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德國觀后感_央視大國崛起德國觀后感(2)
大國崛起德國觀后感4
在小學教育課上看到了大國崛起的德國歷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這片土地飽受古典音樂的浸潤滋養(yǎng),散發(fā)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這里曾經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祥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fā)明聞名于世,也曾經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
勃蘭登堡門,德國的國門,它見證了德國跌宕起伏的坎坷命運。守護著這扇國家命運之門的女神,德國人稱她為和平女神。但是,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個歐洲的戰(zhàn)場。德意志人經常成為環(huán)伺在周圍的歐洲列強的雇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則干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
德國的歷史幾經波折,它的崛起姍姍來遲,可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里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于稱霸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fā)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采取了種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yǎng),并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zhàn)勝法國并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而最叫我感慨的是,1820年,德國的孩子們已經可以在教室里面學習自然知識。他們知道了五大洲的人和事情,他們知道世界的格局。才特爾鎮(zhèn)位于德國最北部,臨近丹麥。180年前,這里是普魯士王國最偏遠最落后的鄉(xiāng)村。今天的才特爾小學依然是小鎮(zhèn)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全德國最完整地保留了普魯士時期原貌的小學博物館。當時的孩子們已經了解到,距離他們上萬公里之遙的中國長城是什么樣子。孩子們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種和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在小學實驗室里,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這張課程表記錄了當時給小學生們開設的課程:世界地理、自然、算術以及德語、書法、宗教和體操。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主要是以實物的形式來支付,不上學卻要受到處罰,學校里還保存著當年的罰款登記簿。
更令人驚訝的是,1850年,德國就建立了免費義務教育制度。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tǒng)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早在拿破侖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科研并重的現代大學。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侖支付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后一點家底,并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同時擁有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我現在理解了為什么德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長廊里,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這些德國大學的科學家,都把自己視作“德意志科學家”。這一概念的意義,正如著名作曲家瓦格納所說:科學家出于自我意志,獻身于科學研究工作,參與這一工作,把自己所有的個人利益都置之度外。這一獻身精神是德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因。
一個國家的崛起總能成就一位偉人,或者說一位偉人有可能成就一個國家的崛起,這個人在德國就是俾斯麥,被人們稱為“鐵血宰相”的他,利用鐵血戰(zhàn)爭的思想使普魯士迅速壯大,然后,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快統(tǒng)一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huán)飼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后,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zhàn)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tǒng)一。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fā)展空間。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并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yè)余教育,規(guī)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yè)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閑日去接受正規(guī)課程教育。高等教育是科學技術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在德國,教育、哲學和科學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成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榜樣,由洪堡創(chuàng)立的柏林大學。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也在應用研究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德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教育、科學、大學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德國的工業(yè)化進程落后于英國,但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yǎng)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憑借這一資源,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前沿。電氣時代的一批重要發(fā)明在德國誕生。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在1871年統(tǒng)一后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yè)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
在科學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麥找到了后發(fā)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發(fā)展模式:把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英國開創(chuàng)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由此給一些后發(fā)國家在發(fā)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由德國發(fā)起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命和家園在戰(zhàn)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
二戰(zhàn)中被殺害的60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zhàn)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里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zhàn)中反納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晃挥浾邔懙溃?ldquo;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下了。”
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自己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tǒng)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二戰(zhàn)后,聯邦德國開始陸續(xù)向遭受德國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遺屬支付巨額賠款,教育部門則將法西斯暴行列為歷史教科書的中心內容,強調“關鍵的任務是教育下一代”,要“將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職責視為己任”。
勇于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臺。
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tǒng)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tǒng)一了,憑借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德國人再次創(chuàng)造了經濟奇跡。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zhàn)重創(chuàng)的國家,發(fā)展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許,近兩個世紀執(zhí)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那么,我們國家是否是也該從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教育來看待下經濟發(fā)展呢?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于發(fā)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zhàn)敗后的迅速復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區(qū)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我們的人才往往不是復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學習新的技能,只能下崗回家。在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愿意買兩本書看一看。
我們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諧的、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急需倡導科學的、理性的、法治的觀念,否則就無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舊中國不能強大,就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化;國民黨反動派打不過共產黨,就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文化;后來我們出現了“大躍進”和““””的錯誤,也是因為缺乏科學和法治的文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成為了世界大國,也會像過去的一些大國一樣,再次衰落下來。中國要更發(fā)展,就需要我們教育的發(fā)展,人才的涌現!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