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年初一的習俗
春節(jié)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tǒng)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jié)”,傳統(tǒng)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年初一的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年初一的習俗
開門炮仗
開門炮是漢族傳統(tǒng)年俗。農歷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
拜年的傳統(tǒng)正確時間應該是除夕零點以后,這個時候新的一年真正開始大家互相祝賀,而早于零點就屬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晚年了,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春節(jié)節(jié)令食物
年糕
春節(jié)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痹⒁馊f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fā)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并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但各地吃 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qū)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敖蛔印奔葱履昱c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jié)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jié)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jié),道教稱之為“上元節(jié)”。據(jù)元代伊土珍《(女郎)環(huán)環(huán)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濒嗳绶ǘ?,嫦娥果然降臨??梢娫?jié)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春節(jié)放鞭炮的傳承發(fā)展
爆竹、煙花,古已有之.起源何時?歷史上的名流學者詩人在文學作品中都有記載.
在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載有:“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之句西漢時文學家東方朔在(神異經)也記述有“爆竹驅山魈”的故事.
到南北朝梁時,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一文中,又有“正月初一(春節(jié)),……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操惡鬼”的記載.
到了唐宋年間,有關爆竹的記載就更多了.唐詩人劉禹錫,在他畬田行詩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的詩句.薛逢有(元日樓前觀仗)二首之作耒鵠的(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就聚爆竿灰”之語.
宋代李畋在他的(該聞錄)中也有爆竹驅山鬼的故事:“李岐鄰叟家,為山魈所祟,岐令除歲聚竹數(shù)十根于庭,焚之使爆裂有聲,至曉乃寂然”.后來,李畋被人們稱為爆竹的祖師.宋代詩人王安石、蘇東坡在他們的詩文中,也記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驚鄰鬼,驅儺逐小兒”的詩句.在南宋梁克家撰寫福州地方志(三山記)(也叫長樂記).也記有“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燒爆于庭中,兒童當街燒爆相望,戲呼達旦,謂之燒火爆”.在該志中,還記有宋宰相張浚和史學家鄭樵閑談中的趣事,“張丞相浚為帥日,除夕,浦人鄭樵客郡中(指福州)與觀火爆,丞相命賦詩,給竿字為韻”.樵即口占云,“駒隙光陰歲已殘,千門爆竹競團園.燒成焰焰丹砂塊,碎盡瑯瑯碧玉竿.喚轉韶光新景燠,碎除惡魈舊吐寒.主人從此占佳瑞,再入為霖灑旱干”.
這些記載,都充分說明,采用真竹燃燒發(fā)出爆炸響聲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后來,隨著火藥的普及,造紙業(yè)的發(fā)展,爆竹匠人用紙卷成筒,裝上火藥、導線、將兩頭扎緊,點燃后發(fā)出響地聲和火花的爆竹、焰火,相繼問世,不僅被人們用于除夕喜慶,以辟山操惡鬼,而且被帝王皇宮用來消遣玩樂和軍事指揮.
在《后武林舊事》有宋孝宗觀海潮時施放煙火記載“淳煦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恭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于江西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只.”
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年初一的習俗相關文章:
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年初一的習俗
上一篇:春節(jié)有哪些民間傳說
下一篇:過春節(jié)都有哪些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