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5篇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fù)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一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yǎng)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fēng)格的藝術(shù)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這些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
余秋雨是懷著俠士般的情懷和心胸去旅行,孤獨地在敦煌、陽關(guān)、柳祠、三峽、西湖、天一閣……在江邊、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歷史的脈博上行走,在責(zé)任與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帶我們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又不忘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現(xiàn)給我們的除了令人癡迷的風(fēng)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現(xiàn)象,還使讀者對文化產(chǎn)生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對于這余秋雨做到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可以象秋雨這樣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這樣冷靜而痛苦地揭露,歷史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疼痛和傷疤,即使有時光這樣的良藥,也難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時光當成忘憂草,有些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澀,而這份苦澀還會一代一代地遺傳。
也許《文化苦旅》就是面前的一杯濃茶,入口時苦澀,但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二
匆匆地讀過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前些時候輿論對該書及作者爭端頗多,如今看過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覺得議論是理所當然的。這書里寫的,有歷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無論什么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fēng)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fēng)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睕]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生死間的事,沒有人說得清。我知道生的途徑是可以改變的。死可以逆轉(zhuǎn)嗎?若有一智者活過百旬,他會做什么?若一個庸人活過百旬,他又會做些什么來?至于一個惡人就更不用說了。推而廣之,人口必會猛增,地球要超載了!若這個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減,就太缺乏趣味了,沒有推陳出新的人,這個地球豈不停止轉(zhuǎn)動了。我想那些墳應(yīng)該有其特殊含義。尤其在墳前一種靜穆的氣氛追憶或沉痛?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縈繞在心頭。古人的墳,秦王陵聞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為風(fēng)流,多少也給旅游業(yè)帶來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婦女置于水深火熱的貞節(jié)牌坊,也不知走過它時應(yīng)該嘆息還是贊嘆?
“白云飄過來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飄走的。晚霞升起來了,紅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閉一閉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變成長長的腳,有扁長的頭,有狹狹的嘴。一骨碌爬起身來,奔逃回家?!彼跁羞@樣寫道。從某種程度上,那時人們的封建思想愚昧、守舊,卻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無坊只落得被人踐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個時代已離我們遠去。盡管“生”不算很美,要考慮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魯迅的偉人們讓他們的人生終結(jié)在那一剎那,凈化了悲劇,同時給人以更深的思索,這樣的離別或許更深刻吧。關(guān)于墳的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就讓余先生繼續(xù)寫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體驗我遠遠還沒有體驗完的人生。
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三
午后,陽光暖暖的從窗外照射進來,窗臺上一盆綠蘿郁郁蔥蔥,肥大的葉子在微風(fēng)中輕輕顫動,茂盛的九里香正抽著嫩芽。
我的手指拂過書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書皮仿佛是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友一般親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讀書的好時光。
翻開書頁,“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fù)、莽莽蒼蒼的大地上。”余秋雨先生這樣說著,這樣想著,這樣走著,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fēng)洗去最后一點少年英氣,最終疲憊地伏在邊地旅館的小桌子上集結(jié)成了這本書。
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來不能簡單的看成一本游記,它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識,對中國歷史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的一種尋找。張曉風(fēng)說:“山水是中國人的宗教。”中國人通過文字體現(xiàn)對山水、對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變化映射人生的變化。作者用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蘊寫下的這些文章,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好好的讀一讀。
作者一路走來,從莫高窟到陽關(guān)雪,他見證了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我也曾去過莫高窟,去的時候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游人還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沒有開放。游客們都排著隊,靜靜的聽導(dǎo)游講述佛教故事。據(jù)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里。歷代的工匠們在這里開鑿洞窟,繪制壁畫,他們中間隱藏著許多真正的藝術(shù)家,歷史在這里連綿層累,色彩在這里揮灑跳躍,生命在這里蒸騰飛舞。難怪作者會深情的寫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莫高窟是我們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他濃墨重彩的寫都江堰,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guī)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卦旄G?,如果說長城占據(jù)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jù)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們世世代代紀念。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民眾祈求能有無數(shù)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水土滋潤。民眾們以他們獨特的紀念方式世代傳頌李冰父子的功績。
他用低沉的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的講著江南小鎮(zhèn),講著白發(fā)蘇州、講著西湖夢,把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的形聲俱佳。寫《風(fēng)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又直接觸及到中國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國文人幾百年來在尋求真理、尋求自我的艱難歷程。余秋雨先生這一路走得風(fēng)塵仆仆,帶著歷史的煙塵,帶著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理想和掙扎,腳步踉蹌,身心俱疲,又滿懷希望,他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中國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繼承和發(fā)揚。
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四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說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于心底,隨時都有迸發(fā)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愿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涌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shù)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于他——那樣一個20世紀初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jīng)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墻壁就干凈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jīng)“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于,《莫高窟》緊隨其后,讓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說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后,風(fēng)格一次次改變,風(fēng)沙一次次動搖這里,但是,風(fēng)骨從未泯滅過。然后,飛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后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文化苦旅700字讀書感悟五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lǐng)導(dǎo)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fēng)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xùn)!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yīng)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相關(guān)文章:
4.文化苦旅讀書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