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清明思念的作文
這兩篇作文沒有了以往承載人們快樂、抒情的文字。所有的文章都飽含著對親人的悠悠思念。我讀著每一篇都淚流滿面。
清明節(jié),父親寫了這樣一篇文章懷念奶奶~
想起媽媽就如倉央嘉措的那句詩:“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媽媽的這一生,可能就是為了貼著我——她唯一的兒子的溫暖而來。
在鳳慶大江外木里山村,壬午年(1942 年 2 月 19 日)出生的媽媽,她晚年的生活中除了關(guān)愛自己的老伴,疼愛她的兒孫,就是一個舍不得閑下來的人。當(dāng)她忙完燒水做飯、喂豬雞、打掃衛(wèi)生等家務(wù)事,又忙著為我們老小縫鞋子、鞋墊。一年又一年,家里老小每個人都有穿不完的布鞋、鞋墊,媽媽專注又嫻熟縫做的布鞋合腳、舒適、好看,她幼小的重孫女都會說:“哪個不說阿太縫的鞋子好看”,逗得阿太像孩子般咧開嘴笑了, 笑得那樣沉醉……這是一個阿太最幸福的時刻。
媽媽就是這樣勤勞一生, 連閑暇時光都給兒孫留下溫暖舒適的鞋子。媽媽一生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只為他人著想為兒孫著想的人。
不幸的是,媽媽走了,是在 2017 年農(nóng)歷 4 月 24 日凌晨 5 點(diǎn) 17 分走的,享年 76 歲。媽媽把那么多的念想留給了我們,還有那些現(xiàn)在還穿不完的布鞋,陪伴我們兒孫走向四方,你孫女穿著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國門,媽媽逢的布鞋足以溫暖我們兒孫的一生。媽媽對我的愛,是我一生都翻不完的書,她讓我知道什么是無私、忘我、博愛;大半輩子信仰佛教的她,為了兒孫著想,媽媽在她晚年歸主耶穌、信仰__,應(yīng)了耶穌向世人所說:“凡勞苦擔(dān)重?fù)?dān)的人, 可以到我這里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已當(dāng)爺爺?shù)奈?,也會把媽媽給我的愛傳遞和延續(xù), 心懷感恩,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就讓我用《燭光里的媽媽》其中的歌詞表達(dá)對媽媽的深情思念:“媽媽,女兒已經(jīng)長大,不愿牽著你的衣襟,走過春秋冬夏,媽媽,女兒自有女兒的報(bào)答?!?/p>
媽媽在時, 我回老家過春節(jié),到教堂里參加春節(jié)晚會,我選唱《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替兒再擦擦鞋,為兒再縫縫扣,兒行千里揪著媽媽的心頭肉……如今要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千里的路我還沒走一步,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里流……”,唱到這我也哭成了淚人,那一刻,喧嘩的現(xiàn)場一片寂靜,只有輕輕欷歔和哽咽聲……想想我那在天堂的生母和健在的媽媽, 我內(nèi)疚難以報(bào)答娘對兒的牽掛……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 這就是我苦命的媽媽; 媽媽健在時,我外出工作了,我將退休回老家時,媽媽卻遠(yuǎn)走了,這就是你不孝的兒子。
媽媽給兒子再多,總感到還有很多虧欠, 兒子給媽媽很少都總是孝心一片。媽媽在時,老家灶房總是熱呼呼的,媽媽不在了, 灶房冷了,就連灶房邊的石水缸也沒蓄水了。媽媽在時,“上有老母”是一種表面負(fù)擔(dān),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zhì)的孤單;再沒有媽媽喊我“要貴”回家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有媽媽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
媽媽在時,總是高興的和鄰居說我兒子這對那好,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有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jīng)做完了,下輩子做兒子的福分還不知道有沒資格再輪到, 央求您呀下輩子還做我的媽媽!媽媽在世,家鄉(xiāng)是我的老家; 媽媽沒了,家鄉(xiāng)就只能叫故鄉(xiāng)了,兒想媽的時候,夢里悄悄回趟家,夢見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多,回去的次數(shù)會越來越少。
莫待無花空折枝 ——讀清明思念版文章有感
莫待無花空折枝
——讀清明思念版文章有感
又一期的社會周刊拿在手中,此期的油城文苑版沒有了以往承載人們快樂、抒情的文字。所有的文章都飽含著對親人的悠悠思念。我讀著每一篇都淚流滿面。
對母親、對外公、外婆的思念字字飽蘸著記憶的筆墨,點(diǎn)點(diǎn)滴滴寄托著對親人們無盡的懷念,更多的是作者對自己疏忽親情的一種痛徹心扉的自責(zé)。
當(dāng)年我們認(rèn)為自己長大了,成熟了,最厭煩父母的嘮叨??墒敲棵坑龅焦ぷ鞯膲毫?、生活的煩惱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自己的親人。親人也許無權(quán)、無錢,然而親情卻是療傷的最佳良藥。
我知道的一個真實(shí)的故事:女孩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離開故鄉(xiāng)、離開自己的母親跟隨男友遠(yuǎn)赴他鄉(xiāng),十年間因?yàn)槟赣H曾經(jīng)反對自己的婚姻而沒有和母親聯(lián)系,愛情和男友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然而,當(dāng)她和昔日的男友如今出軌的丈夫分手之后,孤獨(dú)的她第一個想到了母親,她帶著滿身的傷痕回到了母親身邊。母親用她無私的愛喚起了女兒重新生活的勇氣,用親情讓她忘卻曾經(jīng)的傷痛。
讀過《花祭》和《懷念母親》,如同看到了自己。每到黃金周第一個想倒的是去哪里旅游,回來之后又是徹夜的上網(wǎng)沖浪,7天的時間沒有給母親一天。
母親打電話問時,我卻是一個“忙”字敷衍了事。從沒有想過母親獨(dú)居鄉(xiāng)下的寂寞和她盼望的孩子們回家的心情。
清明是一個祭奠緬懷親人的節(jié)日,也是重溫親情的時刻。這期清明思念版的周刊,使我感觸頗深,想必也會影響更多的人。
不管我們的親人是健在還是離開了,我們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待親情的態(tài)度。不要因?yàn)橛H情時刻包圍著自己就隨意去揮霍最后使自己悔恨終身。
雖著五一黃金周的取消,清明、端午、中秋假期的增加,生活富裕的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放松休閑。
然而,我卻希望所有身為兒女的朋友們面對白發(fā)蒼蒼的父母時要想起“家有父母不遠(yuǎn)行”的古語。何必遠(yuǎn)足找尋風(fēng)景,站在門口拄著拐杖顫巍巍等待孩子回家的老人,聽說兒女回家忙著穿梭在市場準(zhǔn)備買菜的父母難道不是一道道獨(dú)具魅力的風(fēng)景嗎?其實(shí)風(fēng)景就在我們身邊。
陪著父母聊聊天,下下棋,甚至和他們一起做頓飯,看著老人笑開了的皺紋,你會覺得這個假期很有意義,你會感到自己的價值,因?yàn)槟憬o父母帶去了歡樂。
哪里有親情哪里就是家,親情隨處可在,親情不可再生,我們要把親情當(dāng)作珍貴資源去珍惜、去保護(hù)。但愿天下所有人不再留下“莫待無花空折枝”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