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五篇優(yōu)質文章
看見讀書心得五篇優(yōu)質文章
《看見》的二十個章節(jié)里,散落著幾十個柴靜所經歷的故事,什么非典、兩會、山西煤礦等等,許多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看見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看見讀書心得1
花了一周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柴靜的《看見》,感觸良多??磿?,在網上看了很多介紹、書評,反映甚好。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介紹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是一本出入職場的心路歷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很沉重,以致于我無法一目十行,速讀完成。
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訪新聞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簡單的去描述這些片段,用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輝煌與榮耀。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試著盡可能誠實地寫下著不斷犯錯、不斷推斷、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她在寫的,其實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柴靜在十年中探索著邏輯,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蔽业牡谝粋€感觸便是思考,獨立的思考,擺脫“自我”影響的思考。何謂成功,在我看來便是平和,寵辱不驚。如何能夠平和,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之上,自知自己是個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內心學會平和得制定目標和計劃、判斷得失?!安灰驗樽叩锰h,而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逼胶秃茈y達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這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過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樣柴靜的敬業(yè)令我折服,為了記者的職業(yè)道德,不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打磨著自己的冷靜和理智,但她熱愛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個感觸便是責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個旁觀者,沒有設備記錄,沒有同事陪伴,獨自一人進入病區(qū),承受著被傳染的風險,和病人面對面交流。在山西采訪時,一位官員帶著譏笑的說:“你怎么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我辦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斷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災區(qū),冒著生命危險走入非典病區(qū),頂著各種壓力采訪敏感話題,憑的就是一份責任感。在采訪兩會時,有個編導說柴靜“看你采訪,眼睛里都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正是她的熱情的所在。責任感是一個有職業(yè)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師,我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解惑意味著改變別人的思想,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責任感在我看來就是不愧對每一節(jié)課,不敷衍,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能讓我的學生從每節(jié)課中學到一點內容,也許這種看法比較膚淺,但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達到的目標。
《看見》中還令我深有感觸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之上,尊重不等于禮貌,理解也不是可憐。存在即合理,我們往往只看見受害方,一味的去譴責侵害方,卻缺少對于他們的諒解。“一個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溫柔”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話,即使她父親經常毆打她母親,她仍然相信父親會溫柔,只是沒有被發(fā)現。Kim對孩子說“可以恨爸爸錯誤的行為,不要恨爸爸這個人”。我們缺少的就是這顆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寬容。容忍還有個“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悅但沒有改變侵害。寬容有個“寬”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可以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合理的建議,但表示對他們錯誤行為的理解,這是我要去學習的。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
看見讀書心得2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敘述,但對于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里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后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視頻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里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說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fā)現、參與、了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著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靜,也并不輕松,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說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松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yè)主流節(jié)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銳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獲。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里發(fā)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系、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環(huán)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huán)境是多么的世風日下,發(fā)達國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著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為什么?答大家都這么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為什么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說對于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guī)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為什么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為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為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為全民公敵,這樣我們才會有大環(huán)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jiān)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著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才開始能夠說“我不會,我需要幫助”。
