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吉他的泛音技巧
民謠吉他的泛音技巧
泛音是一種奇妙的音響,在吉他上奏出的泛音,其音色透明而清澈。今天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砻裰{吉他的泛音技巧,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民謠吉他的泛音技巧
泛音的發(fā)音原理是:把手指輕輕地接觸在琴弦的等分點上,使琴弦不僅全部振動,而且等分點部分也同時振動,這時所發(fā)出的基音高的那個音就是泛音。從理論上說,在琴弦的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等各點上都能發(fā)出泛音。但吉他上,各等分點上泛音的清晰度和響度都是不一樣的,等分越少(如二等分到六等分),發(fā)音就越清晰越響亮;等分越多(如七等分以上),發(fā)音就越模糊,越不響亮,甚至使噪音蓋過泛音。
泛音的常用符號有:harm.,har.,arm.,ar.等,并以點線顯示其范圍,用比左手指法數(shù)字在一號的數(shù)字表示品位,用外圍帶圈的數(shù)字表示弦號。泛音中,八度泛音用得最多,所以,八度泛音又可用8va,8(ottava的簡寫)和Oct.(Octave的簡寫)來表示。
吉他上自然泛音是以空弦音為基音,在六等分以內(nèi)的各等分點上演奏,即以空弦音為基音,在吉他的第十二、七、五、四、三各音品上發(fā)出的泛音都是自然泛音。小于第三品以上的泛音很不清晰響亮,通常不用。
自然泛音的奏法是:左指輕輕虛按在琴弦上,右手手指用適當?shù)牧α繐芟?,同時按弦的左指立即離開琴弦。注意左指按弦的部位要準確。在第十二、七、五、四、三音品上發(fā)的泛音分別比基音高八度、十二度、十五度、十七度、十九度。
在一根弦上,除了能在以上五個地方發(fā)出自然泛音外,高把位上的幾個地方也能奏出清晰響亮的自然泛音。不過,它們的音高都和上述五個泛音中的某一幾個相同。例如第九、第十六音品上泛音都和第四品上泛音一樣高;第十九品上的泛音和第七品上的泛音一樣高。
所以,可以這樣講:在一根弦的不同部位,能發(fā)出五個音高不同的自然泛音。但不以為吉他有六根弦,就能奏出三十種不同的自然泛音。因為其中有幾個泛音的音高也是相同的,例如第六弦第五音品和第五弦七音品上泛音一樣高等等。一般說,吉他上六根弦能發(fā)出清晰響亮的自然泛音只有二十二個。
如果把音高相同的泛音都算進的話,那么吉他的六根弦上就有四十八個地方能發(fā)出自然泛音。注意:這四十八個地方僅指十九音品,超出十九個音品,在極高把位的無音品的地方也有幾個自然泛音,雖然它們都是二十二個自然泛音中已有的。由于這些超高把位上自然泛音不容易按準,因此極少使用。
人工泛音的彈奏方法
人工泛音是人為地改變弦的基音而發(fā)出的一種泛音。通常的奏法是:左指實按,右手食指在離左指實按的地方的后面第十二個音品上虛按,用無名指彈奏(也可用拇指代替)。同樣,無名指彈后,食指立即離開琴弦。左指仍按弦,這時發(fā)出的泛音要比左指實按的音符高一個八度。吉他上所有音域內(nèi)的音符都能用人工泛音奏出。自然泛音作為人工泛音的一個特例,也可用人工泛音的方法奏出。右手食指虛按在離左指實按的品位后面第七、五等音品處奏人工泛音也可以的,不過,既然相距十二品的人工泛音能奏出所有的音符,那相距第七、五音品的人工泛音也就顯得意義不大了。
泛音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奏出,成為雙泛音或各弦泛音。常見的是用自然泛音的方法奏出。同時發(fā)出泛音和實音比較困難,這個泛音既可以是自然泛音,也可以是人工泛音。如果要自然泛音和實音同時發(fā)出,就不必考慮它們的位置,右手可直接奏出。如果要人工泛音和實音同時發(fā)出,就要看泛音和實音之間的位置了,即看泛音所在的弦在實音所在的弦的哪個方向,是低音弦還是高音弦方向。
在低音弦方向的奏法是:右手食指虛按在離左指八度(即離開十二品)的地方,用拇指彈弦,然后同時離開,實音用無名指或中指彈奏。或者用右手拇指虛按在離左指八度的地方,用食指彈弦,然后同時離開,實音用無名指或中指彈奏,當泛音在高音弦方向的時候,其奏法是:右手食指虛按,無名指彈弦,然后同時離開,實音用拇指彈奏。
人工泛音的記譜比較簡單:由于習慣上使用的都是離實音十二品的泛音,因此只要規(guī)定虛按的右手手指的位置(即品號)就可以了,通常在十二至十九品之間;而弦號則由實音決定,不必另外標出。
泛音中還有一類擊弦泛音,一般不常用,演奏起來也較難,不易奏好。擊弦泛音的奏法和大鼓奏法幾乎完全相同,它把彈奏大鼓奏法的手型從靠近琴馬處向上移動到指定位置。擊弦泛音奏法不僅要求敲擊部位十分準確,而且對吉他琴的靈敏度也要求非常高,質(zhì)量差的吉他幾乎不可能奏好這類泛音。擊弦泛音沒有類似大鼓伴奏聲。泛音也能用左指演奏。
在泛音群里,或在泛音實音的和弦里,有時我們可以見到“Nat”的字樣,它是“Natural”的縮寫。它不是自然泛音的意思,而是表示這是一個自然音,即實音。標上這個記號是為了把少數(shù)幾個實音從泛音群里區(qū)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