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頭上出汗特別多是怎么回事
吃飯時頭上出汗特別多是怎么回事
夏天的時候吃個飯后滿身大汗都是正常的,但是有些人就算不是很熱,吃飯時也會滿頭大汗,于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病,所以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吃飯時頭上出汗特別多都有以下的原因:
一、進食后吸收了食物中的營養(yǎng)會使血液中的紅色素增加體溫上升,食物中的水分也會被吸收,體溫上升加上水分過多人體就會通過(出汗)把水分和熱量排出體外。
二、體虛自汗。
中醫(yī)將體質(zhì)虛弱稱體虛,把慢性疾病的虛弱稱虛證,并將虛弱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結合心、肝、脾、肺、腎五臟,則每一臟又有氣、血、陰、陽虛弱的類型,如肺氣虛、脾陽虛等等,中醫(yī)理論是講平衡的,只要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虛弱,需補養(yǎng),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達到新的平衡,恢復身體健康。
體虛是機體某些功能有所減退,不一定患病,即西醫(yī)所稱之“亞健康”,如不及時補養(yǎng)、調(diào)節(jié)和調(diào)理、令進一步發(fā)展,對健康不利。治療原則:治療虛弱,根據(jù)中醫(yī)“虛則輔之,實則瀉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需通過進補來調(diào)整虛實,進補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體質(zhì)和病證中行辨證辨體進補,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不論是采用藥補還是食補,均是為了補虛扶正,食補有時比藥補更為重要,因為食補不僅可補虛祛邪,并可扶正,達到補虛扶正的要求,使機體的氣血陰陽達到新的平衡,恢復健康,故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進補是為了補虛扶正,若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不當?shù)倪M補均可引起不良反應,如壯實的人服了人參、阿膠等性溫的補氣血藥物,會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飽脹、便秘、頭暈、咽痛、牙齦虛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了生地、麥冬、鱉甲等補陰藥食物,會更加怕冷、腹瀉、腹痛等,這些都是因進補不當,損傷了胃氣,違反了中醫(yī)辨證說辨體施補的原則。
氣虛之體的主要表現(xiàn)為;少氣懶言、全身疲倦乏力、聲音低沉、動則氣短、易出汗,頭暈心悸、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虛熱,汗,脫肛,子宮下垂,舌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脈弱等,胃功能減退,不一定有病,氣虛者需補氣,補氣的藥物可選用人參、黃芪、黨參等。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山?jīng)常交替食用。
補氣虛藥膳食療方舉例: 玉珍雞:母雞一只洗凈,雞肚內(nèi)放入桂圓、荔枝干、黑棗、蓮子、枸杞各30g,加調(diào)味蒸食,可補氣養(yǎng)精: 黃芪蒸鵪鶉:黃芪6-9g,鶴鶉2只共蒸食,可補氣虛。
氣虛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檳榔、大蒜、苤藍、蘿卜纓、芫荽(香菜)、蕪菁(大頭菜)、胡椒、蓽撥、中指、紫蘇葉、薄荷、荷葉;
忌食或少食:蕎麥、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卜、地骷髏、芥菜、薤白、君達菜、砂仁、菊花、茶葉及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