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19觀后感受3篇
我的1919觀后感受1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總會有幾個標志性記號的年年歲歲。我的1988,在啼哭中與這個世界初見。在你的19**,上小學時第一次在全班同學面前被老師表揚,在你的19**記住了某個人最純真的笑容,又或許你在19**,第一次看到媽媽頭上的白發(fā) ……這些曾留給我們快樂或悲傷的年歲,是你的一生中最難忘的印記。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1919,與國家衰弱的命運緊緊相連,在巴黎和會上,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尊嚴雄才激辯和據理力爭。雖然他的極力爭取最終幻化成國際不平等協議面前一聲憤怒的嘆息聲,但他內心強烈的愛國情感和他堅毅的拒簽行為,沒有辜負燃燒起國內愛國思潮熊熊烈火的一顆顆激憤之心。他和他同事們的內弱外壓下的正義堅持,成為他的1919最難忘的印記,而這印記,在被拍成的電影《我的1919》里成為永恒。那一年,五四青年愛國運動由此爆發(fā),已然是中國歷史的新開端。中國革命至此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階段!
他,就是1919年前往一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團代表之一,顧維鈞。他和他的外交總長,和他發(fā)小的愛國摯友,深刻歷經了1919國家的的孱弱,帶來的不公和劇痛!而他的堅毅凜然,總長陸征祥的無奈卻終不屈服,以及肖克儉憤然的為國犧牲,都是一個個堅強正義的靈魂,為我們染寫了愛國的深刻含義。
不卑不亢,敏捷善辯,1919的年輕的顧維鈞意氣風發(fā),巴黎和會的舉辦國法國的克里孟梭深深賞識這位中國的年輕人才。然國家衰弱。當中國同樣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的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外交團卻無法和法國,意大利以及英國一樣享有平等的5個席位。但顧維鈞不放棄。作為兩個席位之一的代表,在會議上,他用漢語義正辭嚴,精辟深刻地闡述中國對山東主權的合法化和絕不讓步的堅持。”中國絕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情辭懇切激烈,令人動容。他又以淺顯而精妙的例子痛斥了日本為自己霸占山東的小偷行徑找的無恥掩飾,贏得國際記者和要士的關注和真摯的贊賞。當美國充當”和事佬”,在會下試圖糖衣說動顧維鈞做出讓步事,顧的毫不所動和自是至終的自尊自重的姿態(tài),讓我們深深折服。
一切,在那戰(zhàn)爭年代的國際舞臺,他以自己的大義與機智,穩(wěn)重而深懇,堅定不移的愛國信仰,為國家爭取,奉獻著。且在他的身旁,有總長陸征祥的支持,“取消顧維鈞的代表資格我就辭職!”,是對他的信任。同仁肖克儉,亦然組織國人的愛國運動,以另一種方式在訴說他的愛國之情,他與顧殊途同歸,但他那激昂的情感卻感動與激勵著顧維鈞,和當時的許多人。然而,自古“弱國無外交”。任顧維鈞再出眾和才華橫溢,令人傷痛的局勢也不能是他一個人可以力挽狂瀾的。國家的衰敗和不爭,政府的軟弱和妥協,會議發(fā)起大國的霸權和私欲,讓一份對中國極不公平的《凡爾賽和約》還是硬生生地擺在了中國外交團的面前。
陸總長沒有那樣的少年意氣風發(fā)的傲氣,他脆弱無力著,以致選擇了逃避。但他的良心戰(zhàn)勝了一切,作為中國人他不能簽下這篇合約。肖克儉在巴黎政府前組織的工人運動被鎮(zhèn)壓,國人被暴打,憤慨屈辱愧疚占據他的心的時候,他選擇在烈火中向祖國昭示他的心聲。他不能照顧到的妻子,萬分悲痛中卻一直理解他的愛國心,因而接受了他的永遠離去。而顧維鈞在法國居住地的房東,一直因他的所作所為而心生愛慕的讓娜小姐,也理解和支持他不能簽字。頂住政府的壓力,在巨大的國之屈辱面前,他不禁傷心落下男兒淚。但他最終還是保持了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痛心疾首,呼喚并堅持正義,他沒有簽字。
1919,顧維鈞,在國際斡旋中深品弱國之殤。然而,他,陸征祥,以及肖克儉,和在巴黎的所有華人自始至終透露出來的堅毅的愛國精神,卻能讓我們在光影中重見歷史的傷痛之后,受到愛國青年的強大的心靈洗禮。在和平的年代,我們亦可以用我們團結的力量,去書寫另一種愛國痕跡。紀被還原的1919的國殤,讓我們肩負繼承起那份前輩們的愛國深情,在和平年代里用我們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支持國家不斷崛起的人生印記。
我的1919觀后感受2
《我的1919》令我一頭霧水。主要在于對一個問題沒有理清頭緒:顧維鈞從掙扎著痛苦著要不要簽字,到最后慷慨陳詞,堅決拒簽——這中間的轉變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
僅僅從我個人這個觀眾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給人的感覺就是,有英雄主義歷史觀的傾向。但是,從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種傾向有一定的真實性,這又與我們一直所學習的群眾歷史相違背,二者一對立,影片就有了趣味性 ——因為我們遠在2011,所有的斗爭、燃燒、鮮血,都只是小小屏幕里的熱鬧。
那么,顧維鈞到底是怎么下定決心拒簽的呢?
