之星。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壽辰的時候,雖然完成了人生的所有要達到的境界,卻還在老驥伏櫪孜孜不倦追求。國家領導人的祝賀,既是對袁隆平院士的身體關心,也是對知識分子的關懷,更是對科學知識的尊重。
袁隆平院士的才智和科研能力,我們無需置疑。但是我想袁院士身上,還有一層更閃光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比所有的才華更重要。首先是袁隆平院士心懷祖國和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身體還重要。也因此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默默奉獻。就是心底這種信念,支持他在科學路上不斷超越。有人曾嘲笑他自找苦吃,何不輕松點。袁院士坦然說:“為了大家不餓肚子,我心甘情愿吃這個苦?!币痪湓挘茏屛覀儾粡男牡赘袆?第二,能承受失敗打擊,但信心不倒。剛開始研究條件簡陋,尤其滇南育種遭遇大地震威脅,但上千次的失敗,都動搖不了袁院士,研究雜交水稻的決心,就是倒,也要倒在稻田里。第三,袁隆平院士注重實踐,討厭信口胡來。他有一句經典名言: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始終堅信真正的權威來自實踐,使他在第一線義無反顧的堅守,鍛造出了戰(zhàn)略性的眼光,科學的光芒四處閃耀。第四,袁院士胸懷寬闊,甘當人梯。他重視培養(yǎng)雜交水稻科研人才,并深邃認為,團結協(xié)作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他捐出獎金,設立科研基金。他將實驗材料,毫無保留的分送全國一些科研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由此讓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三十多年來,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且,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袁院士只要哪里有需求,都親自前往指導,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科學家。第五,老驥伏櫪永不滿足。盡管袁院士已是高齡,但是在有生之年,他還要實現兩個愿望:一是爭取九十歲時,水稻畝產達到一千公斤。第二把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并已做好準備,幫助其他國家研發(fā)雜交水稻。
這都是袁院士才智以外,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自然他獲得多少獎勵,授予多少職位,都是應該的。沒有他的新型雜交水稻研發(fā),中國和世界都將為糧食增產傷透腦筋。袁院士的這些精神,不是他故意作秀給人看的,而是發(fā)自內心對國家和人民的愛。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不要說具備袁院士的所有精神品質,就算能擁有其中一項,都算是經典人才了。我們常說沒有國家沒有人民,就沒有我們自己。我們以有強大的國家、強盛的民族而自豪,但是這種自豪怎么來?就需要我們努力奉獻,不講條件,不講報酬,只要要相信國家這個大家庭,是會給你溫暖的就行。讓我們永遠記住并學習,袁隆平院士深邃的對待國家和人民,對待事業(yè)的進取精神,馬不停地、只爭朝夕朝前奮斗,把國家建設的更強大!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4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國家功勛獲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著他奮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yǎng)研究生,因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yǎng)”。正是有著異于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產量達到了畝產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802.9公斤。打贏種業(yè)攻堅戰(zhàn)、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yè),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斗實現,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畢生致力的事業(yè)。他已經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鐘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標桿。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著增產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通過。在袁老去世后,有網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確實如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著陸火星,祝融號已經開始巡視火星。天宮一號飛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創(chuàng)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yè),將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延續(xù),將在每一位自強國人的奮斗中實現。
國士無雙,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無數湖南人,億萬中國人紛紛深切緬懷袁隆平,聯合國官微高度贊譽。榮譽無數,難抵億萬民眾的口碑,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處。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5
該為袁隆平的豪情壯志感到擔憂
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來到了湖南桃源縣漆河鎮(zhèn)種植超級稻的農戶們的稻田,查看超級稻生長情況。站在長勢喜人的超級稻稻田中,袁隆平亦是豪情滿懷,表示:“到我90歲時,要爭取實現超級稻畝產達1000公斤的目標?!?/p>
袁隆平院士目前科研的雜交水稻攻克目標是830公斤/畝,并向900公斤/畝進軍,按照他的豪情壯志,90歲時達到1000公斤/畝,也就是在10年后完成這個目標,換言之就是要在10年內將我國的雜交水稻產量提高200公斤/畝,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當然我們衷心的希望我國的雜交水稻科研項目成果能夠像袁隆平院士預測的那樣,在其90歲時能真的攻克1000公斤/畝的目標,因為這將有助于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全國人民的糧食供給,同時也能夠造福全人類,緩解亞非拉落后糧食的糧食危機和糧荒,減少落后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口因為缺少糧食導致饑餓而死。我們也應該對袁隆平院士這樣的目標有信心,也應該對袁隆平院士的豪情感到開心。
