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體會范文
《論語》即孔子學說是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珍寶,孔子儒家學說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恼撜Z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yōu)秀范文篇1
《論語》是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鬃邮侨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nèi)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設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fā)人深省。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學習、交友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愛我的身邊的人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身邊人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別人。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nèi)绾魏妥约褐車娜讼嗵幠?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tài)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yōu)槿说母?,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五、敬孝之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學之道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校刻於家佑|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yōu)秀范文篇2
一看見《論語》,就讓我回想起以前在初中時代的課程中學的幾篇《論語》精文,在那個年齡階段,那些之乎者也的俗套,直叫我覺得牙酸。一恍,就時隔春秋二十余年了,今天再次拿起《論語》,又是別一樣的體味,認真讀了幾遍后,真的感覺到: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獲。深讀《論語》后,悟出以下學習、做事、擇友的心得體會:
一、以《論語》學習篇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quot;、"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若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于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義重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quot;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二、以《論語》做事篇
子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告訴我們想要先做事,必須先把做事的工具磨鋒利。那么,我們做事的利器是什么呢?捫心自問,做事無利器,唯有對待做事的誠實,對工作誠實、就不要自欺。每個人心里都對自己有一個期許,比如,希望做好事而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等等。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卻去做不誠實的事情,對所做的事誠實,就是凡事要盡全力做好。做到六七十分就覺得做好了,這是不誠實。對所做的工作誠實,就是多去實踐多去思考,用知者不惑的態(tài)度去對待現(xiàn)今的工作,正如一例:孔子30歲跟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手法從生疏漸至熟練。過了10天,師襄子讓他再學一首新曲子??鬃哟鸬狡鋸椬嗟募记蛇€未會。又過了10天,師襄子認為孔子彈曲很是熟練,要求他再學一首新曲子時??鬃诱f:"我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領會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啊!"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來到孔子家里聽琴。一曲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jīng)知道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和作曲者是誰了吧?"孔子興奮地說:"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嗎?"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你說得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學不厭才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我們每一人都能按這種態(tài)度去對待工作,那么,紕漏百出、銜接斷鏈的現(xiàn)象就不會出現(xiàn),工作的效能與成績就會更鮮明可見。
三、以《論語》擇友篇
人生在世,除了親屬,還要有朋友。沒有朋友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沒有朋友的人,是孤寂的人。所以,俗語講:"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仇人多一堵墻。"如何與朋友交往呢?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清楚地給我們歸納出了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益,哪三種人作為朋友對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種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誠信的人。三是博學多聞的人。損友也有三種:諂媚逢迎的人,態(tài)度偽善的人,夸夸其談的人。
北師大教授于丹又進一步給我們表明了什么是三益、什么是三損。"三益"的朋友是:交"有質(zhì)"的朋友。是在做事和做人時表現(xiàn)出的正直,誠實,不驕不躁;交"有量"的朋友。對人寬容,心胸要豁達大度,要有做人的情懷。交"多聞"的朋友。廣見博識,內(nèi)涵深厚,知識豐富。"三損"的朋友是指性情暴躁。這種人頭腦簡單,自控力差,給你帶來諸多的麻煩;另一種人是"善柔"型的,做事優(yōu)柔寡斷,容易干擾你的行為,誤導你的決策;還有一種人更可怕,心懷鬼胎,表面稱朋友,背后下毒手。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要做到時時事事與人與已都滿意是很難的,需要我們結(jié)交好的朋友,從中收益,不斷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遺產(chǎn),具有極大的繼承價值,讀《論語》、悟《論語》,這就是我從中覓得的修身、齊家的體會。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優(yōu)秀范文篇3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jīng)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nèi)绱耸苡媒K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
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xiàn)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