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智慧故事
名人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和成就與他們的智慧分開關(guān)系,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中外名人智慧故事。
中外名人智慧故事1:滑翔機之父
李林塔爾為德國工程師和滑翔飛行家,世界航空先驅(qū)者之一。他最早設(shè)計和制造出實用的滑翔機,人稱“滑翔機之父”。
李林塔爾1848年5月23日出生于安克拉姆,1896年8月10日死于柏林。他酷愛飛行,青少年時曾搞過“飛人”實驗,成年之后,他以業(yè)余時間系統(tǒng)觀察飛鳥。1889年,李林塔爾寫成了著名的《鳥類飛行──航空的基礎(chǔ)》一書,論述了鳥類飛行的特點。
李林塔爾善于創(chuàng)制儀器,進行航空實驗來驗證觀察的結(jié)果,他的測試片狀物體的升力和阻力的儀器和試驗撲翼機升力的儀器都是十九世紀末有代表性的航空研究儀器。
李林塔爾注意積累數(shù)據(jù),總結(jié)經(jīng)驗,糾正了前人“多層疊置窄條翼”的片面做法,第一次提出了“曲面機翼比平面機翼升力大”的觀點,為后來飛機的發(fā)明成功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李林塔爾的最主要貢獻還是成功的滑行飛行。1891年,他制成一架蝙蝠狀的弓形翼滑翔機,成功地進行了滑翔飛行,從而肯定了曲面翼的合理性。在1893到1896年的三年內(nèi),李林塔爾進行了兩千次以上的滑翔飛行試驗,三次改進總體布局,滑翔中又拍了許多照片,積累了大量數(shù)據(jù),并以此編制了《空氣壓力數(shù)據(jù)表》,給美、英、法等國的飛機制造者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894年,李林塔爾從柏林附近的懸崖上起飛,成功地滑翔了350米(1150英尺)遠,這在當時是一個驚人的成績。他仔細地將自己的成就記錄下來,使之成為航空史上最早的飛機性能記錄之一。
但是李林塔爾過于重視升力,而忽視了對飛機的操縱。他認為改變身體重心的位置是保持飛機穩(wěn)定的唯一辦法,這一失誤對他來說是致命的。1896年,李林塔爾在飛行中突然遇到迎面突風,在他還未來得及將重心前移以使滑翔機低頭之前,便和飛機一同墜落到了地面。
李林塔爾于失事的當天去世。德國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為李林塔爾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最偉大的老師”。
中外名人智慧故事2:把上帝趕出宇宙的拉普拉斯
人類一直在思考自己生活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一位叫康德的德國哲學家提出了第一個比較科學的太陽系形成假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云發(fā)展演化而成。當時很多人不相信這個星云之說,慢慢地也就遺忘了。50年以后,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1749—1827)重新提出這個假設(shè),并且從力學原理出發(fā),用嚴密的數(shù)學推理證明了這個學說的科學性,進而帶來了宇宙觀的重大變革。
拉普拉斯出生在法國諾曼底的波蒙鎮(zhèn),小時候家境貧寒,靠鄰居的幫助才完成學業(yè)。拉普拉斯有數(shù)學天才,上大學期間深受教授們的贊賞。18歲大學畢業(yè),由著名數(shù)學家達蘭貝介紹到巴黎陸軍學校擔任數(shù)學教授。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受“太陽系如何形成”,“地球何以會繞太陽運轉(zhuǎn)” 這些問題的困擾,就連著名科學家牛頓也難以回答,最后只好求助神學,把運動的最終原因歸于“上帝的第一推動”。拉普拉斯對宇宙形成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寫下了《宇宙體系論》和《天體力學》兩書。他認為太陽系是從一團原始星云中形成的,原始星云由于運動和質(zhì)點相互吸引而形成原始火球,原始火球進一步收縮,并且由于吸引和排斥的綜合作用,逐漸分化形成太陽系各行星,最后構(gòu)成了現(xiàn)在的太陽系。他對太陽系的特點進行推算,深刻地解釋了太陽系各行星的運動和軌道。他的學說逐漸為科學界所承認。
星云學說帶來了宇宙觀的變革,它指出宇宙是在自然界自身運動中發(fā)展產(chǎn)生的,將土帝驅(qū)逐出宇宙。當拿破侖問拉普拉斯為什么他的學說中沒有上帝時,拉普拉斯自豪地說:“我不需要那個假設(shè)”。這成為當時無神論者藐視上帝的名言。
中外名人智慧故事3:比薩斜塔下“真實的謊言”
伽利略拿著兩個重量不一樣的球,來到比薩斜塔上。塔下面已經(jīng)有很多人在圍觀。在一片驚呼聲中,他們緊緊地盯著伽利略,他手里那兩只球同時從塔頂下落。“是一起著地的。”人們大聲喊起來。
這個故事是我上小學的時候,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的。現(xiàn)在,我知道,這個伽利略晚年的學生維安尼在寫伽利略傳記中提到的故事,不過是個謊言。
《科學的歷程》為我們打開了科學真實的歷史過程。對于這件事,《科學的歷程》這本書談到,經(jīng)過科學史家的考證表明,沒有任何理由顯示伽利略做過這一實驗,伽利略本人對這個實驗也從來沒有提起過。
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1856年,荷蘭物理學家斯臺文使兩個大小不同、重量比為1比10的鉛球,從30英尺的高度下落,結(jié)果兩個球幾乎同時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許聽說了這個實驗,可能也親自動手做過,但是,結(jié)果可想而知。
事實是,一位亞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學家為了反駁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12年在比薩斜塔做了一個實驗,結(jié)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體并不是同一時刻到達地面的。
伽利略對此有一個辯護,意思是說,重量1比10的兩個物體下落時只差很小的距離,可是亞里士多德卻說差10倍,為什么忽視亞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誤,卻盯著我小小的誤差不放呢?這個辯護也可以說明,伽利略并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那個著名的判決性實驗,他要是做了這個實驗,那就是自討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學生為什么要編造這個謊言呢?看了該書的第18章對近代科學方法論的介紹,我突然有了領(lǐng)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學方法論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頓。
伽利略最先倡導并實踐了“實驗加教學”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實驗并不是培根意義上的觀察實驗,而是理想化的實驗。地球上的任何力學實驗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響,但要認識基本的力學規(guī)律,必須首先從觀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這種理想化的實驗才可能與教學處理配套。
原來,這個實驗不過是一次頭腦中的“理想實驗”。就一個理想實驗來說,它當然是真實的。這就是所謂的“真實的謊言”吧。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該書作者吳國盛寫作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目的。他說,科學故事也許能誘發(fā)孩子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向往,但是,對正規(guī)的理科學習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訛傳訛的傳奇故事,對于深入理解科學理論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寫一部嚴肅的科學史的普及讀物,這有助于理科教學,有助于理解科學的發(fā)展,有助于理解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但我覺得,一旦我們真正地了解了科學的歷史,意義決非僅此而已。
看了中外名人智慧故事的人還看了:
1.中外智慧小故事
3.中外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