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書心得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讓人回味無窮的史書,可以引發(fā)許多思考?!拔宜脊饰以凇?,多讀史,多看報,多思考,乃新聞工作者必須干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球通史》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1
一.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L.S斯塔夫里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杰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譽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稱道。其實他的作品還遠不止這一部,他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干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上У氖?,這位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于 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拉荷尼亞去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內容概要
第一編主要講述史前人類,從人類從猿到人的進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種族的出現(xiàn)以及農業(yè)的出現(xiàn)都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向讀者大致勾畫了史前人類的生活面貌,指出了當今種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評價了農業(yè)出現(xiàn)對人類的影響: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1](P23)由于史前離當今時間相去甚遠,眾多問題皆無定論,作者對眾多問題并未妄下結論,而是盡量顧及多種觀點,讓讀者自己裁決。
隨著農業(yè)的產生,文明也隨之而生。在第二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湯因比)以文明為單位研究世界歷史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首先對歐亞大陸作了總述。接著分別對各個文明(包括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國文明)進行說明,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論述得相對詳細,而對印度、中國文明的很多問題則未作說明。例如,作者對希臘-羅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說明,分期也相對明確,而對印度和中國文明的形成幾未提及,分期也甚為模糊。這大概與作者的知識構成有關吧。令筆者困惑的是,作者對兩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僅是簡要帶過,而不曾給予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初文明足夠重視,這一困惑時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著的第三編中,斯塔夫里阿諾斯對中世紀歐亞大陸的文明作了闡述。包括伊斯蘭教的興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傳統(tǒng)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只有
()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轉變?!盵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為封閉而趨于
停滯。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遠的意義——歐亞大陸聯(lián)系的緊密以及中國技術發(fā)明的大批西傳,促進了歐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談及儒家文明時,作者認為中國在6世紀到16世紀的這1000年中,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空前穩(wěn)定,正是由于穩(wěn)定
()而使中國趨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勢不可擋的擴張主義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
影響的日本同樣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此外,作者還分析了在19世紀面對西方的入侵時,日本之所以能夠做出比中國積極、有創(chuàng)造性地反應,是因為日本沒有形成像中國那樣強大的帝國結構。不過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沒有就此問題進行個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對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鮮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諾斯則在本書第四編中專門給讀者展示了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的歷史。斯氏認為一部世界通史應該包括全人類的歷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僅如此,作者還高度評價了非洲人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和美洲人為全人類培養(yǎng)的大量農作物。
第五編中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基本問題:為什么研究世界史應從公元1500年開始?為什么偏
()偏是西方人在16世紀的巨大發(fā)現(xiàn)和驚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1]P344第一個問題斯氏并沒
有給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讀完他的書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稱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筆者實不知奧斯曼帝國的衰亡與上述問題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第二個問題倒是回答得簡單明了:中東和中國的高度發(fā)達和富足使得他們自鳴得意、自我滿足,以至沒有適應變化的世界;而與此同時西歐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有著本質差別的一種新的充滿活力、擴張性的文明——現(xiàn)代文明,從而開始了所謂現(xiàn)代化的進程,并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發(fā)展。這一編是本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現(xiàn)代文明的出現(xiàn),預示著西方崛起時代的到來。 西方的崛起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勢必伴隨擴張而來。在第六編中,作者論述了西方崛起時的擴張,分為伊比利亞階段,荷、法、英階段以及俄國在亞洲的擴張。斯氏認為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是傳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線就成了擴張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則是他們在經濟上對西北歐的長期依賴。這也就導致了荷蘭、法國、英國后來居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擴張。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則在大陸上進行橫貫亞歐大陸擴張,并最終造就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這些擴張,使全球統(tǒng)一性開始了。
第七編作者論述是西方具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歐洲的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論述了各革命的原因、歷程,而且對其意義和影響作了詳細地分析。以工業(yè)革命為例,作者不僅考慮到工業(yè)革命對歐洲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人口的增長,城市化,財富的增長,新的消費觀念和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等),也認識到對歐洲世界的深遠影響,促進了美洲、澳洲的歐化。作者的視角并沒有僅僅局限于西方,斯氏對這一時期的非西方社會(包括俄國、中東、印度、中國和日本、非洲等)也給予了足夠關注。本編最后,作者通過對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這一時期歐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方面的優(yōu)勢。隨著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擴張、滲透和傳播,全球統(tǒng)一性進一步得到鞏固。
