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tǒng)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淖x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一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其總綱領,為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以咸、恒兩卦開篇,為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易經》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為全卦31卦,為下經首卦,為人類生衍之本,為人倫綱常之基,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為此,我在此就其對咸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咸為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于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xié)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為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為悅,為說,艮為止,為定。下止上悅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于性,悅于情;女動男定,動于感,定于禮,故而稱為咸。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發(fā)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咸,為無心之感,即你情我愿,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為互感互通互應。此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為咸之德——發(fā)乎情而止于禮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下經首卦——咸卦之意,將其《詩經·關雎》置其首篇,即為此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对娊?middot;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ㄖ畼s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p>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二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處,易家在其咸卦中有詳盡的描述,對其始終末都有詳盡的交代。下面我將就我之理解與見解和大家一同分享,僅供參考。
首先,我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在戀愛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現(xiàn)象俯拾即是,然而咸卦卦象為山上有澤,山為陽,為男,澤為陰,為女,此寓意為陽下求陰,也可以說是男下求女,而且還是“下”求,此處之“下”我覺得可解釋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隱起陽剛、顯出溫柔、獻殷勤示好,那這樣到底有沒有道理,對于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沒有參考價值呢?我說兩點:其一,男女天性相異,男天性陽剛、好動、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陰柔、處靜、感之慢、情之緩、欲之輕。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緩,緩則相感深,感深則情深,情深則亨順,亨順則宜,則久遠;女求男,成之速,速則相感淺,淺則情少欲多,欲多則速成速離,故無果而有悔。此處有必要說明,我所言之男女并非僅指性別之男女,應當理解為具有男性特質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質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陰柔處靜,而有些女性天生陽剛好動,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于男女天性。故準確的回答應該是陽求陰也,即具有陽性特質的人求具有陰性特質的人。
咸卦卦辭有云“咸,亨、利、貞,取女吉”,此為咸卦之總綱領,開篇即言男女交往之關鍵——貞也,即目的純真,這三個字我覺得應該將其順序調整為“貞、亨、利”來理解,這三個字為一個循環(huán)因果,貞為男女交往之本始,只有目的純真,才有可能發(fā)展亨通順利,亨通順利才有可能相互獲宜。曾有人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貪戀愛都是耍流氓”,即此處之貞,經過貞、亨,終將會利,此處之利,可用詩“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解釋,最為妥當。說娶女而非嫁夫,是言男下求女也。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三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代大醫(y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yī)。”易,變也!各種病不了解病根變化如何了解醫(yī)治之法?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chuàng)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兑捉洝防锏乃枷胍呀洕B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鬃泳驼f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匯都是直接從《易經》里來的。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周易經》研究被稱為《易經》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鄙舷挛迩?,《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xiàn)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兇由人、天道無常說。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xiàn)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tǒng)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睆娬{修身以有用于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fā)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fā)源于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范圍內的顯學。盡管如此,《易經》里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論語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鬃訉W易至于韋編三絕,積功力久,發(fā)此感慨,再給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減少犯大的過失。學《周易》貴在能知幾,機者念頭起動幾微之間,心念一動即加以察覺。學《周易》可以趨吉避兇,在念頭起處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災禍有一點端倪時就及早調整心念行為,讓滅禍消弭于無形,自然能趨吉避兇,遠離大災大禍。上等智力的人學周易,可以進一步學形而上之道。
無大過的大過指的是什么?就普通人而言,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誤犯,例如過失、損人等。若就修道的人而言,凡是心不在道,就是大過或無意中說了不合道理的話,或無意中做出令人惱恨的事,就是大過。
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是天生圣人,圣人方能無過??鬃幼哉J是經過好學而知道圣人之道,既是修養(yǎng)學習來的,偶而難免也會犯無心之過。學周易窮理研幾,在心念幾微處用功,一生不好的念頭,便立即制止,不讓這一個惡念遷連不斷,現(xiàn)于行為,故無大過。在易系辭下傳,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研易就在精微處用心,最精微的地方莫過于念頭,在念頭處觀察??鬃娱T生中唯有顏淵接近研幾的功夫,系辭下傳,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所以孔子曾對魯哀公、季康子提起在所有學生中,就屬顏淵學,他有知幾的功夫,能察覺到念頭的起動,一有過即時制止,所以能不遷怒、不二過。
學道之人先學無大過,進一步連小過也要除去。常人一舉一動多有犯過。若學著觀察念頭,惡念一生即予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過。儒家的經典禮記首篇曲禮是記載委曲說禮之事,食、衣、住、行,各種生活細節(jié)都訂有規(guī)矩,若一舉一動不違背曲禮,也可以少犯一些過失。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長期觀察的結果。他體悟得天地人事現(xiàn)象背后的隱約軌則,他發(fā)現(xiàn)在無窮變化中有一不變的太極,由此而生兩儀,兩儀再變生四象,四象演化為八卦。再經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發(fā)揚詮釋,使得蘊藏無限究竟智能的易經,后人可以一登堂奧,一窺天地之妙。我們只要依*玩占觀象,從中溫故知新,也能領略天地人事間的道理,掌握心念行為,一一復歸于禮,自可趨吉避兇,克念作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