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心得觀后總結參考范文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啟蒙運動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針對當時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以及其法國種.種腐敗的社會狀況,盧梭絲毫不畏懼地進行了無情的抨擊與揭露。下面學習啦的小編給大家整理可幾篇關于《愛彌兒》讀書心得的范文!
《愛彌兒》讀書心得觀后總結參考范文篇一
本學期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一書。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我覺得他借助一個構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想。
雖然我并不是對書中的內容都報以肯定的態(tài)度,比如在選擇接受教育的學生的出身時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斷:"在同一個地方,我們看到社會上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有類似這樣的差別。窮人住的地方很貧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窮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環(huán)境的教育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從他的環(huán)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個適合所有一切人的環(huán)境,所以,與其教育窮人發(fā)財致富,不如教育富人變成貧窮;因為,按這兩種情況的數(shù)字來說,破產(chǎn)的比暴發(fā)的多。所以,我們要選擇一個富有的人;我們深信,這樣做至少是可以多培養(yǎng)一個人的,至于窮人,他是自己能夠成長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斷,我想是出于他對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論述中,他反復說過,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來自于成人或生長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其他人的影響,因此,他認為選擇愛兒是"搶救了一個為偏見所犧牲的人"??赡苁撬幧鐣h(huán)境的不同,所盧梭有了窮人可以自然成長而富人卻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認為即使是生活環(huán)境不同,但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都受到了來自于各方面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都是有好有壞的,并不能一概而論。
對于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卻是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yǎng)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都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guī)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說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jīng)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說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么他憑什么權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jīng)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yè)完成一次之后,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于說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于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于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采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xù)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于這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yè),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于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盧梭的一個想法"一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yǎng)的人。"對于我們來說是要時時提醒我們注意的,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yè)的人!
《愛彌兒》讀書心得觀后總結參考范文篇二
工作之余,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完了盧梭寫的《愛彌爾》??吹揭环瑒e樣的風景特別有趣味。
盧梭寫的《愛彌爾》一書,在我所看的教育專著書籍中,屬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著作。盧梭寫于1762年的《愛彌爾》,雖然經(jīng)過了漫長的風雨考驗,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煥發(fā)出它迷人的光彩。對于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原點出發(fā),在實踐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點思索思索,這是十分有益的。