在最后一編中,作者討論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龍去脈、西方諸帝國的終結以及冷戰(zhàn)及其后果。斯氏在寫這本書時力圖跳出“西方中心論”的束縛,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僅對歐非戰(zhàn)場和太平洋戰(zhàn)場作了描述,而對有重大意義的中國戰(zhàn)場只字不提,只在談論二戰(zhàn)的影響時輕描一句:中國傷亡1500萬人。這恐怕使中國讀者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也與他試圖跳出“西方中心論”這一框架相矛盾。不過作者認為在冷戰(zhàn)問題上美國應負主要責任,杜魯門是冷戰(zhàn)的始作俑者。另外一點讓筆者感到新鮮的是,作者將二戰(zhàn)后的科技革命視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與我們將這一革命視為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傳統(tǒng)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種考慮。在筆者看來,以電力廣泛的應用為標志的科技革命的影響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對當時人們生活的影響也不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們。最后,作者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同時也對人類的未來表現(xiàn)出擔憂。
三.讀后感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傳世著作《全球通史》,自從出版近半個世紀以來給全球史學界帶來巨大的震撼,它從系統(tǒng)的全球史觀出發(f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v覽今日之世界,人們的時空觀念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全球村”逐漸成為現(xiàn)實,整個世界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聯(lián)系在一起了。在西方從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希羅多德起,編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從歷史學家的這一世代賡繼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可以獲知,世界史是在不斷消除各民族閉關自守狀態(tài)中邁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間段步履是何等蹣跚,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歷史腳步不斷的加快,全球史應運而生。這一學術文化過程生動地證明了,人類向著更廣闊.更燦爛的一統(tǒng)世界前進的步伐是永遠也不會停息的。
從我國古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術當時中華民族所知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學界認為,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所著《歷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所說:“希羅多德把歷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他決定寫關于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敘述中把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歐羅巴和亞細亞的多結合到一起?!边@種目光遠大.胸襟開闊.通貫古今等特點,對西方以后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動之中,人們從羅馬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統(tǒng)一性,反映這種人類歷史統(tǒng)一性的世界史便應運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傳播了“世界主義”的思想。中世紀西方的史學發(fā)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神學思想的籠罩,中世紀__史家的理論,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開始構筑貫徹人類始終的世界史,構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羅在上帝目的的規(guī)劃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在但丁眼中,世界歷史是一個整體,它由各個國家和民族所組成;世界歷史是人類智力潛力不斷開掘發(fā)展和人類文化不斷提高的過程;世界歷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文化繁榮昌盛和人們過著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會。“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人文主義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臘時期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口號,致力于記載和探索人類本身的活動,從而揭開了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發(fā)展的序幕。鮑杜安的《世界史的結構》,讓.波丹的《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凱勒爾的《古代.中世紀和新時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編年史》……這些著作都表現(xiàn)了文藝復新時期西方史學逐步擺脫上帝神學思想的干擾,而以哲學的燭光來直視人類本身,即從人類社會本身的發(fā)展情況來說明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啟蒙時期”蓬勃展開的理性主義史學標志著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確立。伏爾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緒埃的《世界通史》的過程中,探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論,親自編撰深入具體的世界史著作,對同時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論研究和編撰產生深遠影響。學術界一致認為伏爾泰的《論世界各國的風俗和精神》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該書拋棄了在《圣經》基礎上構建的.以__文明為中心的傳統(tǒng)的世界史體系,建立起以人類文明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體系;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比較方法,從全球的宏觀角度來縱橫考察人類文明史;擴大了歷史研究的范圍,綜合研究作為整體的人類歷史的各個方面,揭示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沖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以古鑒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揭示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世界史豐富而重要的認識價值;提出了許多對當代人有啟示的.須作思考的問題,并通過歷史來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賦予歷史以新意,富于智慧,體現(xiàn)了思想的力量。貫穿于書中作者對歷史富于見解的思考: 1:人類社會群體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的作用。綜觀人類歷史,人類文化的進步取決于社會群體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的其他的社會群體的經驗。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并處于領先地位!隨著全球史時代的到來,結果將是全球范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產生如生物學領域中雜交優(yōu)勢法則的那種發(fā)展。
2:人類歷史遺產的繼承。對歷史的考察,揭示作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靈活性和潛能,盡量客觀地評價人類歷史的遺產,使人們更加了解今天的人類社會,更有助于把握未來。諸如古希臘時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構成了希臘流給人類的光輝遺產。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每個歷史階段中最有影響的社會都是力圖縮小上下層之間鴻溝的社會——都是倡導提高群眾參與水平的社會。這種參與人數(shù)總量上的猛增構成了開拓性社會的現(xiàn)代性,這在性質上賦予這些社會以優(yōu)越的社會內聚力和推動力,使得這些社會勝過同時期的其他社會,在它們的時代打上這些社會的印記。
3: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時也付出高昂的代價,其原因在于人類運用技術的方式。目前,人類對技術的濫用,已造成了廣島.博帕爾.切爾諾貝利等災難,而更急迫.更潛在的災難則是毀滅性核戰(zhàn)爭所造成的人類滅絕。當前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促成技術的使用,給大多數(shù)人都帶來好處,從而增加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充分運用技術來控制大自然的種種災害,如何發(fā)展技術來滋養(yǎng)我們生存的地球。
當今社會,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現(xiàn)的人類發(fā)展的整體觀念和全球方略,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yǎng)作為地球村一員的當代人的前沿意識和全球眼光是相當重要的!當代大學生值得花功夫學習并且必須掌握的不只是外語.電腦.金融和外貿等課目而已,加強全球史觀的教育在當今時代尤顯重要了,《全球通史》作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把握未來!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2
一、中國為什么存在城管這種獨特的生物?
