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風俗有哪些傳統(tǒng)
春節(jié)作為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由來已久,除此以外,春節(jié)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習俗活動,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春節(jié)風俗有哪些傳統(tǒng),歡迎閱讀!
春節(jié)風俗有哪些傳統(tǒng)
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春節(jié)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fā)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在春節(jié)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fā)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lián)、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jié)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底蘊。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愿望。
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過節(jié)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肴、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tǒng)習俗代代相傳。祭祀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民俗節(jié)日永遠的主題。
春節(jié)的來歷:
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xiàn)。自西漢以來,春節(ji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春節(jié)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jié)”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春節(jié)的吃食
1、餃子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的血脈里,“餃子”是奔騰的“大動脈”,缺之不可。餃子有許多吉利的寓意,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同時又表示辭舊迎新之意;此外,餃子形似中國古代用金、銀鑄造的“元寶”,吃餃子便有了“招財進寶”的寓意。一家人圍坐一起一邊包餃子一邊又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溫馨的家庭氣氛才是人們至今仍然珍視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2、油角
油角是廣州家常小吃的一種,各個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咸的換成蔬菜即可。在廣東過年,油角少不了。以前,離春節(jié)還有十天廿日,家家戶戶就要開油鑊,炸煎堆油角了。開開油鑊炸些煎堆油角,是為求來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鑊似的—油油潤潤、富富足足。
3、糍粑
糍粑同樣也是春節(jié)里一道可口的點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一代最為盛行,全家人高高興興的一起打糍粑為春節(jié)做準備,其樂融融。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后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诟邢闾?。大凡有喜事,當?shù)厝硕家黾t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4、湯圓
元宵節(jié)吃湯圓,團團圓圓。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jù)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5、春卷
春卷是過年時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卷又名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tǒng)小吃,歷史悠久有迎春喜慶之吉兆。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據(jù)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鼻宕摹堆嗑q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笨梢姶喝兆龃猴?,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
6、煎堆
煎堆華北地區(qū)稱麻團,東北地區(qū)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是中國油炸面食的一種,由于流行于廣東地區(qū),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以糯米粉團炸起,加上芝麻而制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餡料,有些沒有。也是廣東及港澳地區(qū)常見的賀年食品,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
7、年糕
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另有老北京傳統(tǒng)老字號以“年糕錢”為名。
8、圍爐
在福建和臺灣地區(qū),過年很多家庭要吃圍爐,圍爐是火鍋的一種形式,守歲跨年之時,家人圍爐而坐,桌子中間一般會放一盆火鍋,大家邊聊天邊吃,氣氛熱熱鬧鬧,沸騰的火鍋寓意紅紅火火,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圍爐中的每一樣菜也都有特殊寓意,比如雞象征“吉祥如意”,魚象征“年年有余”,蘿卜象征“好彩頭”等等。
9、盆菜
在廣東和香港地區(qū),有一種傳統(tǒng)的美食就是“盆菜”,很多家庭多年的時候全家人只做一盆菜,里面擺上各種豐富的食材,由雞、鴨、魚、肉、蝦、蠔、貝、腐竹、蘿卜、香菇、等十幾種原料組成,不同的家庭做法也都不一樣,盆菜里面的肉都是提前制作好的,用煎、炸、燒、煮、燜、鹵等多種加工方式把肉和菜做熟,然后依次擺入大盆中,一家人圍著一個大盆,象征著“一團和氣”,把所有食物全部擺入盆中,而且要擺滿,最好溢出來,象征著“盆滿缽滿”,寓意新的一年能夠“財源廣進”。盆菜里的食物也比較有講究,“雞”寓意“吉祥如意”,“魚”寓意“年年有余”,“蠔”寓意“豪氣沖天”,“鮑魚”寓意“招財進寶”等等。
10、花饃
北方人喜愛面食,過年除了吃餃子,還要蒸很多好看的“花饃”,花饃的樣式都是比較吉利的,也展示了很多人制作面食的精湛手藝。普通家庭也要蒸各種花樣的棗花饃,擺上桌不僅好看,還有美好的寓意。
11、粽子
粽子是廣西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廣西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就如同北方人家家戶戶包餃子一樣,廣西人的粽子無論是從口味還是外表來看都是非常獨特的。廣西人的粽子不同于端午節(jié)的粽子,每一個都包很大個,里面放上豐富的餡料,廣西人包的粽子每個至少都有兩斤重,里面一層一層的包裹著綠豆、豬肉還有糯米,粽子在廣西是一種吉祥物,很多節(jié)日都要吃粽子。
12、面條
西北地區(qū)人們喜歡吃面條,過年的時候吃面條有長長久久的寓意。在很多地方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都要吃面條,有的地方在除夕吃面條,寓意全家健康長壽。
過年為什么要發(fā)紅包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jié)日所需的東西。 現(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shù)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中國過年為什么要發(fā)紅包呢?過年發(fā)紅包的意義
在中國,過年時發(fā)的紅包一般叫“壓歲錢”。
壓歲錢一般有兩種含義
1、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2、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春節(jié)紅包起源是什么時候
紅包最早出現(xiàn)于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零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云: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于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蓖踅ㄔ凇秾m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睆拇喝铡皵S錢為戲”,到“散與金錢”,后又發(fā)展到贈“洗兒錢”。
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稱,楊貴妃認安祿山為義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初五稱為“春節(jié)”,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制的“壓歲錢”。