以前只要有事情我必須得會啊!無論任務多么艱巨自己就是要給老板一個滿意的答卷。自己很辛苦,答卷交的越漂亮,活也就越來越多,一天24小時誰也無法改變,老板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最終是自己不堪重負。還好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不算晚,所以學會了去做哪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但這個認識還只是表面。
一次做項目,新來的一位大學生一起參與,由于不是她熟悉的業(yè)務,看到項目組的人都忙得很辛苦,她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幫忙又常幫倒忙。無意一次加班我分配任務,分工時我說后勤保障工作交給她來負責,她滿口說“好的,請大家放心”果然,那72個小時我們封閉工作,但是每頓伙食生活起居都非常的舒適到位。項目結束后,她對我說“謝謝您,讓我感覺到了我存在的價值”。這對我又是一次觸動,每個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的價值,在任何一個環(huán)境中如果自己沒有感受到價值,內心都是一種折磨。像往常一樣自己做完每個事情,自己親力親為大伙是不是會感覺到自己的不信任,感覺不到他們自己的價值,那這樣的合作,不也相當于自己在浪費旁人的時間。這是我認識的更深一層。
看了盧安克的故事,自己不禁感慨,承受的力量!多么的準確,你能承受多少也決定了你的天地有多寬廣,你能承受的力量也決定了你的伙伴對你敞開的心扉。這也許是教育的方式不同,這也許是思考的方向不同,但這承受的力量正是我們自己在成長中積累的能量。盧安克的承受我看來并不代表逆來順受,是一種更大的正能量,來改變內心的力量。
謝謝,盧安克。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每個面都有他自己的情況。
公平、公證!?談何容易。我們一個不算大的公司,處理一件小小的事情,不同當事人各自描述的情況都合情合理,幸好自己現在有給每方面發(fā)言的習慣,不然這些小小的事情都很難處理的適度合理。
看到書中這個章節(jié),不僅感慨誰是犧牲品?誰又讓自己成為犧牲品?追求利益還是原始動力。如果一切都是誠信的,我看我們就不用合同了,一切都是信守承諾的,我看也不需要法庭了。對于利益追求很多人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這兩面都是做好充分準備的。但是這準備是不是能分好情況的準備和壞情況的準備呢?由終而始,你的終的定義更加重要。拿書中提到的房地產商,自己的錢打給了政府,政府又沒實現承諾,也沒有退錢導致了最后的結果,讓我看來還是被利蒙了眼。
天下熙熙皆為利而來,追利沒有問題,無非還是想過更好的生活,但是逐利有個大前提就是有命花,要是沒了這個前提那一切也等于是霧里看花。
多一面去體會自然就會多一面的收獲多一面的準備。好的產品經理,設計產品都會有一個場景模擬的過程,要考慮自己產品的各種場景的適用性這樣才能出來經典的產品,做任何事情也是這樣,多去看到另一面的情況肯定是更好的。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也有很多的障礙出現,但是無論是何種情況,去探尋去了解的心要是都沒有,那這個自然也不會有機會獲得。
這三個章節(jié)對我的觸動很大,書中還有很多讓自己看了有感觸的章節(jié),“雙城故事”、“虐貓事件”、“非典”等等,這一切的“看見”讓我有了一種自己很淺薄的感覺,眼前看的好像只有報表,這一切對于柴靜的《看見》差太多了,我要看見的更多,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承受力量,再將這些轉化成為更大的行動力量,從而履行一個公民的責任。
謝謝,柴靜《看見》。
看見讀書心得3
《看見》,沒有浮華的封面,沒有彩頁的銅版紙,沒有知名人物的推薦,一如書中的柴靜,真實,不矯揉造作。如果可以拋開現實的種.種,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也希望自己像柴靜一樣,當一名記者,去與那些人相遇,去抽絲剝繭地發(fā)現事實真相,去感受理解那些人的悲與喜。
《看見》記錄了柴靜的十年,蛻變的十年。前些年,她的節(jié)目風格是做猛題,烈度高,對抗強,再配以尖銳的問答、犀利諷刺的結語,以為這樣的她會更受觀眾的喜歡。到后來在陳虻的指點下才醒悟過來,明白記者要提供的是事實,而不是情緒。斯賓諾莎界定“觀察”的實質是:不贊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認識而已。真正的記者應該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不應有太多自己的主觀評價,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將更深層的真相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去做評判,正如那首歌中所唱,你是我的眼,就夠了,而不要當觀眾的心或腦。雖然我們并不是記者,但是工作中、生活中的我們也需要有記者一樣的思維,就事論事,以事實說話,對事不對人。
《看見》的二十個章節(jié)里,散落著幾十個柴靜所經歷的故事,什么非典、兩會、山西煤礦等等,許多故事單獨拎出來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這里我無法一一列舉各個故事帶給我的沖擊和啟發(fā),只是想針對“看見”二字談談自己的感想。《看見》在行文中詮釋了幾個問題,即為什么看,看什么,怎么看。
首先,為什么看。有人說柴靜采訪時,眼睛里放著光,攫取的光。這種光,我認為是欲望。雖然柴靜心里知道什么樣的題能拿獎、被表揚,但她只想做那些打心眼里有欲望的話題,那些能觸動她內心的話題。正是這種欲望,帶著她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非典病區(qū),帶著她從美國返程回國進入汶川地震災區(qū),帶著她頂住人身被威脅的壓力探尋真相。一個記者,是為了獎金、虛榮心、收視率、恐懼而工作,還是為了最簡單的東西而工作,這決定了他看見什么,報道什么,而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在為什么而工作呢?
其次,看什么。陳虻在第一次見面時,問柴靜“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柴靜回答“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十年的新聞記者經歷,讓柴靜對人性的理解和感悟更加透徹,《看見》中的故事也到處體現著人性的光輝與矛盾,體現著人性的善與惡。當人們清一色地在聲討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用平和樸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個由于不同悲劇而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在了解了悲劇背后的悲劇后,也許我們的憤怒有所消退,更多地抱以理解?,F在許多電視節(jié)目習慣地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人為壞人,而實際上這個世界并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經歷經驗不同,對好壞的判斷標準也不同,要做出評判需要更多地去看人性,看動機。管理工作也一樣,最終是做人的工作,對人性的把握決定了管理水平的高低。
最后,怎么看。十年,柴靜從起初的好奇和預設答案到后來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未經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以自己的道德審視一切,以自己以為的標準看待世界,缺乏對復雜的剖析。只有在“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的體會,才有足夠的經驗以及由經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出更合理的判斷、更公正的評價。剛從象牙塔出來的這一年,學到的東西比在大學里學到的更真切更刻骨銘心,也許我無法像柴靜一樣去接觸那么多的故事,但是試著去經歷那些不一樣的人、事、物,才能更快地成熟。
除了經歷,在認知的道路上,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學會獨立思考。在信息泛濫的今天,要像柴靜一樣,“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事實和因果”,在循環(huán)往復的反思中剝開表相,深入內里,建立屬于自己的認識體系,方能成長。
十年,柴靜成長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風格。未來的十年,我會怎樣?
看見讀書心得4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遍。
然后開始關注她的節(jié)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fā)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fā)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后呈現給觀眾??赐瓴耢o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讀書心得5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么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采訪,是關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fā)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yè)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看見讀書心得五篇優(yōu)質文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