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紀錄片觀后感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
流年可以帶走青春,但總有一段經(jīng)歷鐫刻著歲月的崢嶸;時光可以改變?nèi)蓊?,但總有一種講述能喚醒塵封的記憶。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下關(guān)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三代人的艱苦奮斗
“江河是向海的路”“每一步都是追逐”……近日,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熱播,伴隨著這樣的主題曲,改革開放的畫卷被徐徐打開,人們在“光陰的故事”里,感受到時代前行的澎湃潮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新中國成立近70年的艱苦奮斗,更離不開幾代人的奮力拼搏。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我爸爸常說的一句話“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他說,這是爺爺一輩子堅守的信仰,希望我們下一輩能傳承這種精神。
爺爺
爺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爸爸回憶說,小時候最喜歡看到爺爺背著滿滿一背簍的菜回來,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天,一家人餓不著肚子了。但僅靠耕地種菜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要支持子女讀書就成了難題。到爸爸讀初中的時候,爺爺做起了“牛”的生意,先去買一頭小牛,等喂養(yǎng)長大后再賣給“牛販子”,賺取差價。1978年,這一年爸爸清楚記得,因為有了“牛”,他和二伯才得以繼續(xù)讀書。買了“牛”之后,爺爺不僅要做農(nóng)活,而且還要放牛、養(yǎng)牛,早上比以前起得更早、晚上比以前回來得更晚。爺爺一生沒讀過書,但他深知,幸福是靠雙手奮斗出來的。只有不停歇地干,一家人才能填飽肚子。
爸爸
爸爸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1979年、1980年兩次參加高考都落敗,但他不認命,又從高一開始重讀,直到后來我哥哥出生了,他都還在讀書。迫于生計,他不得不回家干活掙工分。但在高中復讀的幾年里,他博覽群書,從四大名著到世界名著,從數(shù)學到物理,每個知識點他都滾瓜爛熟。后來,家里開起了豆腐店,由于始終不滿意買來的鍋爐,耗煤多而且動力不足,爸爸索性自己買來鐵皮,自己購置焊接設(shè)備,還專門跑到修理廠學習焊接技術(shù),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摸索,憑借自己掌握的知識,最終一臺純手工打造的鍋爐就制成了。從一堆廢鐵到鍋爐成型,中間遇到過重重困難,有時自己看書鉆研、苦思冥想,有時專門跑到專業(yè)師傅那里取經(jīng),家里的書桌上擺滿了爸爸畫的各種草圖。迎難而上、克難而進,這是爸爸身上的閃光點。愈難愈進,逆流而上,這也正是改革者的品格。
我
爸爸很后悔自己沒考上大學,因此把考大學的希望落在了我身上。從小學、初中、高中直到大學,爸爸為我讀書操了不少心。輔導我做作業(yè)通常都是到十二點,每一道數(shù)學題都要經(jīng)過他把關(guān),每一次寫作文都要拿給他審閱,精益求精、細致嚴謹是爸爸一貫的堅持。工作后,爸爸經(jīng)常打電話叮囑我,“工作中要勇挑最重的擔子,積極進取腳踏實地”,每當遇到困難,爸爸那種永不言棄、迎難而上的精神總是激勵著我不斷前行?;鶎庸ぷ髑ь^萬緒,“5+2”“白加黑”已是常態(tài),“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克服一切困難只為把工作干到極致,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得到群眾的一個微笑,實干擔當、奮力拼搏,3年的鄉(xiāng)鎮(zhèn)工作經(jīng)歷磨礪了我不怕苦、不怕累的堅韌品格。爺爺和爸爸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格在我身上得到“延續(xù)”。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將更加勤勉盡責、銳意進取,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和韌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信和堅定,為新時代改革開放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三個放羊娃的故事
故事要從一個叫石門的小山村說起。聽到石門村,你一定會想村口應該是有一座“石門”吧,其實從我記事起就沒有見過什么“石門”,我見過的只是滿山遍野、被風雨磨去棱角的頑石,很大一塊一塊的,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在外面,像雨后蘑菇撐開的“傘蓋”。三個放羊娃放的是一“家”羊,確切的說是一只老母羊帶著兩三只小羊羔,因為那時候家里窮的只有一只老母羊。這只老母羊在家里的地位要比三個娃高多了,山里缺水,全村人生產(chǎn)生活全靠村西的一口老井,但老母羊在家里一直擁有飲水的優(yōu)先權(quán),只要老母羊咩咩地叫兩聲,三個娃就用裂了一個豁口的水瓢去舀水。