一、讓教育回到自然狀態(tài)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指出,“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彼浅Y澩瑢⒑⒆铀偷洁l(xiāng)村去,當然也偏執(zhí)地認為“城市是坑害人類的深淵”、“人類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他對愛彌爾的研究從嬰兒時代開始,直到戀愛結婚,這些正是我們的教育目前所忽視和缺少的。他讓人們愛護兒童,幫他們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認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薄ⅰ按笞匀幌M麅和诔扇艘郧熬鸵駜和臉幼?。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46年過去了,這些質樸的話語,這些樸實的道理,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芒。我們不僅捫心自問,這些樸實的道理,現(xiàn)如今我們完全做到了嗎?沒有!這些話語依然沒有做到,依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這就是每一個教育者肩頭的重任。
二、讓教育煥發(fā)奕奕神采
盧梭非常重視鍛煉孩子的身體、器官、感覺和體力,但是盡可能讓孩子的心閑著不用,能閑多久就閑多久。他認為所有這些延緩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終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損失。“你急于達到目標,結果反而不如慎重前進的快。……在童年時期犧牲一些時間,到長大的時候會加倍地收回來的。”盧梭希望培養(yǎng)的是有見識、有性格、身體和頭腦都健康的人,這樣的人,小時候雖沒有誰稱贊,到長大后是一定會受到人人尊敬的。這和我們如今提倡和開展的“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陽光體育工程,不謀而合。健康的身體對于孩子的一生發(fā)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孩子的身體健康了,我們的教育才會煥發(fā)弈弈神采。
三、讓教育顯示智慧靈光
盧梭提倡孩子學習一門手藝,一種真正的手藝,純粹的機械的技術。愛彌爾學會使鏟子和鐵鍬,會使車床、錘子、刨子和銼刀,各種手藝的工具他都很熟悉。
這使我想到08年11月太倉高研班學員在朱棣文小學聆聽周蔭昌教授的講座,他談到學生應該學習一種手藝,在受到?jīng)_擊期間,他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頭凳子,當他坐上去的時候,他告訴自己:這樣黑暗的日子不會太久,我不會被打倒,現(xiàn)在我不是能坐起來了嗎?我一定會站起來的!這是生存的力量,這是越過人生挫折的力量,而正是這小小的木工手藝,讓他又獲得了新生。我又聯(lián)想到2008年我國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們如今的孩子如何學會過生存第一關?這不是一開學,讓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開學第一課》,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課程領導課題予以關注的一個方面。
盧梭讓愛彌爾養(yǎng)成鍛煉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培養(yǎng)了他愛反復思考的性情,讓他必須像農(nóng)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樣無所事事地過日子。他認為教育的最大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相互調劑。他的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語言,閃現(xiàn)出智慧的靈光,值得我們好好揣摩、研究、學習。
四、讓教育透出完整和諧
盧梭對于教育的闡述非常細致,讓教師們關注許多領域,諸如:如何教孩子選擇穿寬大的衣服、怎樣睡覺、怎樣鍛煉感官、如何教孩子說話唱歌、如何通過飲食對他們進行教育等,讓孩子長大為成熟的兒童,過完了童年的生活,快樂的時光和完滿成熟的境地齊頭并進。這就是盧梭心中理想的教育。當我們埋頭于一本書、一支粉筆的課堂教學,期末時練習試卷像雪片一樣飄向學生時,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我們是否有必要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當今的兒童教育?
盧梭提出要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自然、自己發(fā)現(xiàn)學問的習慣、養(yǎng)成事事留心的習慣、養(yǎng)成孩子對黑夜無所恐懼的習慣、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等,對人都是很有啟迪的。他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痹摻探o學生什么?該舍棄什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只有經(jīng)常地反思,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讓教育透出完整與和諧。
五、讓教育充滿思考意味
讀盧梭的《愛彌爾》讓人充滿思考,增長智慧。他的許多語言非常偏激,有時甚至讓人一下難以接受,但是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如他在書中提出:“我在這里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大膽地提出來,這個法則就是: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你開頭什么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chuàng)造一個教育的奇跡?!?/p>
又如,他說:“我教給我的學生的,是一項需要在很長的時期中刻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你們的學生準定是學不到的;這項藝術就是保持其無知的狀態(tài),因為任何一個人所有的真實學問歸根到底知識那么一點點。你們教學生以種.種的學問,好極了;可是我,我只是幫他準備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
這些對于我們目前的一切都從娃娃抓起,是不是一個極好的否定呢?盧梭的話語是否依然有其道理呢?這都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出發(fā)思考行動,行動之后回到原點思考再出發(fā)。
盧梭的《愛彌爾》伴隨我整整度過了一個月,邊讀邊思,我感受到與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實在其樂無窮。其中許多的共鳴,許多的交流,許多的學習,許多的疑惑,林林總總,一時無法與人細說,一下也說不清楚,就讓它慢慢地變久變香,成為與我美麗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記憶的沙灘上吧!