正如美國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述,中國歷史更替幾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從來沒有過變化。
一開始,新王朝的口號永遠都是均田地,共財富,也確實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給農民,財富重新洗牌,朝廷統(tǒng)一征土地稅人頭稅以充財政開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聰明勤奮,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時間過后,依仗土地帶來的財富,繼續(xù)兼并土地,買通政治,獲得其他產出財富的資源。
這個過程經歷幾十幾百年之后,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但這本身并不成為問題,問題在于朝廷的征稅卻因為兼并稅收減少,富者可以通過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稅,原來的100個有產者成為了1個有產者加99個無產者,那剩下的有產者無論如何不會交之前同樣的稅收,而國家官僚體系在沒有約束下,總是以膨脹的姿態(tài)發(fā)展,帝國財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國家對無產者加重稅負,而無產者的財富正在減少。當臨界點到達,農民起義就來了,之后又是這個國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節(jié),一年之內上百次的農民起義,均田地共財富的口號,諸侯鎮(zhèn)壓,游牧民族入侵,2000年的歷史重寫了無數(shù)遍的情節(jié)。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個——稅收。
世界歷史從農業(yè)時代開始,無論哪個年代,中心都是財富,也就是剩余價值。這也是每一次戰(zhàn)爭和社會變革的中心。中國社會也如此。
所以,中國城管的存在,不是維護市容,而是維護稅收。
這個國家當今的幾乎全部稅收是間接稅收,也就是向企業(yè)征稅,回到消費者頭上。如果允許街頭小販的無限增長,就會嚴重打擊店鋪的經濟,而國家問店鋪收取的大量地稅營業(yè)稅等無處收取,這個結果會導致跳過之前的所有過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可是國外是如何解決的。
首先,如果經濟持續(xù)增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街頭小販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就像現(xiàn)在大城市街頭盒飯越來越少,并不是因為城管打擊,而是因為大家覺得不衛(wèi)生,有條件去稍貴點的飯館,而不會去街頭吃便宜不衛(wèi)生的盒飯。而原來賣街頭盒飯的商販也可能因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販賣。
另外,這個也取決于稅收的組成,間接稅、直接稅的比例,這個過于專業(yè),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們國家大多數(shù)是間接稅,這緩和了大家的情緒,覺得自己并沒有繳稅。但影響也是顯然的,所有稅負幾乎都加在了商家頭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鋪上,你不打擊攤販,店鋪就要倒閉,國家就收不到稅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這個國家的結果可想而知。
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為何沒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顯然,通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渴望了解過去的產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從現(xiàn)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fā)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或者作作的說,影響通史產生的變量更為多樣、復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生也是必然的。個中的原因現(xiàn)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
再來談談中國的史書。中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書,包括史書性質的游記、筆記等。試想這些史書除了對考古、某些學術研究有參考價值外,還有什么作用呢?這些史書幾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認契約書”,無論是官修還是民編?;实蹚倪@些史書中試圖尋找讓臣屬“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依據(jù),而臣屬試圖通過史書來提示或者暗示皇帝應如何才算是“圣明”,雙方以史書為媒介進行著溝通,各取所需,達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從這
一點來說,中國的史書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形態(tài)和穩(wěn)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所編寫的史書似乎遠較同時代的中國為少。但是,這對于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一部《圣經》足矣。在某種程度上,《圣經》的出現(xiàn)、傳播是西方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亂的歐洲有了共同的準則(即使后來發(fā)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機會借此學習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民族和國家意識也因圣經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來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過大導致的災難當然也是它的不幸。雖如此,仍不能掩蓋《圣經》對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偉大歷史功績。缺少了系統(tǒng)性史書的歐洲,因“禍”得福,少了成文規(guī)則、繁文縟節(jié)的羈絆,有的只是內心驅動下對社會、自然的改造。
比較而言,中國的史書雖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準則,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經那樣的普世意義,它的約束力較弱,人們畏懼的還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觸逆龍鱗?!妒ソ洝穭t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領主、騎士,下至農夫、佃戶的一致支持,雖然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讓人回味無窮的史書,可以引發(fā)許多思考?!拔宜脊饰以凇?,多讀史,多看報,多思考,乃新聞工作者必須干之。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篇3
在我們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農村的孩子數(shù)理化方面的成績要優(yōu)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認為農村的孩子不善于學習文科課程,更善于學習理科課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大部分農村來的孩子都選擇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村與我同一年考上重點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個,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理科。事實上,我們高一的時候文科課程的成績也確實一般,根本沒有辦法與城里的學生競爭,選擇理科也應該是非常明智的決定。直到前一段時間我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識地認為我不是學文史哲的料。尤其是歷史,在此之前我始終覺得這個東西非??菰餆o味。