大娃的故事:1966年還是掙工分的年代,大隊里有個羊圈,里面養(yǎng)著十幾只羊,有一只母羊產(chǎn)下了3個小羊羔,其中一只生下來的時候站不起來,大家都覺得活不成了,就被娃他爹低價買了下來,沒成想小羊頑強地活了下來,大娃每天也就多了一個放羊的活計。
次年,大娃到了上學的年紀,在“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時期,很少有人重視上學,但是大娃最終還是去了村東頭的小學。主要是娃他爹在家里具有絕對的權(quán)威,說一不二,他讓大娃去上學,大娃就必須去,而且學不好還不行。上學是不花錢的,但是買書要花錢,大娃五年小學的書本錢都是家里那只剛長大的母羊生下的9只小羊羔換錢買的。
13歲大娃去公社駐地南郚上初中、高中,一條長20多里,窄得像一根羊腸,盤盤曲曲到處是坑洼、亂石的山路每周要走一個來回。背著娘半夜起來磨的地瓜干、烙好的煎餅和從咸菜缸里撈出來的咸菜疙瘩天微亮就上路。娃他娘會把大娃送到山頂,大娃一步三回頭一邊哭一邊往山下走,到了山腳再回頭看看娘,這一哭就是五年。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五年里大娃每天早起給租給他房子住的人家打掃衛(wèi)生、倒尿桶、干雜活,累的哭、想家哭……
1976年還沒有高考,作為極少數(shù)上過高中的大娃,憑著高學歷和一手珠算本事進了離石門村10多里路的溫泉村供銷社,那時候的供銷社可是“金字招牌”,吃香得很。改革開放的風吹來了,市場經(jīng)濟的大門徐徐打開,各種小商小販、商店門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供銷社失去了壟斷地位,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后來連年虧損的供銷社不得不改制,大娃買下了供銷社的加油站,這是大娃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從摩托車到各式各樣的汽車越來越多,大娃的加油站也越開越紅火,尤其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大娃的加油站規(guī)模不斷擴大,還開了一家農(nóng)資門市。
二娃的故事:自從大娃上了初中,放羊的活計就到了二娃手里,這段時間是家里最艱難的時候,家里只有一只老母羊,小羊都賣了換錢給大娃讀書。二娃八九月就開始去地里拾玉米秸、花生秧,地瓜藤,帶回家存起來作為老母羊冬天的口糧,其實生產(chǎn)隊收完糧食也會收集這些秧藤留作冬天牲畜的飼料,二娃拾到的都是零零碎碎,一天最多也就拾兩小筐,攢了幾個月才攢起一人高的草垛。
從初中開始,每逢暑假,二娃都會帶著自家的幾只羊羔去給生產(chǎn)隊放羊,每天可以掙到半個成人的工分。放羊也不是輕松的活計,早上要數(shù)好多少只,再趕羊出圈,然后去石頭比草多的山上,滿山跑一天羊才能吃飽,下午趕著羊去喝完水,再把羊群趕回圈里,還要再數(shù)一遍,少了羊可是賠不起的。生產(chǎn)隊長最喜歡的就是二娃來放羊,因為二娃放羊從來沒出過錯,村里其他的娃沒二娃細心,放羊不是放到莊稼地里,就是回羊圈的時候少那么一兩只,再哭著漫山遍野找羊。
二娃上學的時候,正是教育復蘇的時期,農(nóng)村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學習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但是二娃學習成績一直拔尖,主要還是得益于娃他爹的嚴厲。后來二娃考上了中專,成了全村人羨慕嫉妒恨的對象,這是二娃的人生轉(zhuǎn)折點。那時成績最好的才能上中專,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中專生等同于包學費、包分配有鐵飯碗的城里人。二娃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了溫泉鄉(xiāng)成了一名吃“國庫糧”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老實人不會吃虧,二娃輾轉(zhuǎn)幾個鄉(xiāng)鎮(zhèn),勤懇踏實細致地工作20多年后,成了市紀委的一名科級干部。
三娃的故事:輪到三娃放羊的時候,老母羊就真的很老了,家里生活已經(jīng)不再是那么拮據(jù),三娃的書錢也不再需要靠賣小羊來換了,家里羊的數(shù)量也多了。
八十年代是個充滿奮斗的年代充滿朝氣的年代,改革開放帶來了春天,那時像剛打開的窗子,什么知識都來了,人們?nèi)琊囁瓶实貙W習知識、充實自己,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趕上好時代的三娃在學習上的天賦不如大娃和二娃,差幾分沒能考上高中,本來打算復習一年繼續(xù)考高中的,但是當時家里責任田只靠娃他爹種不過來,只得委屈三娃回家?guī)兔Α?/p>