但是,我們更應該對袁隆平院士的豪情壯志感到擔憂,應該為袁隆平院士豪情壯志背后的我國糧食安全感到擔憂。袁隆平院士今年已經79歲了,已是80歲高齡的老人,不管是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還是按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袁隆平院士都應該在家中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而不是繼續(xù)在外工作。然而,他依然以80歲高齡堅持在農村的試驗田里進行著雜交水稻的科研攻克工作,一方面體現了他深深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他偉大人生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更多的反映了當前我國雜交水稻科研事業(yè)后繼無人,嚴重缺乏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這里就有一個重大的問題,袁隆平院士逝世以后,我國國家還有人繼續(xù)進行雜交水稻的科研事業(yè)嗎?我國有雜交水稻科研人才立刻接上袁隆平院士的班嗎?我們普通老百姓真的不知道,也許在我們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里沒幾個人知道和了解。
雖然袁隆平院士要在90歲攻克1000公斤的計劃,但是誰敢保證袁隆平院士就一定能夠活到90歲誰呢?畢竟他是80歲高齡的老人,是很容易出事,當然在我的內心里衷心希望和祝福袁隆平院士能夠長年百歲,但是人終將離去這是萬世不可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袁隆平院士遲早要離開其深愛一生的雜交水稻研究事業(yè),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如果袁隆平院士在90歲之前就離我們而去,我們真的很擔心袁老后繼無人,無法完成袁老的心愿。
每每在老家農村說袁老80歲了還在搞雜交水稻科研的事跡時,很多農民鄉(xiāng)親說了相同的一句話,“國家怎么還讓這么個老人種地?怎么就沒年輕人去搞?”我想這個問題真不是偽命題,而是真實存在的緊迫問題,中國的雜交水稻科研事業(yè)不能只依靠袁隆平一個人在戰(zhàn)斗,而是需要一支龐大的科研人才團體隊伍,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問題是中國的一切之本。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6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沉,云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層壓抑,在這種日子里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么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挨餓,但是為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fā)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為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么田。后來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斗,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后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梢哉f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采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夸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采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么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y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y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么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為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7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做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后,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雖然身在國外,但經常關心國內的新聞,早就欣聞您為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明白您的一些背景材料。我們想明白,您從小就喜歡農業(yè)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有很多興趣愛好。我讀書,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同學給我的鑒定是愛好:自由;特長:散慢。自由散慢,我就這么一個人。至于學農,起緣于一次偶然的機遇。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么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后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p>
臺下一陣大笑,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他對自己性格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加掩飾,讓中外大學生們愈加覺得他可敬、可親,完全真實地展現了這位科學家偉大和平凡的完美統(tǒng)一。
就這樣,他的學術報告在簡單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
袁隆平先進事跡個人學習體會篇8
袁隆平手里掌握著上千萬元的科研經費,他的生活卻極其簡樸。
長年養(yǎng)成的習慣,他喜歡去田壟,一有時間就到實驗田去觀察,去呼吸田野的氣息。如果說事業(yè)的成功給他的生活帶來什么改變的話,那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到實驗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車改成了摩托車。他覺得這玩意兒輕便、快捷。沒料到,玩摩托車、飆車成為他人生的一大樂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揚花了,結實了……他跨上摩托車,一溜煙躥上馬路,拐入小徑,溜上田埂,矯健的身影閃動在片片綠意蔥蘢或金黃燦爛的稻田里。十多年來,他先后換過九輛不同品牌的摩托車。如今,雖已70余歲高齡,他還是經常騎著摩托車在田間轉。
2001年底,在朋友們的勸說下,袁隆平買了一輛賽歐牌家用汽車。朋友對他說,騎摩托車是“肉包鐵”,開汽車是“鐵包肉”,還是開汽車安全一些。他興致勃勃地學起開車來,感覺還不錯。有時,他把汽車開到了田邊。他還笑著說,要去考一個駕駛證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