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3篇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是循循善誘思想的老師,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一面鏡子,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里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的??鬃拥囊粋€學生曾經(jīng)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經(jīng)常說生活里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么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贊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jīng)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么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xiàn),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里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么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肯定他們。 在我的職業(yè)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tài)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nèi)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盡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tài)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鬃釉唬?ldquo;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后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quán)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shù)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此坪唵蔚囊痪湓?,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chǎn)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卻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tài)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diào)節(jié)關(guān)系,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范,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篇二: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對于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為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脫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為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后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shù)圍繞“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著神圣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xiàn)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為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jīng)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zhì)則是漠不關(guān)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qū)逐出了研討的范圍,也使得在后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jīng)年不絕。
篇三:教師學論語心得體會
聽了黃部長關(guān)于論語的講解后,真是受益匪淺,給我以心靈上的震撼!黃部長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與人為善、修身養(yǎng)性,做好自我。
有同事問我《論語》2500多年前的經(jīng)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fā)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chǎn)生觸動嗎?我很斬釘截鐵回復他!能“絕對能”他從如今人們面臨的心靈困惑,結(jié)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yǎng)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fā)來解讀《論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論語》,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jīng)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舉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經(jīng)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讀之精妙,文學功底之深厚,無不叫人連連稱絕。
我決定去買一本養(yǎng)心、交友、處世、有利于工作的好書來苦心修讀希望我們都有啟迪和收獲人的一生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磨難甚至有權(quán)財?shù)恼T惑,如何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又怎么樣拒絕誘惑,黃部長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思想,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他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壓給別人。在孔子老人家這句話的基礎上我想在現(xiàn)代人,將其意思改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讓與他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與他人,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傳授給他人!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可以肯定的說沒有!沒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呢?現(xiàn)在的我們都有這等心胸嗎?人人有了,集體多和諧,社會多美妙!我們現(xiàn)代的得修煉。
“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誰會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要寬容別人,“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卻,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
他還說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個人的生命(命運)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而在我年輕氣盛的時候,是一個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F(xiàn)在的我是一個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還應該看看藍色的天空。
聽完后我在想:《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是循循善誘思想的老師,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xiàn)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shù)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我要常讀更深入的讀,以理論指導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