畢業(yè)后的三娃在家里干農(nóng)活、放羊,還賒過小雞。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雨浸潤到農(nóng)村深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個體的糧油店成了當時農(nóng)村最好的買賣之一,于是三娃去了一家糧油店當學徒。三娃干活勤懇也能吃苦,在糧油店干了幾年學通了糧油買賣的本事后,在家里的支持下,賣掉了初具規(guī)模的羊群,在溫泉鄉(xiāng)租房子開了一家糧油店。
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十里八村都到溫泉趕集,那天賣糧食的特別多,傍晚忙完的三娃在糧油店里撿了一個裝著一萬塊錢的破布包,三娃跑了幾十里找到失主還人家錢。三娃雖然性子有些慢,但為人厚道誠實,做生意也是誠信實在,從不缺斤少兩,周邊村里賣糧的都喜歡把糧食賣給他,口碑越來越好,生意也越來越大。這么多年來溫泉開糧油店的大大小小十幾家,最終還是只有三娃的店最持久。特別是近幾年三娃借著新時代的好政策成立了雜糧合作社,買了三輛車搞運輸,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三個娃也算是事業(yè)有成、家庭美滿了。每當逢年過節(jié)聚在一起,他們總愛給兒女們講他們放羊的故事。大娃總說多虧了咱家那只老羊;二娃總說多虧了咱爹讓咱們上學;三娃總說也多虧了咱們家都能吃苦;最后總是對視一眼異口同聲的說主要還是多虧了改革開放的時代好,沒有黨的好政策,也許我們還在山上放羊呢。
其實大娃就是我大伯,二娃是我父親,三娃自然是我三叔,這個故事就是他們的過去。我的父輩們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黨的好政策的引領(lǐng)下,牽著那只小羊,走出小山村,用辛勤雙手建立了自己的事業(yè),奔走在通往幸福的大路上。他們的故事雖然平凡但不平庸,千千萬萬東風下的他們組成的是改革開放后的美麗中華。改革開放40年不是終點,我們將延續(xù)父輩們的道路勇往直前,跟黨一起創(chuàng)業(yè),走出我們的幸福生活,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觀后感
全片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chǔ),通過選取我國經(jīng)濟社會各個領(lǐng)域的發(fā)展變遷故事,充分呈現(xiàn)改革開放40年來,靠著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國人突破了一道道難關(guān)險阻;靠著艱苦奮斗、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中國人用雙手書寫了一部發(fā)展的壯麗史詩;沿著成功開辟的這條道路,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播出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財經(jīng)頻道總監(jiān)齊竹泉接受了采訪。齊竹泉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樣一個歷史節(jié)點,拍攝一部紀錄片,對40年的歷程進行全景式的回顧,向改革開放致以敬意,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國家媒體,應當承擔起的光榮使命。為改革開放寫史,為偉大時代謳歌,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齊竹泉看來,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最大的特點就是好看:
第一,紀錄片講述了各行各業(yè)、普普通通人的故事。觀眾能夠從這些故事當中找到自己相同的經(jīng)歷,從這些人物當中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
第二,紀錄片挖掘了大量的史料。作為一部歷史紀錄片,這次我們從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音像資料館,挖掘到了許許多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許多當年的生活場景真的是難得一見。
第三,紀錄片使用了大量的影視片段和經(jīng)典老歌。全片共使用了27部影視劇的片段、40多首老歌,讓人一聽一看就會立刻勾起往年的回憶,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此外,齊竹泉也表達了對這部即將播出的紀錄片的兩大期待:首先,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一起了解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畢竟未來改革開放的路,還是要由今天的年輕人走下去。另外,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能夠引發(fā)社會大眾的深度思考。
改革開放40周年相關(guān)文章:
2.2018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觀后感
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心得體會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