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時加水方法
煎中藥時加水方法
中藥湯劑以水為溶媒,加水量的多少,主要以藥物的性能、體積、吸水量及藥量而定,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煎中藥時如何把握加水量的多少,可采取以下方法。
煎中藥時加水方法:傳統(tǒng)加水法
將中藥置于砂鍋內(nèi),用手將藥攤平,然后加入高出藥面3~4厘米的水。此方法最為簡單方便,使用最多,但是準確度稍差。若藥中花(如旋復(fù)花、袋袋花等)、葉(如桑葉、枇杷葉等)類較多時,還可適量多加些水。
煎中藥時加水方法:量器加水法
即采用量杯或量筒加水,按不同的藥物及其頭煎、二煎加不同量的水。一般而言,調(diào)理、滋補類藥,頭煎 700~900毫升,二煎400~450毫升;解表藥,頭煎400~600毫升,二煎280~300毫升;其他頭煎500~700毫升,二煎300~350毫升。
煎中藥時加水方法:重量加水法
即按藥物的總重量,確定加水量。將配好的中藥(1劑)稱一下重量,然后根據(jù)1克中藥加10毫升水的原則,把總加水量的65%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5%留給二煎用。例如,滋補調(diào)理藥人參養(yǎng)榮湯,藥物總重量為150克,加水量應(yīng)為1500毫升,頭煎應(yīng)加65%即為975毫升,二煎加水35%為525毫升。該方法雖然加水麻煩,但較準確,特別是藥物種類多、藥量大的方劑更為適宜。
煎中藥正確方法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
中藥湯劑的質(zhì)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F(xiàn)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zhì)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xué)性質(zhì)不穩(wěn)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如與鞣質(zhì)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藥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直接關(guān)系到中藥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藥的加水量
煎藥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zhì)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藥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藥液多,病人服藥時很不方便。 中藥材因其質(zhì)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藥物,質(zhì)地疏松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zhì)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tǒng)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nèi),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藥物表面3厘米為準。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藥中注意的問題
1、煎藥前的浸泡:藥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于植物類的中藥多是干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藥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后恢復(fù)其天然狀態(tài),煎藥時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shù):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藥的次數(shù)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藥的溫度: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y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xí)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fā)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fā)的也快。如煎藥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fā)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藥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份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jù)藥物和疾病的性質(zhì),以及藥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治療感冒類藥物,第一煎10-15分鐘,第二煎15-20分鐘。滋補類藥物,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
5、留取藥液量:一般指一劑藥經(jīng)兩次煎煮合并后的藥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藥的方法:一般一劑藥煎煮兩次后合并藥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fā)熱,腸炎,腹瀉的藥,也可采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藥的煎煮: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性質(zhì),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藥物。
(1)先煎藥: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藥物,因其質(zhì)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鐘,再與其它藥物混合后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藥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藥物久煎可使烏頭堿分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后下藥: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fā)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藥物,要在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投入鍋內(nèi)。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堿,煎煮時間超過20分鐘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wěn)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3)包煎藥: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藥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藥內(nèi)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fù)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fù)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藥液將藥物溶化后服用。常見的藥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藥物,用熱藥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藥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藥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藥要單獨煎煮后,再將藥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藥物細粉不能與群藥一起煎煮,多采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藥粉溶于藥液中服。這樣既有利于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還又可節(jié)省藥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煎煮中藥要注意器具的選用、加水量、煎藥時間、溫度等等,煎中藥是需要耐心、細心的,想煎藥一副中藥要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煎出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