然而,《全球通史》卻完全改變了我這種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認為農村的孩子文科成績不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中學教育不重視文史教育,這是一種誤導;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傳統(tǒng)的歷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邏輯闡釋。農村的孩子從小接受“重理輕文”的思想,習慣于邏輯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邏輯的教材時,不免產生厭煩失掉本應有的興趣。然而真正的歷史遠非如此,例如為什么中國會出現(xiàn)唐宋元明清這些王朝的興替,并不是下一個王朝擁有比上一個王朝更先進的制度,而是因為舊有的王朝經濟的繁榮往往伴隨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即意味著人均資源會不斷的下降,由于缺乏技術進步,人們的收入也會不斷減少,人口的增加最終會迫使人們的生活維持在生存水平狀態(tài)。再加上天災人禍外邦入侵,內憂外患之下邦國必然分崩離析。當然,多數(shù)情況下歷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釋,歷史更不是要告訴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釋為什么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為什么鴉片戰(zhàn)爭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中發(fā)生,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個世紀。為什么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甚至遭到各國的唾棄。然而自漢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睞,并逐漸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將其稱之為“儒教”,與__、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并列,為影響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為什么會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生在西北歐,為什么沒有在更早的一個世紀發(fā)生,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在希臘、印度、中國這些文明古國發(fā)生?這才是歷史!
歷史事實是歷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塊內容,其背后的邏輯則更加重要。有人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發(fā)生在文明古國希臘、印度和中國,從文化、種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誠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些因素卻無法解釋工業(yè)革命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或更晚的一個世紀發(fā)生。也有人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非洲為什么落后,利用兩百多年前的奴隸貿易與非洲現(xiàn)在的人均收入做回歸分析,遺憾的是這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工業(yè)革命促使宗主國向殖民地不斷的掠奪資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業(yè)發(fā)展,而影響最深的往往都是這些主要的奴隸輸出國,因為這些國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對較高、且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國家,他們的資源和地理條件都相對較好,進而成為歐洲國家掠奪的對象。盡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變量,但這種變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這些解釋中,經濟似乎只能扮演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具有連續(xù)文化的國家,我們的科舉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們的社會生活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紀以后才開始逐漸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發(fā)展我們整整領先了近兩千年。盡管我們現(xiàn)在處于落后地位,但中華民族仍然是一個非常值得驕傲的民族。我們近代發(fā)展落后是因為我們的國家與世隔絕,缺乏交流競爭。但是我們現(xiàn)在改革開放了,與世界各國都在從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學習西方的。中華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異才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中國堅持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這不是喊口號向國家獻媚阿諛奉承之類的觀點,而是從世界文化經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的。當年,毛主席正是因為沒有對蘇聯(lián)模式照搬照抄,沒有完全采取共產國際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是一位杰出的共產黨領袖,他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絕了只能依靠城市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這一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原則。他根據(jù)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這對莫斯科來說純屬異端邪說,但毛自行其是,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獨立的軍隊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雖然是關于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將各國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在談到各國對女性地位的歧視時,他通過舉例來反映當時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國,__新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路德認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應該在外從事生產活動,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應該待在家里,生兒育女。在中國,人們要求女人裹腳是為了防止她們出遠門;在印度,丈夫過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靈前自焚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譽等等??傊?,更多更詳細更精彩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發(fā)掘。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