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怎么過春節(jié)的習俗盤點
滿族人怎么過春節(jié)的習俗盤點
春節(jié)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jié)日,中國人過春節(jié)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那么滿族人的春節(jié)有什么習俗呢?本文是滿族人怎么過春節(jié),滿族春節(jié)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滿族春節(jié)的習俗
滿族春節(jié)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yè)能業(yè)”,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jié)日。滿族春節(jié)源于漢族習俗,雖然滿族春節(jié)習俗基本跟漢族一樣,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節(jié)前準備
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窗花和福字,蒸年糕。
節(jié)前人們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jié)日佳品。
除夕
除夕下午要祭祖,祭天。
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
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
除夕夜分發(fā)“神紙”,其后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
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包餃子,講究有褶子,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忌日子過“禿”了。碼放餃子忌擺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門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子時煮餃子,當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后讓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滿族人家還十分講究餐具工藝與質地的高低,過年時增添新碗筷,其寓意是讓家里人丁興旺。
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
除夕夜家家院內豎起6米多高的燈籠桿,高挑紅燈。
大年初一
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后讓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
春節(jié)期間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天天紅燈高掛。
少數民族都崇尚歌舞,滿族也不例外。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fā)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jié)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娛樂甚多,中年人有扭秧歌、打花棍、摔跤,青年有射柳、打金線、賽馬,姑娘媳婦玩嘎拉哈,男孩子們玩跑馬城、打冰嘎、踢熊頭、扔坑兒等游戲。扭秧歌則是滿族過年最熱鬧的娛樂活動。秧歌領隊多身穿旗袍,頭戴紅纓帽,走陣隊形有天門八封陣、葫蘆陣等。滿族秧歌的舞姿和漢族也不一樣,多為大開大合,模擬古時征戰(zhàn)與狩獵的姿態(tài),透出滿族人民古樸豪放的民族特色。
滿族春節(jié)習俗與北方漢族大多相同,這與歷史有關,但他們還是保留了一些特色,這就是少數民族給人們的神秘感吧。
春節(jié)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
對聯
對聯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jié)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看過滿族春節(jié)的習俗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