《愛彌兒》讀書心得觀后總結參考范文篇三
對于盧梭的書,我向來是敬而遠之,他的《懺悔錄》、《社會契約論》在我看來是高深異常的專著。當我懷著一顆崇敬忐忑的心,讀完他的教育哲學專著--《愛彌爾》后,覺得這本著作深入淺出,蘊涵著他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見,閃爍著他獨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切出于自然的創(chuàng)造者皆好,一經(jīng)人手卻變壞了?!北R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chǎn)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盡管歷經(jīng)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威力。經(jīng)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著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恒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guī)教育,但他善于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回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脫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xiàn)。
有哪段教育話語比這段更經(jīng)典?“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愿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么用處?它阻礙著體力的發(fā)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边@是整本《愛彌兒》中最精髓,最叫絕的一段。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于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在少年宮,你經(jīng)??梢钥吹?一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jīng)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后輩來實現(xiàn),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我有一個小侄女,在她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周末就要參加圍棋,電子琴,作文,巴蕾等等興趣班,她的日程表就象一個職業(yè)女性一樣,毫無喘息的機會。當我問其“放五一長假,你最想干什么”的時候,她回答;“我就想到鄉(xiāng)下姥姥家看看田野。在此,我們不能不痛心,我們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不堪重負,甚至懷疑這個世界的陽光是不是金色的,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懷疑頭頂?shù)奶炜帐遣皇俏邓{的,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因為在這些可憐的孩子耳旁總是聒噪著一些貌似苦口婆心的煩人的教導,頭頂上總是壓著數(shù)座沉重的大山,他們的世界已經(jīng)失去了童年的光彩,他們成了滿足大人培養(yǎng)欲望的行尸走肉。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fā)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復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qū)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書心得觀后總結參考范文篇四
最近,學校布置業(yè)務學習,我認真的學習了《愛彌爾》,這本書真好,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教育理論和知識。
一、幼年時期良好教育的基本準則。
1、幼年時期良好的教育要盡可能讓孩子從實物入手,不要從一頭霧水開始。要舍得“浪費”時間,讓孩子的欲望快來敲門。時間不等人,知識無窮盡,因此,關鍵不是教給學生各種學問,而是要培養(yǎng)他的學習興趣,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
2、在教育過程中不要加重他的學習負擔。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強調具體性的方法,通過這個方法,每一個特殊的事物都可以與另外一個特殊的事物相聯(lián)系。
3、可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這個次序可以不斷地刺激人的好奇心,大多數(shù)成人都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按這個次序觀察事物更適合孩子了。
4、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讓孩子親歷親為,這樣取得的成績,肯定比從他人學來的觀念清楚得多。同時,他會養(yǎng)成不輕易迷信權威的習慣,他會融會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情。隨著孩子智力的發(fā)展,他開始有了自主的意識。這時,就要讓他研究真正的東西,要求他用心,持之以恒。
二、寓教于樂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盡可能讓孩子的心靈只關注快樂和玩耍,不要刻意地灌輸些所謂的知識和道理。老師或媽媽所帶出的兒童就要有兒童的樣子,不合自然的打亂順序,只能結出早熟的果子,既不豐滿也不甜美,很快會腐爛。
三、不管媽媽或是老師,教育孩子,要在任何事情上,行動都要多于語言。因為孩子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在大自然的指導下,讓孩子堅持鍛煉身體,不僅能增強體格,也能增強敏銳力,更容易增強理解力。
四、無知并不可怕,可怕是謬誤;要記住,人之所以誤入迷途,并不是因為無知,而是由于他自以為是。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五、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充滿了真善美。做人要真誠,不要驕傲,要懂得保持天真,要始終按照良心的約束去做事情,不要計較是否得到稱贊。
《愛彌兒》讀書心得觀后總結參考范文篇五
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狈▏鴨⒚伤枷爰摇⒔逃冶R梭“構思二十年、撰寫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愛彌兒》就是這樣一本理想的書籍,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在這本書中,盧梭將愛彌兒的教育分為四個時期,并詳細論述了各個時期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他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年齡特征,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后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太龍鐘的兒童”。熱愛孩子,把孩子當作孩子,構成了這部奇特的教育學巨著的精髓,這不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封建教育環(huán)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對于我們的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啟示。散布在書中的串串碎玉,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fā)聵之感?,F(xiàn)將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不要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