愛國?這個理由似乎不太充分,作為一個必須遵循列強所制定的國際法則的中國外交官,他無時無刻都體現著冷靜與理智。“外交事務很復雜,你們無法理解。”他的愛國之心,體現在勇氣和責任感上。當陸徵祥這個看起來洋化的人,跪在天父面前祈禱精神上的寧靜,在比利時夫人的溫柔中需找安慰,最后狼狽地逃離法國的時候,顧維鈞的形象就開始高大了。骨子里同樣是中國人,陸徵祥體現的是所謂的“良心”,不敢背負千古罵名,而顧維鈞則是需找解決之道,縱使一切現實條件都處于劣勢。但是直到簽字的前一刻,這種愛國依然被埋得很深,深得無法作為拒簽的理由。
那么是五四運動的作用嗎?這個理由最符合高中課本的描述:“五四運動取得了一定勝利——罷免、釋放、拒簽”。然而看看大洋的這一邊,優(yōu)雅的法國,列強們并不關心中國的一派如火如荼,他們所作的就是權衡利弊,然后“出賣”而已。那么中國的外交官呢?陸徵祥反復強調他們是為北洋政府做事的。北洋政府呢?一次次地下達指令:“要與各國共同協商”、“切勿直接與日本討論青島問題”、“顧維鈞的言辭讓政府不滿意”……知道最后,北洋政府依然沒有對拒簽有任何的指示。五四運動似乎未能給北洋政府施加足夠的壓力。
是肖克檢的犧牲嗎?肖克檢的作為是如今的大多青年無法理解的,用一個很容易聯想的詞來形容:偏激。細想一下,所謂偏激,只不過是熱血的一種副產品而已。能夠為了民族大義拋頭顱灑熱血,果斷撇下妻子的人——這種人才能那么全身心地投入“喚醒人民”的事業(yè)。不知道肖克檢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有想過自己的生命能換取怎樣的籌碼?他血紅的眼里,充斥著一種狂熱,深陷那種極端的宗教分子在自爆之前的滿足中。無論如何,對于自己做不到的事,人們總是欽佩的。他燃燒了自己的生命,一如點亮在自己墓碑前的白色蠟燭。持著蠟燭的顧維鈞心里是怎么哀痛,然后怎么權衡的,觀眾不得而知。
我的1919觀后感受3
經貿學院05級學生一支部和06級學生支部的黨員學生們一起于10月19日晚上觀看了愛國主義電影《我的1919》。提起1919年,也許我們所能聯想到的最直接的事件大概就是五四運動了。至于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原因,歷史書上只有寥寥數字:巴黎和會外交失敗。電影《我的1919》為我們揭開的正是這段塵封的歷史,當“弱國無外交”如此真實地再現時,我們也許能最終理解中國熱血青年的悲愴歷程。
影片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巴黎和會事件為題材,當時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參加和會,以為可以借此對過去百年所犯下的錯誤加以改正,廢除外國在華特權,收回中國的領土,但這場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盛宴” 給中國人的只是屈辱,深沉厚重的歷史令人深思。其中的一條主線是通過當時作為中國政府的全權代表之一的年輕外交官顧維鈞所展開的,他充滿愛國熱情,畢生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己任,對和會充滿了信心,但在和會一開始中國代表就倍受冷落,困難重重,列強間彼此施壓、互相勾結,談判桌前只有強與弱,根本沒有公理和平等,憑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出色外交才能,頂住壓力,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代表四萬萬憤怒的中國人,面對列強,公然說“不”。
影片同時圍繞顧維鈞的好友、中國留華考范文學生會主席肖克儉展開了另一條敘事主線。和會召開時他因參加罷工被捕,又被放了出來。盡管他送給顧維鈞一些很有價值的有關中國勞工的照片,但他認為巴黎和會純粹是個騙局,顧維鈞的外交努力終將失敗。當看到巴黎和會帝國主義列強以犧牲弱國利益換取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時他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來維護中國的權利。他慷慨悲歌,給愛妻梅留下遺書,要她“回祖國去,那里已經在燃燒,那里將是一片熱土…”
正如肖克儉所說,當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傳到中國,引發(fā)了中國現代歷史上劃時代的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舉行游行示威,這一運動立刻得到了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工示威,并迅速發(fā)展成為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對于中國的意義當然遠遠不只是舉起了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戰(zhàn)旗,而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它使國人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泱泱文明古國,由于自身政治經濟文化的落伍,已經瀕臨絕境,因而現代化實際上成為了五四精神最核心的關鍵詞,在當時,現代化的意義不僅在于對中國歷史和中國現實的批判性反省和革命性改造,這對于以后中國的百年歷史,應該說都產生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