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讓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天真爛漫的本能。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應把成人當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摘自《愛彌兒》)
這段話對于今天那些急于成龍、成風的父母來說,依然有著很大的警示意義。讀到這個地方,我不禁想起了在幼兒園見習的一幕:某大班里,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做完了拼音練習。我側身看了看旁邊的一個孩子,她還有兩頁沒有做呢!我不禁替她著急起來,催她道:“別的小朋友可都做完了,你得抓緊時間啊!”沒想到她仍是一副不為所動的樣子,隔了一會,只聽她說了一句:“這個幼兒園,可把我折磨死了!”我聽了不禁為之一震,只聽她又接著說:“為什么要一遍遍寫拼音呢?有的小朋友不寫拼音也能考上大學呀!”面對孩子,我能對她說些什么呢?說學拼音的重要性嗎?說沒有小朋友可以不學拼音就能考上大學嗎?我只能無言以對。當時我才真正感覺到原來自己對孩子的了解是那么少。孩子的童年沒有了歡樂,有的是無盡的苦惱?!盀槭裁匆屇寝D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與痛苦呢?……你們絕不要剝奪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短暫的時間,否則你們會后悔不及的:一到他們能感受人生的快樂,就讓他們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時召喚他們,你們都不要讓他們沒有嘗到生命的樂趣便死了。”盧梭在當時便向家長大聲疾呼,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可到現(xiàn)在,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加不快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每位家長、老師信奉的真理,于是幼兒園要學習小學的知識,家長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獨沒有想到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孩子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適當?shù)哪ルy有助于兒童獲得幸福
當一個婦女不是不給孩子以母親的關心而是過于關心時,她也可以從一條相反的道路上脫離自然;……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則的危害,于是使他遠離種.種痛苦,可是不曾想到,由于她一時讓他少受一些折磨,卻在遙遠的將來把那么多的災難和危險積累在他的身上。
人們常說,母愛是天底下最偉大、最無私的,可是,若這種愛變成了毫無原則的溺愛,最終也只能是害了孩子。盧梭認為,孩子最初的性情是比較容易塑造的,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養(yǎng)成。因而在最初的階段,人們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讓兒童接受必要的鍛煉,這樣才能增強體質,形成良好的習慣。父母不應該一味地嬌慣孩子,孩子一哭便馬上去哄他,或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一開始孩子的行為是一種請求,他想要尋求家長的幫助,但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了解他的需要,事事替他處理,這種請求便會成為命令,使他養(yǎng)成支配人的習慣。這種情況在現(xiàn)在的家庭中仍然很普遍,所以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懂得關心別人、自我中心等等,其實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不是別人,正是家長本人。盧梭說:“我們同情兒童的命運,然而應該同情的卻是我們的命運。我們更大的災禍全是我們自己咎由自取的?!蹦敲吹降自撊绾巫瞿?盧梭的建議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示。他認為當孩子能夠用說話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東西之后,如果他還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話,就不論他是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個東西,還是為了使別人不敢不給他,都應該干脆地拒絕。如果他確有需要,不能講出來,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而且,立刻照他的話去做。在兒童的自然狀態(tài)中,有時在成人眼里看來是給兒童造成了痛苦,但實際上是自然給兒童的一種鍛煉,兒童自身感到其樂無窮。
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夠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對他花費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要特異的征象經(jīng)過一再地顯示和確實證明之后,才采取特殊的方法對待他們。(摘自《愛彌兒》)
從上面的摘述中可以窺探出盧梭的一種重要教育觀,即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盧梭的這一觀點始終貫穿著全書,在這本書中,他對其虛構的人物愛彌兒進行適應“天性”的教育。愛彌兒是一個完全在自然狀態(tài)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把愛彌兒帶到農(nóng)村,為愛彌兒精心地挑選保姆和乳母,在愛彌兒兩歲以前,盧梭的教育準則是給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盡可能充分地活動。在兩歲到十二歲這一段時間,他反對愛彌兒讀書與學習,特別反對教他學習古典語文與歷史,注重讓愛彌兒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jīng)驗,自由快樂地生活。愛彌兒犯錯誤了,他反對口頭說教,反對嚴厲的懲罰,而是通過讓他自己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后果的“自然后果法”或者說“自然懲罰法”來糾正他的過失。十二歲之后,愛彌兒應該進行學習了。盧梭強烈反對他屈從于權威,接受種.種傳統(tǒng)觀念,所以對施教內容進行了精心選擇,要求他學習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識。盧梭主張教育要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根據(jù)其理解水平選擇學習內容是值得肯定的。不過他說,理想中的愛彌兒應當在十二歲時還不知道什么是書籍,這未免有些偏頗。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表明,兒童各種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關鍵期,如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2~4歲左右,錯過這一階段,以后的發(fā)展就比較困難。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缺乏實踐性,甚至不乏荒誕。然而,正是這些振聾發(fā)聵的聲音更令世人深省。不論如何,從盧梭身上,從《愛彌兒》這本經(jīng)久不衰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